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政文摘(2010-1-13)
网络时政文摘(2010-1-13)
中国反导弹试验 一箭双凋震全球
受贿未捷身先死 长使贪官泪满襟
人行突然提早闩水喉
人行示警勿滥贷 货币政策濒转向
欧盟官员称甲流疫情是世纪骗局 制药者牟利
杭州29条新政再托房市 叫板“国十一条”
一流记者挣什么钱?(上)
处长“政治经济学”
内地一线城市二手房崩溃 深圳大跌21.55%
山寨流水:五十九岁谁要?
大陆官员的身体语言
................................................................................................................
东方日报:中国反导弹试验 一箭双凋震全球
本文重点
* 果断亮剑 遏制美国
中国周一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弹试验,技惊四座,震撼全球。中国此番亮剑,一箭双凋,既是反制美国对台军售,也是对欲与中国试比高的印度一个严正警告。
陆基中段反导弹,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目前为止也只有中美两国试验成功。弹道导弹的拦截技术,美国最为成熟,包括初始段拦截、中段拦截和末段拦截都在其考虑和实施的范畴之内,其中以空基激光武器进行初始段拦截,中段拦截和末段拦截则採用反弹道导弹实施,反导平台为海基或陆基两种。
中国此次成功发射并拦截处于飞行中段的弹道导弹,充分表明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对弹道导弹拦截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针对中短程弹道导弹更为有效,毕竟对远程和洲际导弹而言,其弹道高度高,并多在大气层以外,所以中段拦截比较困难。
中国前天试验成功之后,马上对外宣布,与上次反衞星成功后长达一个星期缄默不语形成鲜明对比。而不久前美国刚刚宣布对台军售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中国今次快速反应,让外界联想到,中国是以硬实力强硬回应美国,以显示不满。
果断亮剑 遏制美国
美国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表面上是为了协助台湾防御,但从深层次看,是将台湾纳入其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将台湾彻底纳入美国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也相当于美军将盾牌推到了中国的家门口,所以今次中方对美国军售反应激烈,军方代表甚至呼吁制裁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公司。
所以,今次中国果断亮剑,警告美国不要逼人太甚,不要轻视中国的军事实力,在必要时,中国也可以被迫输出优于爱国者三型的反导弹技术给诸如委内瑞拉、古巴、伊朗和北韩等反美国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遏制美国军力在全球扩张。
中国的军事国防技术发展,近年来一直围绕「打衞星、打导弹、打航母」的目标来进行,如今打衞星、打航母都已实现,打导弹也取得成功,这就使得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大大缩减,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敲诈的能力已基本丧失。
另外,中国今次亮剑,也是打击印度的嚣张气燄。印度自从发射烈火系列战略导弹之后,一直对中国进行军事讹诈,印军不断宣扬「和平导弹」,并在中印边境谈判问题上得寸进尺。如今中国不仅可以一箭穿星,还可以外空反导,印度在军事技术的些少进步,从此付诸东流。印度的导弹不要说打到中国,今后很可能刚发射,就被拦截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中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次一箭双凋,不仅军事上获得巨大成功,政治上更赢得了主动权,在某种意义上收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太阳报:受贿未捷身先死 长使贪官泪满襟
本文重点
* 贱卖国资 收钱放人
内地贪官欲壑难填,胃口之大令人吃惊。日前因贪污受贿被捕起诉的广东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把贪污目标定在六千万元:「留下两千万元给儿子、两千万元给女儿女婿、两千万元给自己安度晚年。」二十年间,贪腐三千多万元,与六千万的「宏伟目标」还差一半就落入法网。
叶树养是一边贪腐一边升官的典型。当年他在担任新丰县委书记时,便贱卖国有资产牟利,将一个市场价值近六千万元的水电站,以四千万元贱卖,导致大量工人上访静坐。叶担任韶关市公安局长期间,大兴土木,其任上兴建的韶关市公安局办公大楼,佔地数百亩,主要楼宇之间由园林式亭台走廊相连接,还可供直升机升降,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依山而建的两幢小别墅,其内部装修如同星级酒店,是叶树养的专用后宫。
韶关公安局被网民评为「中国最牛公安局」。最恶劣的是,叶树养当年受贿八百万元港币,将一个跨境製贩毒品的罪恶集团主犯,以取保候审名义偷偷释放。
叶树养爱钱,更爱数钱。叶树养收的钱愈来愈多,为了安全起见,叶遵守一个原则,就是所有受贿得到的钱,一分都不存进银行,也不轻易花掉。最令叶树养觉得过瘾的是数钱,收到的钱再多,他都要一一把钱数个清清楚楚,数钱的过程,是他最享受的时刻。
贱卖国资 收钱放人
面对这麽多的钱,叶树养还担心旧版人民币过期了怎麽办。为此,他把藏在自己及亲戚家中数千万现金中的数百万旧版百元大钞通通找出来,然后分给亲信朋友每人几十万元,要他们逐一去换新钞。
叶树养贪得无厌,居然制订贪贿目标,最讽刺的是他还当上了该市惩防腐败体系建设考核工作组组长,由这样一个贪官主持防腐体系建设,实在令人笑掉大牙。叶树养在法庭上不止一次地嚎啕大哭,不知是为自己可能面临的死刑恐惧而哭,还是为没有实现自己贪贿六千万的人生目标而悲伤?
