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岩:支持《人民日报》向资本市场“杀贫济富”开火
有数据表明,中国近十年,房价上涨了十倍,物价上涨了三倍,“股市指数”则仅仅上涨了百分之四十。相比物价和房价上涨,所有投资中国股市的中国股民都处于亏损状态,唯一在中国股市赚钱的是美国高盛等国际财团。他们在中国股市赚的不是一倍、两倍,最高达到过一百倍。这个惊人的数字再次暴露了中国股市“富外穷内”、“杀贫济富”的严酷现状,也暴露了股市监管者的失职和吃里扒外的错误立场。现在,监管者又在迫不及待地要推出让国际财团、企业直接来中国股市圈钱的“国际板”。面对中国股市因监管缺陷而导致的“富外穷内”、“杀贫济富”血淋淋的事实,人们的担忧是避免不了的。A股市场长期低迷,动辄名列全球股市“最熊”前茅就是明证。有人曾表示对美国“深感忧虑”。但美国股市却一直牛气冲天。中国人很奇怪,没表示“忧虑”的中国,为啥股市始终一蹶不振呢?有人能对中国股市“忧虑”一下吗?不用“深感”,只是正视现实地“忧虑”一下,让美国高盛等国际财团少赚一些,让“富外穷内”、“杀贫济富”稍稍有所收敛,让自己的同胞哪怕稍稍减少一些亏损,让中国股市也稍稍“牛”一下不行吗?
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就看着办吧!
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A股市场规模已居全球前列的今天,有必要转变思路,将投资者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原文标题:以制度创新打造投资市场
“股票赚钱越来越难了”。很多投资者近来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一首股民自我调侃的网络歌“韭菜姑娘”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共鸣,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尤其是4月以来,全球主要股市大多走强,美国股市更是连续创出两年半以来的新高。相比之下,A股市场在经历了2009年的反弹之后,这一两年一直处于上下两难之境,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大幅亏损。
不仅是普通投资者有这种感受,机构投资者同样如此。公募基金在2010年收益大幅下降之后,今年一季度又出现了300多亿元的亏损。由此可见,当下投资者的亏损是普遍性的,市场整体的风险大于机会。
当然,股市短期的涨跌受很多因素影响,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然而,如果放眼近十年的A股市场,依然可以发现投资者所处的尴尬境地。2001年5月,上证综指的点位在2100点左右,十年后的今天却仍在3000点之下,十年来的涨幅仅为四成。以深圳成指作为参考标准,情况稍好一些,但涨幅也仅为150%。而这十年内,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的实际增速平均在10%上下。十年来同样高速增长的其他国家,如巴西、印度、俄罗斯,其股市都出现了至少3倍的涨幅。此外,同期其他投资渠道的回报,如房地产、黄金等,也远远“跑赢”股票。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十年来,A股的投资者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股票是一种风险投资,有涨有跌,有盈有亏。但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股市整体上没有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这就不是某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水平或者运气问题,而需要从市场制度上寻找答案。
我国股市问世20多年来,在市场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两个问题上却一直没有明显改观:
从企业的角度看,对上市融资“饥渴”程度持续不减。一般而言,股权融资是成本相对较高的融资方式,是否选择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资本市场的状况出发。在国外,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股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在A股市场上,发行股票似乎是“免费的午餐”,众多企业围绕有限的上市机会激烈争夺,千方百计谋求上市。而且,企业一旦通过了层层行政审核,面对投资者又处于强势地位,几乎不用担心股票发不出去。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博取差价依然是主要的获利方式。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以投机的态度进入股市,其实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股息率远远低于存款利率,长期持有股票获得增值也只是极小部分“幸运儿”才有的机会。在很难找到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只能沉湎于“概念”和“题材”之中。
这两方面的对比,表明A股市场在制度上存在明显“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近年来,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额等都连上台阶,在“量”的扩张上速度惊人。但在“质”的改进方面,虽然也有进步,步伐却显得相对缓慢。应当说,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无可厚非,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也是一个趋势,但在融资和回报之间,应当寻求一个平衡。尤其是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A股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的今天,有必要转变发展思路,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当务之急是新股发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近一两年,新股发行“三高”已经成为投资者亏损的一个重要源头。海普瑞148元“天价”发行,仅仅一年后股价就只有发行价的不到一半;华锐风电发行价90元,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目前股价只有60多元;庞大集团上市首日暴跌两成多……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样的新股,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获利机会,融资方成了惟一的“赢家”。虽然有人认为新股“破发”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在目前的发行制度下能否形成真正的市场约束,让人心有疑问。因此,推进发行制度改革,赋予投资者更多话语权,形成“买家”和“卖家”的公平博弈,将上市公司以“公道”价格卖给投资者,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护。
