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拆故居、删课文,鲁迅“被鸡肋化”的背后

火烧 2009-08-2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删减,引发争议,同时鲁迅故居面临拆迁,文化传承与精神价值引发讨论,强调鲁迅的历史地位与精神意义。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了他的《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 刘和珍 君》。与此同时,增加了梁实秋等人的作品。这一调整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论。有人直言,鲁迅的作品是鸡肋,更激怒了一些热爱 鲁迅 先生的人。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了?教科书的调整有没有必要?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鲁迅?  

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一座众所周知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8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建曾引发坊间热论,面对一致反对呼声,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 7月28日 ,北京市文物局发出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被保留,而清华大学内梁思成的另一处故居也将得到保护。

1940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新创刊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对鲁迅作出了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看了新华网一个叫陶功财的人写了篇文章《鲁迅故居该拆还得拆》,看了让我简直出离愤怒了,这位人士知道什么是文化吗?住过四年的地方是“歇脚”之地?北京的名人故居多不假,但是鲁迅只有一个。鲁迅无功无财,自然不值得这些人纪念了。但是,人民需要记住鲁迅,北京更需要记鲁迅在北京的岁月。一个城市,没有了文化,高楼大厦再多也是惘然。物质再多,没有了精神的民族也会不堪一击。那几间破房子还要符合什么“重大文物价值”?这重大是精神重大还是物质重大呢?鲁迅是个名人还是人名?都不是,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以现在的所谓“名人”俗流来视之,简直是侮辱。鲁迅是个教员,如何像权贵或达官贵人一般造出值得这位“淘功财”之流意欲保留的“黄金屋”来呢?西柏坡中央的故居,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的时间很短,土房子也很破旧,是不是有“重大文物价值”呢?毛泽东在家乡的故居也是几间茅庐,有没有“重大文物价值”呢?都没有,而却有中国革命的历史价值,难道可以忽略吗?鲁迅是中国新文化革命运动的先行者,这个历史地位不算数了?不难看出,只重物质,忽视精神在当下是多么可悲的存在着。当然,城市建设也不能因故居而止步,但是可以迁移,但绝不能灭除,更何况一直都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保护就已经很对不起 鲁迅 先生了。梁思成能和上层说上话,他的故居可以保留,鲁迅,这一届书生去找谁说呢?无权无势,后人也一样,于是鲁迅故居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悲哀啊!

   

《为了忘却的纪念》和《药》要被教育部从中学课文里干掉,换上梁实秋等人的作品,甚至有人直呼鲁迅是“鸡肋”。大家静观一下,足矣可见当下主管教育的这个衙门的思想动向。批判精神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难道过时了?是鲁迅的文笔变了,还是某些人的口味变了?44个汉字要强行被改掉,还炮制出个67%的支持率来, 可笑至极!44个汉字的背后,牵涉到多少本字典,多少部文学作品,多少本书,多少人的习惯?浩如烟海,不可估量。以教育部一个改44个字的想法来对抗全社会全体中国人,这是个什么行为?有人说这个是向繁体字靠拢,我真想抽它个嘴巴。中国的字典里向来都配有繁简对照,简体字已经学用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习惯,为何要抽出44个字做“半空儿”调整?字典中本来就有繁简对照!“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何故要让全体中国人活活儿受折腾?文字是文化的符号,不能随意更改,因为牵涉太多太广,错有错用,正有正用。文字,除了书法艺术外,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而中国书法向来不拘泥于任何样式,谁改什么书法家也不在乎。可是老百姓能行吗?中国的教育一直上不了台阶,30年来都在为外国大学培养留学生,这么大的局面不能扭转,而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还在延续,严禁宽出、高分低能的教育现实,这些,教育部为何不改改呢?

   

说到底,这是思想问题,鲁迅被忽视和价值贬低的背后,就是深刻的思想问题,数典忘祖,不务正业,没事找事干,正是如此。长此以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