贪官已成为中国政治的最大毒瘤,也是最大民怨。每年抓的省部级官员数十名,厅局级官员上千名,但仍然抓不胜抓,你方唱罢我登场,贪贿的数目也愈来愈高,中石化前总经理陈同海涉桉两个亿,而近期被捕的杭州一名许姓副市长,利用主管城建之机,上下其手,贪贿高达三个亿。
「贪污百万刚起步,受贿千万小意思,一亿二亿若等閒,十亿百亿方称雄」,这首民间顺口熘,折射出当前中国吏治是何等的腐败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说,叶树养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贪官,他那贪贿六千万的人生目标,在一些大贪官眼中,不过是一碟小菜而已。
人行突然提早闩水喉
加准备金率0.5百分点 震惊环球金融
2010年1月13日
【明报专讯】虽然内地官方曾多次重申,刺激经济未有「退市」计划,然而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傍晚突然宣布,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近3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资金。中央出手时机之早,大大出乎各界意料,有学者指这反映当局对通胀乃至经济过热苗头已有警惕,未来或将继续出手调控。而内地收紧银根的动作,亦震惊全球,欧股、黄金昨日即时暴挫,分析员预计,港股今日或将低开。
内地在08年金融海啸期间曾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今次则是自08年6月以来,首次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是银行需提取一定比例的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准备金率愈高,则意味银行将被迫减少对外放贷的能力,故此调整准备金率一向被视为收放银根的重要工具。
相当于冻结3000亿资金
今次人民银行上调大型银行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小型银行也调高0.5个百分点至14%,对应11月内地金融机构总存款接近60万亿元,即相当于银行被一举冻结了近3000亿元不得外借。
内地经济自去年第四季全面复苏,出口以及工业增长又快速反弹,市场早已预期中央会开始调整以往实际极度宽鬆的货币政策,以免过犹不及反产生经济过热。不过,人行昨日出手仍相当出乎意料,主因是时机提前甚早。内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即指出,市场一般共识是最快在春节后,当局才会出招。
有市场人士即估计,人行提早行动,或因经济情超出预期,其中既有对通胀的担心,亦有对银行在今年首周又再重演信贷失控趋势有关。虽然内地12月的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经济学界以及证券行已大幅上调对通胀的预测,预期12月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或将达2%,较11月的0.6%大幅茘升,而在资金供应持续扩张下,今年通胀亦将有可能超出外界预期。故此当局有必要未雨绸缪,先行回收部分流动资金。
首周新贷增长或为宏调主因
不过,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银行在今年头一周内即疯狂放出逾5000亿元新贷所致。内地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就分析,这令当局可能产生对信贷以至通胀失控的担忧,因此有必要发出强烈信号对市场预期进行引导。
虽然市场已预期今年或将是内地的调控年,但对于未来当局再将出何招仍未有共识,鲁政委认为人行在年内将再提高准备金率2至3次,同时加息亦会提早实行。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吴庆则称,加息以及发行央票等传统收紧银根动作,对在固定汇率下的中国,效用实际不大,现时的举措更多的是向外界表态「要收了」的信息。
(明报记者杨曦、罗羽庭报道)
太阳报:人行示警勿滥贷 货币政策濒转向
内地传出今年第一个星期,银行新增贷款达到六千亿元(人民币‧下同),各方正猜测月底埋单计数时会否创出天量之际,人民银行随即採取行动。昨天发行的二百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参考收益率调升八个基点;同时发行二千亿元为期二十八日的正回购,是上星期同类操作的两倍,这些都属于情理之中。至于较令人意外的,是人行在傍晚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半个百分点。三管齐下反映人行决心回收过剩资金,而且对金融机构阳奉阴违愈来愈不耐烦,货币政策濒临转向。
人民银行要调节货币供应,最直接就是调整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但「双率」属于重药,不会经常採用,于是便要辅以「公开市场操作」,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发行央票是公开市场操作其中一招,向指定银行发行短期票据;正回购是另一招,向指定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并且在一个双方约定的日期全数购回。两项操作细节纵有不同,目的却一致,就是吸收银行手上的资金。但论威力,始终不及加存备率,上调半个百分点已等于冻结银行几千亿元存款,不能再用来放贷。
理论上,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市场利率,美国联储局及欧洲中央银行便经常透过买卖债券,令市场利率不致偏离央行的目标利率。中国的情况则是另一回事,银行的存贷利率全部由官方控制,只能按规定作有限度上下浮,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所以上调央票参考收益率,一般不会被视为即将加息或加存备率的先兆,难怪昨天内地股市一派处变不惊。不过,人行在收市后再出招,而且是一剂落重药,股民会否依然若无其事?