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小投资者是市场里的“弱势群体”,往往成为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受害者。虽然这些年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市场离“三公”还有相当的距离。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固然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更为核心的仍然是制度的完善。
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还应当提高股市的持续回报能力。上市公司是价值的源泉,投资者收益从根本上说只来自于上市公司。然而,有些公司多年“不拔一毛”,从不给投资者分红;有些公司刚上市时业绩优良,但一年半载后业绩就变了脸;还有一些“垃圾”公司不能及时被淘汰,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如何从制度上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股民:监管需要合力
“普通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牛市’”
“上一轮大牛市是怎么来的?跟监管‘加码’有直接关系!”资深股市投资者单林林说。“那几年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措施,比如取消拖拉机账户、规范资金第三方存款、证券实名制、规范股评等等,才终结了2005年5月前的熊市,迎来了2006年的大牛市!”单林林认为,这几年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还是不错的,股市疲软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老是赚不到钱,是因为新的“制度瓶颈”又出现了。“信息权公平是交易权公平的前提。这几年上市公司重组比较多,部分公司重组停牌前,总有大量资金买入;或者有些公司提前释放一些‘利好’消息推高股价,散户呼呼跟进,庄家偷偷减仓;创业板上市一年后,40%的上市公司有高管辞职套现的现象……这些都是对中小投资者财富的公然掠夺。有些公司通过财务造假、专利造假混入股市,是哪些机构帮的忙?监管部门为什么放了绿灯?投资者赔得肝儿颤,上市公司高管却连连加薪,谁来问责?总之,不下决心弥补制度上的漏洞,股市就会沦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普通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牛市’!”单林林说。
不少投资者认为,对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提前泄漏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实施举证倒置。应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这弱势一方的保护,别总让散户千辛万苦地取证、上诉。此外还应完善受害人索赔制度。让大家老是赔得不明不白怎么行?对内幕交易参与者的惩处力度也应该加大。要是内幕交易都能受到严厉处罚,谁还敢把亲戚朋友都“拉下水”?
一些投资者建议,除了加强“治市”的制度建设,还应在监管体制上加强创新,通过制度设计,形成资本市场各管理部门功能上相互衔接、工作上相互监督的机制。“要形成监管的合力,不能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掩盖错误,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专家:直面“制度缺陷”
“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制度”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初始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错误。“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投资市场,但我们把它定位为融资市场,导致许多企业只融资却不回报投资者。此外当初规定国有股必须绝对控股或至少相对控股,留下了一股独大的后遗症,虽然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国有股解禁至今还困扰着股市的稳定。”曹凤岐说。
二是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公司制度等方面问题较多。“比如发行制度不合理——发行价放开,但发行规模、行政审批等没能同步放开,股票在一级市场还是稀缺资源。券商为多收发行费竭力做高价格,甚至参与直投;大户从老少边穷地区弄来大堆的身份证去申购,小股民中签率极低,一级市场的收益大都落入大投资者囊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石油:发行价16.7元,第一天交易涨到48元,很多人当天抛出,净赚资本金近2倍的钱!小股东进去后股价再没上过48元,直至跌破发行价。”曹凤岐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制度。“在国外,市场首日溢价率一般不超过15%,而中国股市首日溢价率是100%、200%;此外假消息满天飞,黑幕交易层出不穷,中小投资者被‘套牢’的比比皆是。”
曹凤岐建议,应完善相关制度,对高市盈率发行和上市首日爆炒进行限制。“比如采取询价确定基本发行价,证监会有权确定发行价格浮动范围、有权叫停发行。还应实行上市第一天涨跌停板制度(比如交易价高于发行价的30%就停牌),遏制上市首日的疯狂暴炒。此外,为让中小投资者分享一级市场的利益,有必要实行新股申购均股制——取消抽签制,每个账户只允许买1000股,机会均等,采取时间优先的办法,售完为止。”
三是缺乏强制分红制度。必须改变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只“抽血”不分红的现状,实施强制分红。
四是完善退市制度。曹凤岐认为,虽然对中止上市的企业做了特别处理,即ST股票,但因其能继续交易并存在借壳、买壳的“出路”,反而更受追捧。“退市制度还应完善细则并加大执行力度,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就不能剔出杂疽,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曹凤岐说。
房价10年涨幅超10倍 百姓收入涨了多少?
