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
“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
据报载,从今秋开始,高中语文统一使用经又一次“课改”后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去鲁迅化”。
人们知道,中学语文课本的“去鲁迅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前此的多次语文“课改”中,就已经贯彻了“去鲁迅化”的方针。如将鲁迅的《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从教材中删除。这次又将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从高中课文中删除,不过是一个新的步骤罢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显然,这个理由是过于牵强的。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再说了,鲁迅的文章就真的那样难懂么?所谓“难懂”,不过是一个托词罢了。
删减鲁迅文章的另一个“理由”,据说是出于“淡化政治”的考虑——过去挑选语文课文比较注重文章的政治性,而现在则要“淡化政治”,重点注意它的文学性。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梁实秋的散文《记 梁任公 先生的一次演讲》的首次入选——这在过去注重政治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那么,将梁实秋这样臭名昭著的资产阶级文人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就真的“淡化政治”了么?其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人们的行为都是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尤其是像选编语文教材这样的事,政治倾向更加突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莫不都是如此,没有例外。问题不在于政治倾向,而在于倾向于哪个阶级的政治。就以梁实秋的入选文章而言,表面上看,那篇文章本身的政治色彩似乎不鲜明。但是,你将梁实秋这样著名政治人物的文章入选课本,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你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同样,将鲁迅既极具革命性战斗性,又极具文学性的文章从课本中删除,也都是从政治的考虑出发的。比如,《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被删除,是因为精英认为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与外国人(当然主要是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实行“费额泼赖”,而该文的观点却有碍于这个政策的推行,所以要删除。又比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被删除,则是因为精英的所谓“和谐”,主要指的当然是工农大众与新生资产阶级的和谐。如果梁实秋这样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却还在挨骂,那将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也必须删除。鲁迅其他被删除的文章莫不都是如此。
删除文章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增加的文章也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比如,将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就是要用此文支持精英的对外开放政策。而新近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从课本中删除,则是为了要与台湾的国民党搞“和谐”。精英大概认为,这两篇文章都揭了国民党的老底,都对其不利,所以要将它们从课本中删除,以维护国民党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崇高形象”。
真正说起来,“去鲁迅化”还只不过是一个局部的表象,而真正的目标则是要“去革命化”。“去革命化”,“告别革命”,正是30年来中国大陆上某种势力的强烈愿望和强硬呼声。“去鲁迅化”不过是他们选取的一个突破口罢了。鉴于鲁迅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选取他为“去革命化”、“告别革命”的突破口,无疑是最有力的。这才是某些人要从中学语文课本中一再删减鲁迅文章的真正动机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