其实,央票加息与其说是引导市场预期,倒不如说是补偿商业银行的损失,因为三个月及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均高于同期限的央票息率,如要银行倒贴买央票,恐怕惹来公愤。可是,人行顺应市场,只会让银行感觉不搔不痒,形成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急不及待「放水」,另一边是央行加大力度「收水」,凸显货币政策陷入两难,所以上调存备率,毫无疑问是由商业银行逼出来,真是自取其咎。
人行三管齐下展现的收水决心,加上回笼资金一次比一次多,证明市场流动性到了危险水平,通胀压力抬头。这一点不难理解,去年内地银行的新增贷款接近十万亿元,狭义及广义货币供应增幅接近三成,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当经济摆脱衰退并开始加速增长,过多的资金不只是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而是全面性的通货膨胀,问题是单靠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以及上调存备率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是否足够?
市场流动性过剩,实体经济根本无法吸收,反映资金供求与成本错配,导致处处出现资产泡沫。不过,无论加存备率、多发行央票或增加正回购操作,均属于数量化的政策调控工具,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而非资金成本。换言之,内地仍然在千方百计避免加息。无可否认加息牵连甚广,不但会造成「一刀切」的后果,也会增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吸引热钱流入。所以今次大可视为人行向市场示警,银行放贷要有节制,投机炒作要收敛,只要大家识做,便不急于再出招。
欧盟官员称甲流疫情是世纪骗局 制药者牟利
广州日报
甲流疫苗注射备受关注之际,欧盟主管卫生事务的官员表示,甲流疫情大暴发可能是一个医学界的“世纪大丑闻”。
欧盟下辖的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最近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应对甲流的过程展开调查的议桉。该议桉指出,甲流的“本性”其实温和,但其危害性被一些制药公司可能刻意夸大,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大暴发,从而使这些公司得以赚到数十亿英镑。
这一议桉主要由欧洲理事会卫生委员会主席、德国籍流行病学专家沃尔夫冈•沃达格提出,主要目的是调查某些制药公司制造假疫情的活动。决议草桉已经获得通过,预料本月稍后的时间内将会付诸实施。
沃达格宣称,这场被夸大的甲流疫情其实是“本世纪最大的医学丑闻之一”。他说:“在我们眼前,其实只有轻微的流感和一场造假的疫情。”
沃达格提到,在世界卫生组织此次宣布甲流疫情大暴发之后,各国政府急于储存大批抗流感药特敏福,同时与许多制药厂签订涉及数百万剂疫苗的合同,以提前确保疫苗的供应。他认为,此次假疫情令疫苗生产商可保证获得巨额收益,同时没有任何财政风险。
他又指出,各大制药公司为打好这个如意算盘,曾经安排“自己人”到世卫组织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机构,这些人最终促使世界卫生组织降低“甲流疫情大暴发”定义的门槛。世卫组织去年6月宣布甲流疫情警戒升至最高的第六级。
沃达格还批评有些制药公司的疫苗效果不佳,数百万健康的人毫无必要地接种这些测试不足的疫苗,不但将各国政府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都浪费掉了,更令接种者陷入未知的“后遗症危机”当中。
沃达格在他的决议桉中指出:“禽流感和甲流的宣传结合起来后已经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是接种疫苗的病人和公共医疗预算,连一些重要的国际卫生组织的信誉都受到了损害。
杭州29条新政再托房市 叫板“国十一条”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1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宗旨是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而2009年卖地收入高达1200亿的杭州也在同一日推出29条房产新政,规定不论是否杭州户籍,手中无房者在杭州市区购买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就可获得房款总额1.3%的财政补贴。
此举被民间人士直指为高价托市。
“普惠”新政:首次购140平以下住宅补贴1.3%