2010-12-25 11:26 来源: 新华网
12月12日 —19日,记者随某中央媒体采访团从北京出发,先后经过淄博、济南、西安、运城、重庆等城市,中途改道广州,最后一站为清远市,重点对鲁、晋、渝、粤四省市部分楼市进行调查后发现,10年左右时间,房价涨幅超过10倍。
以笔者所在的中部某省会城市为例,2004年时市场房价不到每平米2000元,眨眼六七年过去,房价已经升到1万多元。而笔者老家某地级市,2000年时房价也就每平方米四五百元,现在已经涨到四五千元,所以对房价10年涨幅10倍这一结果,笔者非常认同。
房价10年涨10倍,那么,居民收入10年涨幅多少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0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不到3倍。10年来,虽然企业高管人员、垄断行业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等行业的收入增长很快,但大多数行业工资增速较慢,一些社会群体的收入几乎原地踏步,没有明显改观。
两相对比,让增幅不到3倍的百姓收入去承受增幅高达10倍的房价,百姓如何能够承受得了?而10年房价涨幅10倍的背后,是房地产行业的畸形暴利。这个畸形暴利已经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士冲进房地产,使得房地产行业泡沫泛滥,金融风险凸显,使得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在10年房价涨幅10倍的同时,其他物价也在上升,严重影响了民生。一些专家说,不要控制房价,不要调控房地产,让百姓收入增长快于房价增速后,百姓慢慢就能够买起房了。房价10年涨幅10倍,而百姓收入增幅才3倍,如果不控制房价、不调控房地产,猴年马月收入增速才能追上房价涨幅呢?这要么是专家们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的馊主意,要么是开发商们在忽悠政府决策者,戕害广大百姓。
10年来房价增速和百姓收入增速对比后,提醒决策层应该毫不犹豫的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坚决把高房价抑制住、降下来。
吕永岩:迎娶的是“美女”还是“白骨精”?
12月13日 《投资者报》发表一篇《A股迎娶国际板进入“倒计时”》的署名文章,称:“A股历经近20年的培育,逐渐长大成人。不仅拥有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明年还要迎娶‘国际板’”。
迎娶来的会不会是“白骨精”?
所谓“国际板”就是境外尤其是外国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入“国际板”。
文章称:近日,国际板推出的言论呼声再起。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板的推出似乎已呼之欲出。11月27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第二届北京律师论坛”上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推动国际板的建设;事隔二日,11月29日,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中俄金融合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中国股市能尽早推出国际板。
看来我们金融领域的高官是把“国际板”将迎来的外资企业视为美若天仙的“新嫁娘”,迫不及待地要准备好洞房,积极“迎娶”了。
但“国际板”的外资企业果真是美若天仙的“新嫁娘”吗?
众所周知,对于“国际板”,华尔街早已跃跃欲试。英国汇丰也早已扬言要拔得头筹。厦门大学金融系客座教授余云辉曾发表言论认为,“高市盈率下让海外大企业在国内上市,等于拱手让外资从百姓手中圈走大笔宝贵的资金和储蓄。”先前市场曾流传“汇丰”在A股上市融资600亿元人民币的消息。一个汇丰上市,就能募走20座南浦大桥。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曾质问管理层:“为什么要让外国资本来高价圈钱?为什么我们要主动送钱给跨国公司?而且一送就是几百亿啊,是我国太富了吗?是贫困地区没有了吗?是我们中小企业不需要钱吗?”
对于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券商和中介呼吁的“国际板”,谢百三认为不排除有些人“只为自己多挣点中介费而完全不顾中国全局性的损失和风险”
如此看来,“国际板”并不像我们的官员想象的“迎娶”的是美若天仙的新嫁娘,相反,它很可能是吸尽唐僧血肉的“白骨精”。
“新池子”将复制多少个“中石油”?
高官们的言论还让对“白骨精”“迎娶”的极少数人欢天喜地的认为“国际板或将成为吸引剩余流动性的‘池子’”。这个新“池子”论的理由是:美国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欧洲也扩大印钞规模应对欧债危机,外围流动性泛滥,大量热钱囤积香港;与此同时,国内却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物价高涨、房价高企、股市等资产泡沫也在不断被吹大,面临这种过剩的流动性,除了货币工具外,中国政府迫切需要其他市场吸引过剩的流动性资金。
支持这个“新池子”怪论的应该首推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现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谢国忠称:“通过国际板疏导流动性是个不错的途径,中国储蓄高利息低,多余的钱没地方去,国际板开通可以分流部分资金,也可以减轻通胀的压力。”
这位“摩根士丹利”说得没错,“国际板”确实“可以分流部分资金”,但是这些分流出去的资金进了谁的腰包呢?进了美国、英国等外国企业的腰包,也少不了要进了“高盛” 、“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大亨的腰包。没错吧?
