美国最怕的是什么?
美国最怕的是什么?
在国外看50,60,70,80,90后的处事之道有什么不同,我所举例子代表性可以被质疑。也许是共性,也许是特例,只是接触了,有所感触。
从80后故事说起。
80后朋友最近碰到了点麻烦,很不开心。 她碰到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会碰到:她在美国一家IT公司工作,客户要修改东西,项目经理把要修改的部分标出来,分派给80后朋友去完成,她照着做了,改完交上去。 结果出错了,客户发现一个重要部分漏改,是项目经理漏标了。但接到客户投诉,项目经理把责任一股脑全部推到80后头上,“并广而告之”,全公司都知道80后朋友出大错了。
80后感觉“泰山压顶”,电话那端不停讲事情经过,听得出来,她很气,很委屈,也有点“慌”,或者“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应付。 读书、出国、找工作,她从小到大顺风顺水。“怎么这样啊?” --- 这句话她重复了好几遍。
这就是美国公司的“政治斗争”。 在强国论坛,包括国内一些朋友,总以为美国政治很民主,其实表面、媒体上能看到的美国选举,不能代表美国的政治,美国真正的“政治”都在公司(企业)呢,要看美国真正的“政治斗争”,就到美国大公司找份工作,才能看到什么是美国的“政治!” 不出问题的时候还好,出问题的时候,热闹就来了,人受了委屈冤枉,公司的规章制度帮不了你,最管用的一招就是“造反有理”---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美国人其实普遍胆小,但你非要展现“谦谦君子”,对不起,他不会因此尊敬你,有机会他就要压你头上。 当然并不是说时刻都要像准备战斗的刺猬,平时没事时,与人为善,“和群众打成一片”,真碰到事就得“头上长角身上长刺”。
中国人大多“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能干,容易被领导,老实听话。 “公司政治游戏”在美国人尽皆知,因此“能玩政治游戏”不是贬义,而是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中国的“斗争精神。”
不得不说下中国精英给年轻一代灌输的概念:只要技术很强了,你就ok了。 需要指出,在国外混,没事的时候是ok的,有事的时候就不ok了! 也许只有在中国的太平盛世、和谐社会中,只“技术强”就行了。
“如何鉴别人的能力”,中国和西方概念不同:我们用“成绩的好坏”来鉴别,很静态。 而西方用“应对问题能力”强弱来鉴别,很动态,应对能力,包括了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换句话说,就是“政治斗争”能力。 一个团队,你如果只技术强,没有一点政治斗争能力,只能“被使用”, 假如用“政治权力”来描述,就是你会丧失政治权力。
以前跟80后朋友也聊过,技术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观察沟通应对能力。80后当时不服,这次她终于领教了,她因为总担心自己英语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跟同事“打成一片”,这次出了事了,也倍觉孤单,读不懂领导,读不懂同事,连怎么观察公司人文环境都不知道,她是个非常出色的程序员,又能怎么样呢? 公司这样,社会、世界不也这样吗?
中国人就得敢于向外国人展示自己的性格,让他们知道你是谁,要不,永远得被人踩最底下,碰上好领导好过,碰上糟糕的领导,只能忍气吞声。 西方人从小就被教育的不能”忍气吞声“,凭什么中国人就要这样?
80后朋友平时不喜欢“对抗”或者“斗争”,她属于很反感毛泽东和鲁迅那类。 所以当她面对要去挑战人的时候,她坦白说,她没有勇气,也不知到怎么去做,只剩下自己在那里苦恼。
80后朋友让我想起中国外交部:明明都是我们有理,怎么倒变成别人理直气壮了?有些情况下可以讲道理,有些情况下讲道理是没用的 --- 流氓把你逼到角落,跟他还有什么道理好讲?他要讲道理就不会把你逼到角落了。 就像最近重庆打黑,有人又出来说“运动式”不是好办法,要用制度,我觉着这跟废话差不多 --- 制度如果不能禁止黑社会,就没有道理要求打黑一定要通过制度! 反腐也一样。
为了给80后鼓点劲,我建议她先从头到尾先读几遍《毛主席诗词》,获取点傲视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再说。 一向反感毛泽东的她,这次不反对了。
不得不说说毛泽东的教育。从我周围的朋友来说,从建国后人群划分来说,最富斗争精神的是50,60的朋友们。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们基本上都有很强的“形式判断能力”,从国际纠纷,到国内大事,到公司政治斗争,都能说出一番见解来,很有深度,也都知道斗争方略。