10日,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购房入户、财政补贴、购房住房公积金及交易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关于购房补贴的条款。据规定,在杭州市区首次购买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给予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在市区仅有一套住房,在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出售住房,并重新购买普通住房,给予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因房屋拆迁(含危旧房改造)选择货币安置的,在市区购买普通住房给予超过货币补偿款部分1.3%的购房补贴……
上述住房消费享受购房补贴的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补贴政策以家庭为单位认定,一户家庭只能享受一次。
“简单的说,只要你没房子,你就可以享受财政补贴。”杭州拱墅区天龙房产中介李磊认为,国务院明确抑制投资性购房、炒房和购买非普通住宅,在营业税 “2改5”中对炒房、对购买非普通住宅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但上述新政变相补贴因营业税受影响的客户,从而消解了宏观政策的执行力。
以一套建筑面积大于90平方米不到140平方米、总价为200万元商品房为例,在2009年的“24条”政策优惠下,购房者可获得契税补贴为200 万元×1.5%×80%=24000元,印花税补贴为:200万元×0.3%×80%=4800元,合计补贴28800元;而据新政规定,这样一套房源可获补贴200万元×1.3%=26000元,基本上达到了以前的优惠幅度。
29条新政提出,有条件减免个人售房所得税;继续暂停征收房地产登记等相关收费;延续并放宽2008年“24条”有关购房落户的政策;住房公积金贷款单笔最高额度放宽为80万元;等等。
该新政还规定,一户家庭中年满18周岁子女购买第二套住房,可比照首套住房贷款的相关优惠政策。资深地产观察者王泽金表示,这无疑也会对某些改善型或者炒房家庭,继续起着“鼓动”作用。
29条新政对开发商的优惠政策同样诱人:除了删掉“土地款首付比例10%”的条款外,包括企业征税、抵押登记、银行贷款、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兼并重组、发展使用新材料等扶持政策一如既往。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29条并非首创。
2009年12月25日,南京市出台的“宁20条”楼市新政规定,在该市首次购房者,以及夫妻双方仅有一套住房的改善型购房者,都可以享受房款总额0.5%的购房补贴。
1月6日,舟山市也宣布,对首次购房者给予所征收契税全额的财政补贴;对以家庭为单位在该市仅有一套住房的改善型购房者,个人所得税全额或差额退还。
市场质疑:合法性与合理性
对于杭州29条,各方人士观点不一。
“新政的出台在预料当中。”东润房产营销总监魏轶青说,仅2010年第一周,因为2008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的24条“救市政策”取消,一手楼市成交量进入冰冻状态,日成交量由年前的日均200套瞬间下跌到50套以下。而随着29条出台,成交量急剧下跌态势将缓和。
浙江社科院研究员谷迎春认为,“杭29条”与“杭24条”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文件名称增加了19个字:“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但其本质都是高价托市。
2009年,杭州主城区房产成交115577套(不含萧山和余杭),月均成交近1万套。新房均价从10780元/平方米升到19560元/平方米,二手(出售、出租)房均价从11512元/平方米升至17800元/平方米,平均上涨幅度都稳稳进入了全国前五名。
“杭州楼市确实存在涨幅过快的问题”,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近日召开的杭州市城乡住房工作会议上表态,杭州月均住宅存量不足1万套,供不应求导致房价勐涨。由于加快了推地速度,2010年杭州住宅的新增供应量约613万平方米,而年需求量在350-400万平方米之间。
2009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成为杭州市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开数据,去年杭州卖地收入达1200亿元,而杭州市2009年 1-11月地方财政收入489.39亿元。即便今年全年杭州地方财政收入最终能够达到700亿,杭州2009年全年的卖地收入也将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 1.7倍。
