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文革”缺乏足够的依据
最新《党史》再一次作出否定“文革”的结论,这应该就是定论了。但这一定论,在我觉得缺乏足够的依据。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文化大革命”包含的内容太大,根本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也不是几个人能弄清楚的,除非是发动者“本人”才能说的清楚。妄断、臆断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姑且不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目的、目标是什么,究竟是错是对,但就那样做结论,我以为是欠妥当的。现在就谈谈“否定”的不足。
一从理论角度谈
我不知道,编修《党史》的同志,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依据的理论是什么?综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与中国新闻周刊对话可以看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用张启华同志的话说:“本书任务是对这29年历史进行客观叙述,同时作出正确评价”。是不是客观叙述,无须探讨,但“同时作出正确评价”是有待考据的。对一个观点,命题、认识的正确与否,要有“实践来证明。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那么“同时作出正确评价”经过检验了吗?没有。既然没有,就不能说是“正确”的。“同时作出正确评价”就包含2个结果:一是正确的;二是错误的。这里就说明,在“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本身就有先入为主的‘教条’思想。因此依据不足。
“事实上,本书稿经过了中央的几次审查,众多专家学者的多次审读、反复修改,同时考虑到在一些问题上有各种不同观点,还要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即便有众多专家,也不是理论,并没有理论的依据,专家是有理论水平,但不能说有专家就有理论:一、有些问题暂时找不到理论依据;二、本身就是假专家;三、还有就是不想说的专家;五、误导专家。所以把有专家作为有理论依据,不能说成立。
张启华:“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一开始大家的思想不是特别统一,包括社会上很多人也觉得这段历史不能肯定,犯的错误太多,伤人太多,持否定态度。”这也不是否定的依据,更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只是个人认识,而这个认识正确与否还有待考证,那要经过实践证明。医学在治疗癌症时,要用“化学疗法”,都知道:化疗的同时会有“好的细胞”被杀死,但不能说就不“化疗”,更不能说 “化疗” 就是错误的。所以不能说很多人说是什么,就得是什么。而且,这很多人到底是多少呢?相对全中国是多少?能代表全中国人吗?所以这不是“否定”的依据。
“为了统一思想,也为了使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清晰,我认为确定这段历史的主线是个重要问题。
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怎样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主线。我认为,这条主线,就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探索中有很多曲折,犯了很多错误,在新时期我们对这些错误进行总结,接受教训,最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一条主线。”这里才稍微显出点理论的意思,但要指出的是,“曲折”和“错误”不能等同。如果“曲折”和“错误” 等同,势必夸大了“本身运动”的“错误”,为什么不说是对立面的错误呢?如果这种曲折是对立面的错误造成的是不是就翻过来了呢?那就是肯定了“运动”的正确性。所以,这样的理论还是“先入为主”的,也就是不管怎么说,目的就是要证明他的错误性。这明显的就带有“情绪、感情色彩”,怎么能说是没有感情色彩呢?
张启华:“我们写这段历史一定要跟中央保持一致,一个是要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保持一致,再一个就是跟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精神保持一致。”。毛主席曾做过许多报告、指示、讲话,中央也发过许多文件,那么他能错,现在以“报告、指示、讲话、中央文件”作为依据,能不能经得起考验?这“一定要”是不是有“绝对”化的,权威化的倾向?因此不能作为“否定”的依据。
张启华同志说:“‘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否定的,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所以不去肯定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左’倾错误的论点,曾经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这里需要问两个问题,1.从那方面说“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2. 从那方面说“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的论点”?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这一理论,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您说他说的这么明白会不找理论依据吗?更况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是从马克思的“继续革命”论中引出的,怎么就没理论基础呢?既然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他怎么就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了呢?这明显的是错误的论断。要么就拿出理论依据来说他不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在有就是(我个人的观点),邓主席说过,毛主席说过许多话,但是也有许多话没说过,难道说毛主席没说过,我们就不说了吗?同理,难道说马克思没说过的,没做过的,毛泽东就不能说,不能做了吗?马克思没说过,毛泽东说就是错误的?马克思没做过,毛泽东做就是错误的?事实是什么?马克思没说过的,毛泽东说了《实践论》、《矛盾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都是正确的的;马克思没领导过革命,但毛泽东做了,而且做成了,这是错误的吗?这样说更是“教条主义”论点。
综上观点,理论依据不足,或是就没有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在“否定”“文革”中,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来支持。“文化大革命”发动是有理论依据的,是从马克思的“继续革命”说引出的,那么要“否定”就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而“否定”,明显的是不严谨的,更是不可学的,没有说服力。
因为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持,所以在“否定”中就犯了一个错误,错把“认识”当“真理”来应用。并且在“否定”中,犯了重要的理论性的错误。通俗的说是“断章取义”、“以点盖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论的说法就是违背了“世界是普遍联系”原理,犯了“片面性”的错误,与“否定之否定”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倒置”与“周期”错误。
1.“世界是普遍联系”中的“片面性”的错误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指出,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关于事物、现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普遍联系的原理为人类在总体上和细节上深入地把握世界的辩证本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在“否定”“文革”中,很显然的应用了“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试想,“文革”现在看起来,似乎是“错误”的,但人们只是在很短的时期内来看,就历史银河来看,很短的时间中发生的一切就能作出整个的“结论”,明显的违犯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是不科学的,是孤立、片面的。
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史证明,对于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从它们的联系、连结方面加以考察,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条件性和规律性。具体地分析具体的联系,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真正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否定文革”,就我们国家而言,要5000年历史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条件性和规律性”,还要以后的历史性。只有把“文革”放到整个历史中去探讨,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不是几句话,几个人就能定的。更不是毫无理论依据就能定的。
2.“否定之否定”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倒置”与“周期”错误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从肯定转化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通过否定,即事物自身发展中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扬弃,事物改变了原来的存在形式和性质,由某物变成他物。他物对某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否定阶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事物的自身发展还未完成。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作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矛盾双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统一。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础上重现自身,仿佛是原来事物的复归。但它不是原来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更丰富的基础上的复归,是完成了自然发展过程的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性的螺旋式系列,构成发展过程的整体。”在“否定文革”中,明显的是把“无产阶级”当作了“否定方面”而把“资产阶级”当成了“肯定方面,最终的出动结论只能是“文革”是错误的。但这种结论会有什么影响,那就只能有实践来证明了!
