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校就是“思想偏激”?
有消息说,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注意,对这十类“重点学生”实行的不是重点关怀而是重点“会商”。显然,“会商”一词传达的不是什么善意的信息。学业困难意味着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偏激意味着什么呢?报道中没有详细说,却有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査晶的举例说明。他说:会商工作也会关注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
该副部长定义的“思想偏激”包含了几个元素:夸大细微漏洞、批评,而且“经常”,而且“动不动”。这些元素凑在一起就构成了“思想偏激”,使得素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北京大学的校方要对这种学生实行“学业会商”了。足见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副部长却没有对校方存在的工作上的漏洞表明态度,虽然副部长称之为“细微漏洞”,北大师生肯定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漏洞即使很“细微”,也没有不补上的道理。由北京大学这样的中国顶级高等学府传出的信息,是要告诉国人“批评”是不受欢迎的,批评是要受到追究的,要想平安过日子,国人最好不要批评吗?
如果批评了学校就要受到“学业会商”,那么批评了政府又该当何罪?岂不是要千刀万剐?北京大学此举该不是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念、从而给国人也灌输这样的观念吧?
该副部长在定义“思想偏激”的时候使用了“夸大”一词,副部长也许可以辩解说,批评可以,但不允许“夸大”,敢于“夸大细微漏洞”者,“学业会商”无商量!问题是,夸大不夸大谁说了算?在管理者看来只是“细微”的毛病,比如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可是在贫困学生眼里往往就是很大的事。所以,夸大不夸大,不由管理者说了算,要由群众说了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群众批评两句你害什么怕嘛?心中无冷病,不怕吃西瓜。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何怕之有?
放眼全社会,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发改委要涨自来水价,发改委官员说不能因为有人喝不起水就不涨水价。在他们眼里这只是“细微”的毛病,可是在贫困百姓眼里,是足以骂娘的大事。难道,百姓也不能批评一两句?按照北大查晶副部长的逻辑,倘批评,就是夸大,就是思想偏激,就要如何如何。百姓还有活路没有?国家还有希望吗?
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闭幕之后,温总理会见了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家总理都提倡要让百姓批评政府,堂堂北京大学怎么拒绝学生批评学校呢?不是和温总理唱反调吗?
与“思想偏激”相对的应该就是思想平和,中庸之道,不批评也不斗争。副部长想得倒是挺美。可是从“五四”起,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甚至从1842年起,中国百姓的思想就是有些“偏激”的。没有这些个“偏激”,能有新中国的今天吗?
所以,北京大学“思想偏激论”应该收起。
新闻链接: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0826705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