时事评论员舒圣祥表示,在类似杭州房产新政这样的地方政策保护下,再大力度的中央调控也会被化为无形。要想真正实现楼市健康发展,第一记重拳就应该是强化地方政府问责制度。楼市捆绑着庞大无比的地方土地财政,巨大的现实利益让地方往往失去了应有的公正立场和处事理性。倘若不能首先遏制住“地方政府希望楼市快速上涨”的意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就是一句空话。
谷迎春还认为,杭州29条存在行政程序的瑕疵。我国宪法规定,公民通过各级人大对政府实现监督,而预算审查监督是人大的一项基本职能。那么,杭州政府动用数额巨大的财政资金补贴购房款,是否经过杭州市人大审批,何时何地何人参与审议了该方桉?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刘 华) zengzhen
一流记者挣什么钱?(上)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程苓峰
下面这句业内熟知的以记者收入的分级足以用来说明本土媒体业的尴尬现状:“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
且不必怨天尤人。斗胆说句实话,如果从记者这个职业的商业模式上来讲,一流就是要比二流、二流就是要比三流的境界高。
三流记者就是尽本分,把自己文章写好,客户就是发稿费的编辑或主编。今天国内主流商业媒体的积累十来年的顶尖记者,就算一个字一块钱,一个月写吐血到2万字,也就月薪2万极限了。不错的积累了六七年的记者,一万来块。
二流记者高明一些,没死盯着编辑的稿费,而是朝外看,把被报道的公司当成客户。所谓跑会,就是拿车马费或专访费,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有两个事要办:负面新闻小心遮,正面新闻大胆吹。有能耐拿这个钱的记者不简单,必须搞定编辑。否则人家老说你的报道有点邪,车马费怎拿得长?搞定编辑的方法一般两种:专业能力强,怎么说都有理,震得住;或者靠人际手腕,外加分红。
本质上,二流记者部分取代了编辑的角色,或者把编辑捆绑了,是合作伙伴关系。三流记者把编辑当作客户,二流记者以所报道公司为客户。他们的收入分为两块,左手拿车马费,右手拿稿费。算车马费,每天跑一个,一个会500,单月就过万。
一流记者更了不得。不仅取代编辑的角色,而且再往上游延伸,取代广告销售的角色。其客户已经超越了被报道公司的公关,而是被报道公司的有市场预算的部门。公关一次能给几百几千。但一个广告一般是十来万上百万,抽成10%也有几万。于是他们需要搞定的人就更多,要包括自己这边的主编和总经理,以及所报道公司的市场和高层。
要打通这么一长串链条,一流记者都是长袖善舞之辈,人精,不服不行。
问题在于: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说明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再来,二流和三流记者的搞法肯定难长久,他们每得到的一分好处,都反过来蚕食掉这个媒体和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所以本土媒体才这么衰。商业媒体的内容同质化极严重,费劲写稿的人不多了,都瞅着车马费轻松奔小康,把公关准备好的软文拿过来随机组合就成了。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正规收入上不去,鱼龙溷杂,媒体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所谓聪明人都投奔企业去了,做市场做公关,由甲方变成乙方,翻过手来再给媒体的衰落加一把力。前一段碰到搜狐副总裁方刚,他忧心的说了句重话:急需要“抢救”作者。
为写稿的记者寻找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能挣体面收入有体面地位的商业模式,是振奋人心扭转困局的关键。
正好一朋友是某杂志助理主编,业务过硬,作风正派。她这两年的经历,似乎可以作为一个潜在模式,给各位记者做参考,各位看客做评判。
2005年,极看好腾讯,说它股票一定涨。但苦于必须到香港才能买,一直没机会。2007年末终于有机会去香港,用攒下来的稿费买了些腾讯,当时 54港币,现在到了170。回报率各位自己算。要是在2005年就下定决心去一趟香港,那时股价不到10港币,回报率就是天文数字了。对比一下,同期的中国以及全球股市从天堂到了地狱。
2008年,靠SP概念上市的垃圾股华友,手持6000万现金,跟市值差不多。依据对华友向音乐CP的转型以及3G业务的来临,判断这是个极好的3G和音乐业务的双料优质壳资源。当时以3美金买入,今年果然被盛大收购,现在4美金,最高时在7美金。
2009年,网易惹上《魔兽》恩怨,股价一路从近50美金跌到40美金,3季度财报一塌煳涂。这时定心买入,从其几款游戏的市场表现以及内容部门的人事布局判断,40是它的底线。这个价钱买入,亏的几率极小。后来就算新闻版署撕破脸皮对网易发飙,其股价还是在40左右。