②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过程。每个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自身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3个阶段,或者说是3个环节两度否定,这是普遍的。但是事物的范围不同,复杂程度各异。不同的事物、不同方面的质,按照一定的层次互相包摄。每个层次,只有先完成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才能进入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不能把不同层次的事物的矛盾,笼统地纳入同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不是静止的。在这个结果里,原来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有矛盾存在,发展就不会停止。上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结果,变成另一个发展过程的肯定环节,开始另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否定之否定既是结果,又是开端。事物的矛盾是绝对的,发展是无限的,否定之否定永远不会达到一个最后的终点。
“文革”从1966年开始,如果按马克思辩证法来说,这是事物发展的肯定阶段,接下来的运动过程是事物的“否定”阶段,那么按辩证法的周期“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应该有“否定之否定”阶段,但到1976年后,我们说的他结束了,这就说明少了“否定之否定”阶段,少了这一阶段,怎么就能证明是错误的呢?这明显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是不科学的结论
所以,在“否定文革”过程中,既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又违背了马克思哲学。因此,所作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有待考证。
二实践角度谈
张启华同志说:“但是“文化大革命”和“文革十年”是两个概念。“文革”是这十年中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但在这十年中,我们还干了其他事,在某些领域也有取得的成就。比如外交、科技、经济发展等领域。”说明“文革”十年中,还有成绩。这里我不谈成绩的问
题,只谈谈实践。
张启华同志说:“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一开始大家的思想不是特别统一,包括社会上很多人也觉得这段历史不能肯定,犯的错误太多,伤人太多,持否定态度。”这里姑且用“犯的错误太多,伤人太多”来当实践用吧,也就是说“犯的错误太多”就是数不清楚了,数不清楚了,那就都是错误了,都是错误了,就不用“否定”了,那还经过什么专家,学者来研究,探讨呢?直接就是错的,就行了。事实上呢?又没法这么做,因为,许多东西摆在那里,成绩摆在那里,没有办法去掉,这才造成“难结论”!张启华同志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个“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党
史〉里肯定记述的很多,那就是实践了。姑且说其正确。下来谈谈实践。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说: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与思想相互共同。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实践以思想为本。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思想的与外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实践为思外的实践,思外的实践与思内的虚践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的区分错综而复杂。从最根本上来讲,狭义实践指思想的与外斗争,即思想与物质的斗争,而最基本的则是思想与狭义物质的斗争。狭义思想指思想的内部斗争。通常所说的实践是指狭义的实践。这里就要说,实践既然是
思想,那么怎么能做到“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自觉自我”?绝对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简单的说,从“否定文革”提出的“实践”,从那方面能说是正确的?是不是也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呢?那是肯定的。因为不能说,你说是经过了“实践”证明,得出的结果就一定正确。而这个“实践”是谁的?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当有人看见你往前走对你说,别往前走了。你的反应首先是为什么不能走?回答是,我刚从那里返过来,路上有条沟,过不去。其次就是现在你是往前走还是不走?①不走。因为别人有了实践的回答;②走,过去看看。不走就不说了,如果走,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三中情况:1确实过不去;2没有沟。当然能过去;3有沟,还是能过去。就第1种情况而言,经过再实践,证明人家说的对;那第2种呢?我们说,他说有狗,现在没有呢?两种情况:一是沟添起来了,这种不能说人家说的不对,而是随时间的变换,事情发生了变化;二是本来就没有沟,那人是哄你的,或者就是错的。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他觉得那里容易发生塌方,昨天下那么大的雨,肯定塌方了,所以就得出不能走;第3种呢?就是他开车过不去,而你是走着,有沟,他不能过,而你却能简单就过去。总之,你想要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即便已经做过实践,那也还需要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说“经实践证明”,经什么实践证明
不用说,一次两次,实践本身是不能证明的!
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但所谓的“实践”不能就是正确的。实践本身是一种思想,那么就需要再用实践加以证明,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对“文革的否定”的结论,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缺乏依据,或是依据不足。就象上面说的那条路,你说不能走,但事实是能走。因此,一个认识的正
确与否,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才能证明他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