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底到现在,有关于”僵尸肉”的报道不断出现,百度搜索页面达到2千多万个。但是,“封存了三四十年的肉”拿出来重新卖,不少人起了疑心。先来回顾这次舆论风暴是如何兴起的:从6月1号开始,海关总署开展了一项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接着6月2日,新华网(长沙)以“长沙海关查获涉嫌走私冻牛肉20余吨”为题进行报道。作为官媒进行了报道。6月3日,新华网从总体上报道了全国各海关的“战果”。总之,这些内容看起来像是海关总署每年的例行工作,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6月23日,新华网(长沙)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访报道算是对长沙海关破获的案件的深入报道。该文首次为僵尸肉命名,报道称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关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
从这里开始,“僵尸肉”的说法迅速传开,舆论被引爆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都有跟进报道,还引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得有板有眼。后来央视、人民日报也加入了进来。
随着事件的深入,各地食药监也开展起了所谓排查“僵尸肉”的行动。消费者们也开始恐慌。有媒体报道,某男子买鸡怀疑遇到“僵尸肉”,老板为证清白自己喝下鸡汤。
似乎是为了交待得更清楚,7月2日,新华网(南宁)发表了名为“揭开冻品走私利益链:竟有冻品封存于1967年”的报道。这篇进一步坐实僵尸肉的年龄,称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走私冻品时,发现其中一些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时间最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并暗示这些僵尸肉是越战时的储备肉。然而读者们很容易发现在这些报道中,引用的信息源非常模糊,表述得很不规范,比如“记者了解到……”记者是从哪了解到的?是怎样了解到的?广西某口岸是哪个口岸?哪个“80后”? 就算记者确实有听到,这个“80后”说的就是真的吗?
总体来说,走私肉是一直存在的,但“僵尸肉”(特指封存几十年的肉)的报道,是从一则“旧闻”不断嫁接、演绎而来的:将一个“窝点”演绎成海关全面查获,将2013年拉伸到今年,将凤爪外延到猪肉、牛肉等所有走私肉,再将数量臆想为“今年海关查获的42万吨当中的一部分”,再补充一个所谓“战时储备肉”的解释,让人觉得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