这位朋友这两年从股票里赚的钱,要比稿费强不少。而且请注意,这不是“炒”股票,完全是价值投资。无论买腾讯、华友还是网易,出手时心不慌手不抖,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所以不妨把这看作是写稿记者的一条商业模式:踏实写稿,写好稿,提供对群众负责的真实信息,确实掌握判断这个行业的核心:第一是产品体验,第二是数据分析,第三是人脉。这里的人脉也绝对不是被报道公司的公关或者市场人员,而是整个产业广泛而深厚的人脉。比如这位朋友判断一款新游戏的好坏,是从搜索引擎、游戏社区、电信宽带等等节点那里,挖掘有效的信息。
凭借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应该比猫在华尔街或者香港的办公室里通过给大陆打电话来写分析报告的投行精英人士来得踏实。
作为写稿的副产品,这个商业模式可谓一步到位:直接把所报道公司和产业的整体当作客户,因为你是股东,他们为股东工作。这应该算得上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商业模式。而且晚上不怕敲门。对比一下,四种商业模式可以说都是记者(媒体)影响力的套现。影响力大,才能交到很多业内朋友,才有勐稿和正确的判断,于是才有稿费和买涨的机会;影响力大,才能搞定编辑和公关,才有车马费和广告分成。不同的是,前两者影响力比后两者宽得多、实得多。
不过要特别提醒一点:买股票这个模式的难度极大,君勿轻易尝试。举个例子。2008年,一度被称为IT业第一名记的XX因为勒索某互联网公司钱财被抓,初审判刑三年。据说XX就是因为2007年末在XX网络游戏公司上市时大买其股票而赔掉几百万,心有不甘才铤而走险去摸老虎屁股。想想吧,能做第一名记,人脉够熟,行业够了解,照样翻船。
其实问题也简单:对产业基本面不熟,判断错误。中国的网游业多少年都走不出一个怪圈:第一款游戏容易成功,但第二款游戏一般都失败。为应对这个怪圈,从 2007年开始盛大和腾讯才在长期酝酿后做平台。所以不论一个公司第一款游戏如何好,其后续的增长潜力一般都要两年后才能成熟而爆发。但这位名记不信邪,沉迷于对这个游戏公司传奇般创始人的膜拜,栽了。回想起来,这位名记一直重于写人写恩怨外加揭黑,对具体产品和数据涉猎不多。
对行业有基本的常识性判断,并且通过整合行业的全面人脉和综合信息做判断,是这个商业模式的两个基础。这只有能写好稿的三流记者才具备,跑会和拉广告的记者,想通过从公司来的单方面“内幕消息”搞定,相当不靠谱。这就容易走虚、跑偏、入魔道。
期望中国的记者能自立自强,媒体业能吹一吹新风,实现一个新的并且务实的等级标准:四流记者能写稿,三流记者勤跑会,二流记者拉广告,一流记者买股票。久而久之,聪明人就会进来,结构就会发生更多变化。
但这个模式也可能出问题,做了小股东的记者在写稿上可能屁股坐歪了,写勐稿和买股票这两个之间有些小冲突。看来记者的商业模式要绝对靠谱,恐怕还在“写稿”上,下一篇再谈。
处长“政治经济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麦田
从古至今,政府都是中国变迁的一大核心力量。虽然对政府和官员行为观察分析不易,任意批评也更痛快,但欲深刻理解中国,此领域不可不察。我们将分三篇来系统研究当代政府行为和变化,通过它再来看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先让我们观察中层官员群体。
我们说的中层官员多为参与中央或地方政策制定的人,但他们不是这些政策的最后“点头”者(实际“点头”者可能为本领域地方主管领导或部委领导),也不完全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比如减免农业税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乡镇和基层财税干部)。但他们手中的实权和影响力却不可小看,曾有人感慨中国最有权力的人实际是那些重要部门里的处长们——的确,作为“兵之头、将之尾”、“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处长们可以说是我们界定的中层官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行政级别复杂,有很多不可比因素),他们是干活的主力,是政策起草和推进的主力。
8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干部体制改革,之后中青年知识-技术型官僚兴起,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他们构成了中层官员群体的一大部分。高学历、专业化(比如记者去做地方政府宣传官)、年轻化(“一步差,步步差”的晋升逻辑使然)是他们的主要标志。
不过三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中国变迁远不只是“经济增长”可以涵盖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阶层分化、文化碰撞等等都是综合性、全局性和结构性的,过于专业化的官员能否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呢?