这位“摩根士丹利”还说:“推出国际板意义非凡”。“让奔驰、宝马、微软、可口可乐等百年老店来中国”,可以“让国内的投资者分享这些世界级大公司的利润”。
“摩根士丹利”这番话说得很诱人。可事实是,没等“国内的投资者分享这些世界级大公司的利润”,这些“世界级大公司”就抢在“分享利润”前先将中国老百性腰包里的钱掏走了。它在中国发股票,难道不是中国人拿钱来买吗?是中国人拿钱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在先,外国公司分配利润在后。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中石油的上市。中石油上市前,有人也鼓吹这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所以,买中石油的投资人会分享这个“最赚钱的公司”的利润。结果怎样呢?结果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中石油从48.62元,最低跌到9.71元,截至12月13日收盘是11.95元。股民亏损了多少倍,相信“摩根士丹利”不会算不出来吧?
但无论咋说,中石油是我们中国的企业。我们中国人给中石油掏腰包,咋说也能挨上个“肥水不流外人田”,“肉烂在自己家的锅里”,我们认了。但是,要是让美国企业也像中石油这样来圈钱,把肥水流到美国去,凭啥啊?看看我们中国人过的日子,跟美国人能差多少倍?我们已经够艰难了,还来抢我的钱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让人们相信美国、英国的大公司真的能让国内的投资者“分享利润”。那就先让先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中石油给股民偿付损失吧,我们不要“利润”了,把我们的损失先补偿回来还不行吗?“解放”了中石油被套的股民,你们再来迎娶国际板的众多“白骨精”好不好?中石油是中国股民的痛,难道就不是你们重权在握的人的痛?你们还想继续复制多少个坑害中国投资人的外国的“中石油”?
“新池子”的财富将流进谁的腰包?
“新池子”论的一个重要欺骗是掩盖了这个“池子”的钱流向哪里去了。事实上,外国企业来中国发行股票,拿走中国人的钱,这些钱只能进入外国企业和外国财团的腰包。就是说,这个“池子”是给外国企业和外国财团建立的。“池子”里面的财富来自中国企业和中国老百姓,但所有权却是外企和外国财团的。既不属于中国,更不属于中国的老百姓。这样一个属于外资来中国圈钱的“池子”,想让中国人欢天喜地的“迎娶”,那应该先给中国人灌足了“迷魂汤”才行。至少也要让他们忘掉中石油的教训才行。
“摩根士丹利”说中国物价高,房价高,这些都没错。但中国股市高吗?谁都知道,今年7月14日,纽约泛欧交易所曾发布报告,称2010年上半年,中国IPO取代美国和巴西,位列第一。中国融资金额排名世界第一,股市跌幅排名世界第二。或者说中国股市涨幅排名为世界倒数第二。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上半年累计跌幅高达25.94%,是美国的数倍,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表现仅略好于发生债务危机的希腊。目前中国股市刚刚有所好转,“摩根士丹利”们便开始鼓吹“国际板”。中国股市每每“但闻国际板,股市已惊魂”。估计一旦“国际板”登陆时间表确定,指数跌到何种位置,只有天知道。
但是,“摩根士丹利”说了:“国际板推出时间跟A股具体点位没多大关系”。就是说,为了建立外资来中国圈钱的“池子”,中国百姓损失多少真金白银那是无所谓的。中石油把人搞惨了一把,中国咋地了?无所谓。中国百姓算啥?满肚子转基因的屁民!只要美国老爷们富了就OK了。
