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焕青:一个选调生的新农村建设建言
何焕青:一个选调生的新农村建设建言
从村支部书记做起,带动一个村的发展,改变一个村的面貌,是很多有“三农”情结的人深藏于心的想法。早在读书期间,我就有过这样的设想和憧憬,当时,我心中的偶像是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并带领群众致富的北大毕业生吴奇修。用当今的话来说,吴奇修是一个优秀的“新农村带头人”;成为这样的“带头人 ”,则是我在学生时代的努力目标。概括一下,以往的“新农村带头人”,其成功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源依托型。依托本地的矿产资源等带动农民增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如保康尧治河村的孙开林。走这条道路需要当地有矿产资源,还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对大多数村来说不具备可行性。
2、企业带动型。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带领本地群众艰苦奋斗,通过办工厂、加工厂等起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工业致富,最成功的例子是华西村的吴仁宝。走工业之路如果能成功,综合效益最好,也能够给村子带来更深刻的变化,但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竞争状态,要想白手起家,重走华西村的成功之路,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3、养殖副业型。立足当地实际,发展养殖、种植等副业,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的“卖难”,确保农民增收。这类的成功例子很多,相对来说容易付诸实践,但一般来说,农民增收幅度不会很大,对农村其他问题的积极影响也很有限。但如果能把养殖副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显著增强,如山东富豪梁希森的乡村改造计划。这种做法需要外力资本的强势介入,而且这个资本并不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这对绝大多数村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可能有些悲观,我认为,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要重现华西村或者南街村的奇迹已经不再可能,而保康尧治河村的成功模式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对绝大多数村来说,一个村支部书记做到极致,也只是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致行动能力。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可贵的,因为把农民组织起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当前新农村的建设,还是以后新农村的发展和管理,都有赖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否则,即使国家投资再大,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鉴于小农经济的分散特性,恐怕这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民主的推进似乎正在朝个人主义方向发展,农民种自己的田、打自己的工,你政府不找我,我也用不着找你政府,除了发放粮食补助时农民可能还有点积极性,在其他的时候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太难了。从理论上讲,小农社会的经济基础滋养不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但在现实中,又必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化解吗?个人以为,可以考虑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改变小农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就是生产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毫无疑问,新农村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特别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但在目前阶段,由于土地还承载着很重的社会保障功能,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推行国外那种私人拥有大量土地、大面积进行机械化操作的现代农业,而要结合我们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鼓励农民通过土地 重新联合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地增加自身收入。这种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新型土地合作社,或者说农庄模式,可以比较好地克服个体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灵、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等缺点,同时通过分工协作,也有利于农民多渠道增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小农经济那种散漫独立的经济特点,使得在乡村建立现代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可能。
2、更有效地推行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党中央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基层实现民主的主要途径就是推行村民自治。在我国,《村民自治法》虽然已经颁布二十年了,但村民自治的实际发展水平还远不如人意,在很多地方选举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形式,选举过程不公开、不透明,而且经常受到乡镇政府的干预;选举完后群众对村委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在农业税时代,真正能实现村民自治的村是很少的。农业税的取消给村民自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镇政府在解除了收取税费的压力之后,有可能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推动这一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也证明,在最近的村级换届中,乡镇政府干预的情况普遍有所减少,在指导选举的过程中大多是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观点,不定调子,这不仅增强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提高了乡镇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而对乡镇政府来说,在发展经济缺乏有效手段和能力的情况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工作重点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应该指出,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相互关系看,“管理民主”不仅是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现其它几项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管理的民主,农民就不会对政府和基层组织认同、信任,也不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得到体现,蕴藏在农民中的巨大力量也就无从发挥。因此,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村民自治工作,不能把村民自治当作是从属地位的“软任务”来看待,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切实让农民群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决定权,并从制度和习惯上让这一权力得到保证。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激励、智力支持和关键的“启动力量”。当今的很多农村地区,不仅生产落后,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农村已经如同一盘散沙,缺少必要的凝聚力。这些地方,农民已经变得越来越懦弱,失去了最起码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识,完全没有了自信力。不仅仅单个个体如此,整个村、整个乡甚至整个农村也是这样,农村已经不能从内部产生出 推动农村向前走的推动性力量。而没有这种力量,发展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等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振奋人心、唤醒人的斗志方面,文化活动具有特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生活,不仅能凝聚人心、融洽邻里关系、形成村庄舆论氛围,而且能成为开展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最初平台,能对顺利开展经济和政治活动起到关键的“启动”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忽视文化活动,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巨大作用,而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是一个好的方式。进一步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吸引大学生更多、更长时间地到农村就业,那么在这些大学生中出现一些新“新农村带头人”,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固然是农村的主要任务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但没有基层民主的保障,就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把分散的小农凝聚起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之外的社会事务更是难以维护和管理;而没有文化活动的激励,农民的信心和活力得不到激发,发展经济、开展政治活动也难以起步。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重物质轻精神,忽视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巨大作用,否则新农村建设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特别是,在当前很多村子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作为切入点,新农村建设可能无法真正起步。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现在让我去做一个村支部书记,去改变一个人心涣散、贫穷落后的村子,我的选择将是从开展文化活动做起,激励人心,鼓舞斗志,带动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复苏;然后在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培训,开展经济活动,比如成立合作社或者协会、集体购买农药、化肥等等,逐步达到让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有了组织化,农民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有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农村的发展就有了真正的希望。当然,如果要把这种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一直保持下去,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到农村去;另一方面,要有一种机制能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如果这两点能得到保证,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