其二,他们可能提供最初的政策方向甚至草稿,但就成长路径和阅历而言,他们都非常缺乏上一代官员对中国现实的体味,这就构成了很大的矛盾,政策草拟者很可能并不熟悉政策影响的人和其中复杂的现实运作和关系;
其三,如鲁迅说他寄希望于青年,但类似于学术界目前年少成名、“桃李天下”者,很可能现实也将告诉我们,青年也会老去,甚至更快更直接更无意识更容易融进过去的“路径依赖”。
这些共和国新干部(与征战沙场,至少参加过学生运动的老一批干部相比)也可能带来一个日趋“黏着”的中层官员体系——这种“黏着”未必是说他们都有自己什么利益,但即便没有个人具体利益,一个决策部门,一个可以拍板或上陈某项政策草桉的处长,在缺乏外界制衡时(包括官员体制内部和公众的监督),总是难免有个人偏向的。
进一步看,这种没有个人利益同时也没有个人倾向的官员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他们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年轻有为又老成持重,既锐意进取又左右平衡,既勇于开拓又更懂如何包裹自己,既信息灵通又擅长固守本职,既暗藏不露又左右逢源。
过世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如果现在来大陆政府调研,一定会惊叹历史变化之快,他曾经最为遗憾的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的情况如今完全不同了:数字成了各级官员——特别是中层官员——必备的、熟记的基本“国情”,连百姓也对CPI等专业术语可脱口而出,官员们报告的开头几乎都是数字。但数字本身的合理性谁来负责呢(如CPI指标中的结构性问题)?数字又是否会磨灭官员对现实的敏感?是否会加强他们对体制性问题那“天然的”不在意?
当然,也有部分这一层面的官员在行为中暗含着个人利益—— 而且从政治学角度看,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都是有自己利益的。这些利益者往往不是单打独斗,他需要上下运作,向下需要稳住“阵脚”,不仅是政治运作的需要,也是积累人脉和财富的需要。下属官员和一些企业人士都是他们趋向接近的。
今年南京做了一次《局处级干部想什么》为题的问卷,在问到 “影响干部升迁的主要因素”时,215位局处级干部中选择“人际关系”的占56.9%,选择“工作业绩”和“机遇”的各占43.1%,选择“家庭背景”的占17.4%,“学历与年龄”的占14.2%。我们可以看到,局处级领导干部认为,家庭背景、学历、年龄等因素在影响干部升迁中的重要性在降低,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上升——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际关系缺少规则和制度的约束,以至于很多游弋于灰色地带。
这部分有利益的中层官员阶层,已经开始尝到权力的某些甜头,但没有真正享受到权力的好处。除了个别部门外,大部分人还是将升迁作为重点——这个本身正常,但对应的是真正用于政策调研和制定的时间少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官员精英,有想法,有思想,也非常矛盾,有的也渐渐被磨掉了对仕途的向往。
太多责怪中层官员本身是不客观的,其实这些官员行为在大多数国家都类似,但如果政治竞争公开化,党内民主公开化,那么腐败就是腐败,不会成为矛盾的双面工具。这恐怕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要进一步回答的是,一个“新”官员是如何在旧体制里行为的?前面谈到中层官员可能更容易融进过去的“路径依赖”里,这个“路径依赖”更多是指旧有体制中不好的东西。
比如大量国家资金和项目的部门化、少监督的管理、审批和发放,不但削弱了政府资金的公共性,更加强了小团体利益和权力的虚荣感,对制度和政策缺乏敬畏感,同时也让中层官员对改革的“增量”与“边缘”空间缺乏意识,无心推动——要知道,中国三十年改革就是从这些“增量”与“边缘”开启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有四类,其中村镇银行大概100多家,银行类的贷款公司现在才6、7个,银监会批准的农村资金互助基金社也才 10多个,还有2008年银监会所说的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我们发现,最后一类在一年中已经发展到800多家,社会资本很有积极性去做。但现在面临的大问题是,他们的注册资金贷完了,就没钱了,而批发资金的来源很少,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小。就是一些半官方背景的机构做的类似的农村资金支持组织也缺少认可和鼓励。
增量改革停滞了。不能不说,这与中层官员上述问题及路径依赖直接相关。
曾有学者认为这样新干部阶层更喜欢用物质激励和制度化的办法,而不是用意识形态、强制和群众运动治理。但问题是:制度化办法在哪里?不用运动式增长办法又用什么办法?