“摩根士丹利”们在鼓吹“国际板”的时候也并不都是模棱两可的谎话,他们也直言不讳地坦陈:“海外公司到中国本土上市的意愿很强烈,如可口可乐、汇丰银行,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做得非常大了。联合利华早在6、7年前就公开表示想要在A股上市,后来陆续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也表示过这个意愿。”
“究其原因?因为这类企业在中国上市有两大方面的好处:第一,上市可以提高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第二,企业可以直接获得人民币资金,为它们在中国扩展业务提供很大的方便,而且没有外汇风险,这两方面的好处都非常直接。”
这可真是大实话。的确,有了“国际板”,数不清的外国企业财团都可以长驱直入地来中国“直接获得人民币资金”了,而且还“没有外汇风险”,说“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是模糊语言,“提高”他们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才是真话。圈了中国人的钱,他们就可以更加膀大腰圆地与中国企业竞争了,把中国企业统统打倒在地也说不定。这次“摩根士丹利”们没说给中国投资人“利润”了。他们赤裸裸说出了“国际板”这个“池子”对外资企业的种种好处。中国现在用不着考虑自己的企业,也用不着考虑国内的就业,只要把渴望资金的外资企业养肥就行了。
赤裸裸的“白骨精”宣言
配合给洋大人盛钱的“池子”的建立,我们的精英们还有一个怪论,即“国际板刚推出不要搞的太复杂,直接发股票的形式最好,一步到位。”尤其是“对于发行审核”,贺强建议“不要太复杂,刚开始推出越简单越好”。这句话其实是很吓人的。我们过去强调审核,还出了那样多的上市没几天就“变脸”坑人的公司,请证监会官员大人去看看退入“三板”的那些骗子公司,那里哪个不是你们批准上市的?股民有几个不是花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高价买入的?现在他们值几元钱还是几毛钱?有多少中国投资人赔得几乎血本无归。现在你们又吵吵为外国人圈钱的“国际板”审核“不要太复杂”,那将会出现怎样的“肥水狂流外人田”的情形啊?如果卖国坑民可以不受限制,卖国坑民十分光荣,那就干脆别审核了,谁愿意上谁就上吧。反正早晚也要把中国人的腰包掏空,咋掏还不是掏啊?审核多费劲啊,又是报表又是财务数据的,而且洋博士们做起手脚来,就你们那点水平看得出来吗?数数“潜”给你们的银子,够数就干脆放行吧。只要你们发了财,洋大人们发了财,你们和洋大人们都痛快了就行了。这个对外资上市审核的“不要太复杂”真的让中国人无语了。你们对误入三板的那些中国投资人还有那怕是一毛钱的人性吗?
“新池子”论的鼓吹者说;“如果国际板的外资公司完成人民币融资后,通过兑换成外汇拿到境外发展业务,能对冲相当一部分外汇占款。”这句话说得也很直接,那就是通过给洋大人建的国际板“新池子”,让洋大人把在中国圈到的钱兑换成美元,然后拿走,去“到境外发展业务”。好家伙,这简直赶上“白骨精”的宣言了。中国白白胖胖的唐僧体重超标了,需要外国的“白骨精”来扒皮剔肉,进行血琳琳的“减肥”是吧?等待我们唐僧的大概就是脱光了衣服,最好再盥洗一番,干干净净的等着自己请来的“白骨精”来张开血盆大口吧?
迎娶“白骨精”的巨大风险
中国现在是钱多得闹心吗?“国际板”是用所谓的“热钱”来买吗?不是用中国投资人的钱来买吗?既然中国钱多得已经闹心了,那还大张旗鼓地引进外资干啥?还那样无节制地贱卖包括稀土在内的战略资源干啥?还把包括粮食、自来水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要害领域向外资开放干啥?中国有那样多的荒漠,那样多的贫困地区,那样多待整治的废旧的水利设施,那样多被贱卖的战略资源,那样多待就业的大学生、普通工人、农民,这些不需要钱吗?经济转型不需要钱吗?拉动就业不要钱吗?钱多就得引进“白骨精”来吃唐僧肉啊?那唐僧肉让中国人自己尝一尝行不?难道中国人除了转基因,一点好吃的都不能尝吗?