我一个50后朋友,北大荒兵团呆过,后来回城,后来考学,最后出国。她遇到过跟80后朋友一样的问题。 “斗争精神”很强,不是指能跟人吵架,而是很有原则和策略。 50后朋友对给她找麻烦的领导,直接去面对,该据理力争就争,该合作就合作,几次较量,给她找麻烦的领导,最后不敢再给她找麻烦了。 我从这位大姐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我认识的几位60后朋友,都或多或少碰到过80后朋友这样的问题。 60后朋友和50后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怕事,出了事应对能力非常强,判断能力也非常强,原则性也强,敢争,敢斗,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进退拿捏非常好。
遇到麻烦和困难怎么应对? 我一位70后朋友在碰到老板给她找麻烦的时候,选择了“忍”,她强调“争”,没什么意思。
一个90后跟我说,街上看到有人吵架、打架,他会躲着走。 我的解读是:他逃避“引起感官刺激不安”的情景。 从另一方面来说,他遇到问题,可能也会逃避,因为不愿意去面对,这样会导致应对能力弱,最后成“温室里的幼苗”。 当然不是鼓励他看到街上有人吵架就去参与,但“社会人”对社会事情应该有一种自然的反应、关注和判断,这样才会导致人们对社会道义、正义的坚守。
有次,跟60后朋友聊,说起假如街上看到吵架、打架的,60后会怎么做? 60后朋友说,中国50,60后,包括往上的老一代,社会参与意识比较强,这其实是个优点,比西方优。 他记得70年代,大街上看到男的打女的,大人打孩子,总会有路人出来干预,年长的还会批评打架的几句,能开成个小型批斗会。 现在碰上这种情况,他说他至少会打个电话或叫下警察,老一代中国人还都有这种意识,社会秩序和正义要大家维护,但他发现80后比较冷漠,他有次开车碰到路上一个人车坏了,他摇下窗问要不要帮忙,他车上坐着个80后,对他的举动就很不理解,觉着他多管闲事。
另外一位60后朋友,曾这样感叹:“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基本都有点‘牺牲精神’,可以为了别人牺牲下自己,发现从70后开始,就少见了,80、90后身上基本就不见了。”
从上面的例子,从80后开始,中国人开始呈现一种“示弱”,也许是丧失了斗争精神,导致面对“人际”纷争和挑战,会选择逃避。 这其实是一种丧失应对能力的表现。 当然他们有强势,但可能只局限在“具体技能”上,或者不和人发生关联的领域,换句话说,从70后开始,明显80后,中国人开始变得有点经不起风雨了,心理比较脆弱。 如果这是普遍现象,将会隐藏一个十分危险的问题 --- 逃避社会问题,社会的道义和正义将难以为继,不愿意面对和人的冲撞挑战,人就丧失了斗争精神,背后隐含的是权力意识,最后可能会演变成:谁强权,谁就可以奴役中国人!
有一句英文,我认为很好,忘了是谁说的了,但是西方人的共识:Pea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the conflicts, but the presence of justice! (大意是:和平,不是因为没有矛盾冲突,而是因为存在正义!)
一个60后朋友曾纠正我一个错误观念。 原来我一直以为西方人“规则秩序”是文明、进步的表现。60后朋友纠正说:规则和秩序当然是文明进步的,但这和法律问题一样,存在“谁定的?为谁定的?”问题。 一群人乱走,互相碰撞,这群人商量一下,形成规则秩序,然后立法,这样的规则秩序和法,这群人就会自动遵守,不用教育,因为体现了公众道德。 强者不能欺负弱者,不用教育,老百姓也能遵守,因为它体现了社会正义。法律必须体现公众道德和社会正义。 美国人制定规则和秩序的时候,不会体现中国人的道德和正义,中国人不加质疑的学美国,美国当然觉着安全,全世界都这样,他最安全。“制度,法律,高于一切”,这是美国向中国输入的观念,目的就是归化中国人,让中国人根深蒂固认为“制度”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法治”才是最根本的,但高喊这么多年,制度,法治到底是什么? 怎么不让老百姓放开讨论:“法律是谁定的?给谁定的?” 中国就毛主席的“法”是为老百姓的,美国清楚的很,不信,中国要把老毛法律化、制度化,你看美国干不干? 美国最怕就是中国人不按他们的规则来。 中国人优点是灵活,灵活加上老毛的思想就能产生极大的创造力,这是西方最怕的,真这样,西方人没法控制中国人,中国人引领世界早晚的事。 现在一股竖孔儒的风,也是美国和演的一部分,孔儒有基础,最能帮助西方驯服束缚中国人。估计中国灌输上几十年孔儒教育,将来基本都是驯服的羔羊了。
60后朋友的认识,我也深有同感。 给中国人灌满脑子孔儒思想,是很危险的, 出了国门,一定会被撞的稀里哗啦,外国人不会因为你很孔儒,就对你尊敬了。国际行不通, 也许那点孔儒思想最后只能用来“窝里斗”了。
中国全民族需要“外柔内刚”,“外柔”,可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刚”,就毛泽东的思想和精神最有用 --- 恐怕出来“闯天下”的很多有这种感觉。比如美国,其实它最怕的是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打破常规的劲儿,但也最吃这一套 --- 就中国人的这股劲儿能征服他们。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