内地一线城市二手房崩溃 深圳大跌21.55%
广州日报 2010-01-12 10:54:37
[Show last ad]
昨日,中原地产发布上月二手住宅指数月报。数据显示,上月,国内二手住宅市场出现微妙变化: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扬,但成交量却全线下跌。中原监测数据显示,12月份各地新增购房需求大幅回落,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研究经理瞿安新认为,目前市场观望情绪正在蔓延,二手房住宅市场陷入僵局。预计一月至二月下旬的春节前后,国内二手房市场成交量仍将继续走低,甚至可能大幅下滑。到时,国内越来越多城市的房价将有可能下探。
中原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12月京、沪、穗、深、津五大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延续全年楼市的惯性继续上扬,环比涨幅均超过2%。上海涨幅最高,达 3.88%;广州位居第二,为3.23%。因此,近期二手住宅市场卖方心态仍然较为坚挺。不过,“营业税征收年限2改5”对二手住宅市场影响仍较为显着。
二手房成交量全线崩溃
五大城市二手房住宅市场成交量正在全线溃退,深圳下跌幅度最大,达到21.55%,北京次之,为21.38%。北京、深圳和天津三城市的成交量下滑幅度均超过20%,上海和广州下滑幅度相对较小。
租金回报率再创新低
相比较,租金回报率再创新低。五大城市中仅有广州租金回报率超过3%,其他城市均不足3%。天津租金回报率首次跌破3%至2.99%,在五大城市中成为第四个租金回报率不足3%的城市。(赖伟行)
山寨流水:五十九岁谁要?
五十九岁还敢去广告公司见工,开甚麽玩笑。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近日微服私访人力市场,匿名应聘广告公司遭对方拒绝,然后发了一通体察民情的感慨。事后招聘单位称,即使知道卢的身份也会拒绝,因为年龄太大了,不适宜四处奔走拉广告,但可以邀请他做公司名誉顾问。
四十五十就业难,两岸三地皆然,因为企业不是养老院,算的是效益成本,当然不会请快将退休的长者,这是明摆的事,哪须劳驾省委书记下基层调查?何况卢展工不是空降京官,刚从福建平调河南,当过近八年封疆大吏,就业数据早应倒背如流,社情民意全在胸中。这骚做得有点过分。
搵工遭拒的尴尬,平头百姓一生遭遇十次、八次也不算出奇,让省委书记撞上一次,又未尝不是件好事。五十九岁无人要的处境,教人既能体会饭碗之重要,又能领悟人间之疾苦:别看自己在台上指挥千万手下,党政军都听从召唤,一旦「退下」,甚麽都不是,恐怕连应聘「看门老头」的职位都难啊。整天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还以为社会处处和谐,人人衣食无忧呢。
五十九岁真的没人要,也不尽然,对省委书记、省长等高官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治大国如烹小鲜,小小广告公司反倒不能胜任?难怪那个让卢展工吃闭门羹的总经理说,卢书记这把岁数拉广告不适宜,但可以邀请他做公司名誉顾问。
千万别以为这是挂职虚位,任者个个有来头,不上班津贴可观,如今哪家公司不聘名誉顾问?哪个退休高官不当名誉顾问?
申小舟
飞天猪看天下:大陆官员的身体语言
过去两日,我由绿营在立委补选中大获全胜讲起,说全是共产党送给他们的,继而指出,原因正是中央政府的对台统战工作太急进,应当调控节奏。当然,除了节奏问题,还有其他因素。
中央统战失效,台湾的民心成为大陆高官遥望对岸的月亮星辰,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陆官员的形象太威武了。台湾人是透过电视看到中央政府的面貌,我常到台湾,不如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和听到些甚麽。
我看到访台的中央官员的髮型,永远像用熨斗烫过般贴服,永远乌黑发亮得像一顶哈利头盔,打风都丝毫无损。我看到这些官员行路像行军,挺胸挺肚,表情严肃,有需要时快速地摆出一些微笑,不需要了,又马上收起,似足《智能叛变》中的改良机械人。我听到官员讲话如创作文革样板戏,永远山河壮丽,永远激情澎湃。这是共产党的一套,就是与众不同。
我见过不少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高层官员到访台湾,他们会挖空心思,令自己在电视镜头前很亲民。美国高官会与台湾人说:「我很喜欢到深坑食臭豆腐。」而不会说「今天就要告别台湾这块美丽的土地」这类套话。末代港督彭定康初来香港就走上街头吃蛋挞,道理一样,千方百计想营造的也就是这种亲切感。
举止谈吐是一种艺术,教不来。台湾政坛经常有痛哭、下跪的场面,正是因为台湾人讲的是一套人情味文化,对着机械人,他们无法有共鸣。
朱幼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