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探讨
陆军上尉 方步清
货币原本是以物易物的等价物,所以货币发行机制也不应逃离这个范畴,把其作为基本准绳来制定。原本世界用黄金、白银等稳定的金属作为货币,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金属货币已经承担不了交换需求,也因此,以契约的方式形成了纸币,代换金属货币。为此,各国的央行都已发行纸币的方式,进行货币发行。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货币发行的实践,都有其历史条件下的特点:
1、以实物标定的货币发行机制(1953-1978)。这一时期主要是陈云主导的货币发行方式,其基于国家的抗美援朝后的稳定币值的需要,在标定实物黄金的基础上,对照原有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进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而也开启了以实物为主要标定物为主的货币发行的开始,但是由于国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又以计划经济为主,对外贸易较小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长期紧张,但物价稳定,而且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国家稳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政策目标推行的货币发行机制(1978-1994)。在此期间,其未延续计划经济人民币与流通实物挂钩的做法,也没有回归解放前的银本位,而是听命于政治目标的指令,在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偿还旧债的迫不得已,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短暂的银行经济中则是意识形态较量的牺牲品,形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导致了94年高起的通货膨胀。
3、美元主义的货币发行机制(1995-至今)。这一机制的施行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5年开始一次性汇率调整到位,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将国家的货币发行绑定在了美国的发展上,这个不排除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后采取的双紧政策导致了国家内部的货币流动性集聚缩小,同时,还有其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国际低端行业进入中国的原因,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而国家法律规定我国是强制结汇国家,也就是外币不能够在国内流通,所以从国外流入国家1美元就要换成8.2725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将结汇后的美元进行投资,也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外汇储备,外汇可以当成是国家资本,也就形成了国家信用,而这种形式却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受制于美国,如果美元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资本形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维持高涨的GDP)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然而,其实质却没有变就是通过国家的外汇结汇,来发行人民币,不同的是在外贸顺差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迫于外界压力,采取的单项升值的外汇政策。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银行剥离坏账的事件。其实原本在2000年由于各大国营企业的股改,无力偿还贷款,导致了各大金融银行的技术性倒闭。而当时各银行采取的美国高盛公司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案就是通过汇金公司向各大银行注资外汇储备,解决以上银行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按照中国的法律,外汇储备是不可以在国内使用的,因为他已经印过一遍基础货币了(外贸强制结汇的结果就是所有外汇占款都已经印过一遍钱在国内流通了),但是高盛帮我们想了一个最终会搞死我们的办法(就像当初帮助希腊掩盖债务问题让这个定时炸弹进欧元区),再印一遍钱。下面我们看看最终导致的结果。
近十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在年平均17%(远远大于GDP的增长,也就是我国的发展是货币吹大的),是美国的2倍多(靠近3倍),到2010年底我们的m2在71万亿人民币(至今大概是78万亿),是美国的1.2倍,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1/3,而且我们在这10年中人民币相对美元还不停升值,这个就是我们货币的泡沫化。而货币的泡沫化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的泛滥,然而,我们当前没有看到泡沫的产生,是因为近十年来翻了近20倍的房地产蓄金池遮掩了这一稳定的假象,而疯狂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百姓对国家信任的质疑,也就是执政能力的问题。
反观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发行机制。
美国的货币发行体制不是基于严格而复杂的条约,而是基于资本市场“全过程全对冲”, “由市场基于可对冲原则来确定资产价格,美联储仅提供流动性”的发行机制,也就是实物的评价机制来制造货币的发行。
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
以日本为代表的用汇率来发行货币的机制。日本基本上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每收到一个美元,就发行一百日元。这个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发行机制有些类似,而日本是被经济、政治军事殖民的国家,看看当前的美国驻军,和在各个场合的对美国的卑躬屈膝,这种美元依附式的货币政策是很自然的,而中国为什么也采取这种方式呢?这个我不是很理解。
所以说货币的发行应该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再有,翻看货币战争的历史,那个帝国的兴亡不是因为货币的所导致的,在翻看我国明清的近代史的覆灭也都跟货币的政策密切相关。
为此,我国必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稳定的、透明的、可执行的货币发行体系,使人民币能够获得市场的信赖,这种信赖能够准确地用人民币标示出其兑换其他货币的价格,能够对人民币的币值建立稳定的预期,能够相应地采取各种行动,要么对冲风险,要么价值投资,要么储蓄保值,要么科研创新。这才是货币发行的基础,而盲目的货币国际化只能是受制于人,成为人家打击中国经济的手段。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货币是资本兑换的媒介,我们必须基于国家的资本来定位国家货币发行和汇率政策,可以参考各主要的货币发行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物的评价,而后形成的实物等价的货币发行,再充斥一定的流动性,但要确定物价的可控性,有个标准的评估机制。而对于高昂的外汇储备那是账面上的财富,更是国民的负债,没有资本实惠,可逐渐转化,在这里不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