如果说美国资本是一个大澡堂,中国资本或许也就是个小澡盆。美国驾驭金融方面的水 平相当 博士后,中国差不多也就是个小学生。中国在金融领域绝不可以盲目地夜郎称大,决不可以头脑发热,决不能丧失警觉。不能听凭高盛、摩根士丹利们的忽悠。尤其是在将美国资本大澡堂与中国资本小澡盆连接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一个安全阀门,不能敞开让美国大澡堂补水、放水任意左右中国。如果那样地话,中国这个小澡盆里面有限的金融之水可就相当危险了。
在中国股市和国民不堪重负下,强推国际板至少有十大风险,这就是:股市估值中枢被扰乱,无休止暴跌的风险;中国银行、大型国企、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的风险;国外上市公司拉拢腐蚀重权在握官员的风险;外国财团利用股指期货和国际板作空中国的风险;国家和国民财富因外流导致“失血”的风险;中国资金外流连锁民族企业被外资廉价收购的风险; 中国包括高科技和关乎国计民生要害企业被外资大量兼并控制的风险;外资大量侵入中国,导致外资企业与中国工人尖锐冲突的风险;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金融高官被人民视为汉奸、卖国贼的风险;支付巨额财富买回巨大风险的风险。
我们并不绝对反对“国际板”,但推出“国际板”至少应具备一些起码的相应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中国基本解决了就业压力;中国的国有银行、企业,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充足,不再需要融资支持;中国可以不靠出卖资源、出卖土地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基本获得成功;中国普通老百姓有足以帮助外资融资的闲钱;中国对股市和腐败的监管达到或超过香港水平,股票发行环节的利益输送得到根治。特别是要在“国际板”股票发行监管上,应该做到对发行市盈率、市净率、发行规模以及再融资,强制分红等方面的严格规定和限制,确保外国企业财团不至于把中国国家和民间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外,将中国国家和国民财富掏空。
我们必须问一句,所有这些,有关方面能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谁能保证你们所谓的“迎娶”不是“引狼入室”。谁能保证你们国际板的“池子”不会复制十个百个“中石油”?谁能保证你们“迎娶”来的不会对于你们是动人的“新娘”,对于普通投资人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白骨精”?你们能给中国投资人一个承诺,一个保证吗?你们用啥来保证?
资本市场“富外穷内”几时休?
吕永岩
中国以错误的判断在错误的时间推出的银行QDII产品因不断遭遇“滑铁卢”,即将面临发行人与持有人难缠的诉讼。
最初推出QDII产品明显地有给中国股市降温的意愿。中国一些官员总是以为中国人很有钱,他们不怕国内的股市跌,但却很怕国内的股市涨。为了分流国内资金,中国推出了QDII,也就是面向国外投资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如今即将集中到期,其大面积的亏损将成为投资者的梦魇。
据21世纪经济报记者从银行系统内部获得的一份数据,截至8月19日,被计入统计的262款银行QDII产品,累计收益率跌破10%的产品超过了100款,而累计收益率为负25%以下的产品,更是将近50款。其中,跌幅最大的一款,跌幅为45.95%。几近腰斩。
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说:“有比较才能鉴别。”同中国通过QDII把老百姓的钱引导到国外投资相反的是美国高盛把钱投到中国,仅不久前上市的海普瑞,高盛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浮盈获利高达约93倍。
在此之前,中国某国有银行上市,高盛等华尔街公司赚了1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人给了美国100元。中国自有资本市场以来,国内股民平均亏损至少五万。但是却孕育了一批亿万富翁,养肥了国外财团。中国目前还正在积极筹备让国外财团直接到中国国内圈钱的“国际版”,并且一些官员还发出“刻不容缓”的呼吁。这些官员的立场究竟属于哪一方,不能不令普通中国人疑窦丛生。
对于国外财团在中国的大赚特赚,深圳智诚海威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卢伟强曾惊呼:“一般国内创投公司投资一个项目,上市后有3-5倍收益就不错了。今年年初,我看一个统计数字,目前国内上市创业板的公司中,战略投资者平均获得收益在9-10倍左右。高盛做的快到100倍的收益,确实厉害。”
高盛在海普瑞之前曾投资西部矿业。2007年西部矿业上市的时候业绩每股0.81元,股价最高68.50元。高盛以人民币9615万元价格的投资,上市后套现70亿元,当时高盛鼓吹大蓝筹。两年后,西部矿业业绩只有0.02元,留在其中的中国投资者成了深度被套一族,西部矿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烂臭”,中国股民成了“大烂愁”。
美国政府和跨国财团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金融陷阱层出不穷,中国或“裸”或说不清明里暗里端谁家饭碗的官员前赴后继。如此这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现在说噩梦结束还为时过早。QDII的噩梦或者只是开始,下一个噩梦会不会还有“国际版”,人们正拭目以待。不过有一条倒是值得一试,那就是:你要想在中国资本市场里不至于溺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吃里爬外的汉奸及所谓金融“创新”保持一份警觉。
http://www.rongshuxia.com/survey/order
- (2011-05-14 09:20:38)
- (2011-05-12 22:02:49)
- (2011-05-11 08:41:25)
- (2011-05-09 08:10:45)
- (2011-05-08 07:43:05)
- (2011-05-05 08:01:23)
- (2011-05-04 14:24:40)
- (2011-05-01 11:07:25)
- (2011-04-09 12:25:00)
- (2011-04-04 00: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