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论的不可能性
中国威胁论的不可能性
一、中国有能力对他国构成威胁吗:
人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除使用科学与技术的语言以外,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进行的事。而问题也并不在语种之间的障碍,关键在于文化方面,或者社会性环境方面的障碍(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的环境)。这就导致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字面含义,去理解对方所传递出信息的内涵。因为在沟通与交流的双方,都存在着各取所需的心理,而不是一个科学事件的条件与发生。所以,能在不同的社会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确实需要一种类似于科学与技术一样的,人类共同的文化或者环境为背景,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非平衡相变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创始人普利戈津教授),为这样的目的创造了条件。我们希望通过引入相变理论的认知,来解释人类的社会性演化过程,依此获得一个整体性演化背景(方向与过程)或者模式。那么,在不同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可能极大地减少了人为性因素的干扰。
我们常听到一些来自美国及其盟国,关于中国威胁的言论。作为几个少数中国人独立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否定这种言论。这种言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民粹们,也许具有注射了一针强兴剂的作用,能使他们迷幻于自我的强大,终于可以去威胁他人(其实只是落后者或懦弱者的一种情绪宣泄)。但冷静的观察与理性的思考,并得不到中国威胁的任何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复杂系统科学的分析理论,从结构与结构形成的系统整体,及其演化信息中进行一些分析是必要的。因为站在系统整体的视角观察,既能透视其结构,又观察其结构间的联系,以及形成整体的作用机制,这样我们才能得出一个整体性能力概念,而不让某些局部因素阻挡我们的视线。所以,引入非平衡相变热力学系统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认知人类的社会性及其演化过程。也只有在人类的社会性及其演化过程方面的认知,我们才能去搞清楚社会个体的演化,以及由大量个体形成的社会性整体(系统)的演化,以及演化的结果——有序与能力涌现(个体与社会的能力增长机制)。只有存在这样的前提,我们才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看看中国社会或者中国政府,究竟能对谁构成什么威胁,是真正的威胁还是虚张声势,或者是一个无知少年在发泄不满情绪,也或者属于其它某种情况。因此,仅仅靠一些简单的、不关联的GDP数据与表象就作为威胁的论断,是缺乏判断依据的臆测。真实的威胁应该建立在能力与有序基础上的结构整体。就像我们在食物链上无法得到老鼠对猫产生威胁的证据;而激光发射,如果不是系统原子的受激辐射,以及大量原子间的自发协同与组织,也不可能表现出极强的辐射能力(协同与强度)。同样,在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方面,如果大量的个体之间没有得到协同与组织起来,也不可能具有社会性整体能力。显然,将人类个体之间得到协同要比物理系统更加不易实现。
真实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这类问题决无任何的恶意或者真正的攻击性,而是处于沟通的无知所导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还非常缺乏科学素养,更无从谈到具有科学精神、独立人格、个性化的社会人、认知能力、社会化协同等等概念。所以,现在在与发达社会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是存在一种落差的,而这种落差是由社会演化的阶段不同所导致,或者称为社会演化滞后性表现。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由某些人为意志控制,从而表现为一个孤立的社会。因为这些概念只有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时才可能产生。而一个真实的中国却是个体间的孤立存在或者堆积体,而表象上的社会系统仅仅来自于模仿,而非真正发育出的结构性整体,因为我们社会人的心灵之手尚未伸向他人的心灵深处,去触摸他人的心灵感受。所以,无论中国的教育成效、文学与艺术成就、科学与技术成果等的无力表现,还是现实个体人的精神表现,都有着自言自语、无病呻吟、情绪化表达、讲故事等特点,很难在系统与关联性之间进行结构解析(也是科学精神缺失所导致的认知能力不发育的一种表现)。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对现代科学与技术体系的了解,还很缺乏科学与技术史的背景支持,他们仅将获得科学与技术知识视为个体生存的工具,而缺乏对科学认知者与技术创造者的社会性进行解析。而中国教育(家庭与社会)在方向上的迷失或者不确定,仅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孩子们,但却忽略了科学与技术创造者们的社会人角色。这就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孩子们确实拥有不少的科学知识,但却没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因将科学与技术知识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人为割裂,必然阻断知识拥有者通过在社会服务中继续发育过程(发育出新的知识与能力)。他们仅简单的认为,这些东西能让他们生存的会更好一些,而忽略了应该尊重他人的创造成果,以及创造的背景。在理解程度上也仅仅处于模仿、简单学习等,甚至存在抄袭、剽窃等现象,但这类情况只能属于对规则的无知,而非出于中国人的故意。所以,用社会演化的观点来看,中国社会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演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得到经济快速发展仅仅是学习与模仿,以及大量个体在可以得到的简单粗放生产技术支持下,为摆脱极度贫困的生存状态努力的结果。用相变理论看,仅仅是演化初级状态的大量集聚或堆积效应,而演化出社会功能性组织才是演化的核心阶段。随着工业经济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创新能力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人才软肋或者瓶颈,30年甚至60年里所积累的问题也将全面得到显现,不仅经济速度会大大下降,通过社会涨落而产生新的序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那些传统的不满足社会演化的障碍性因素,都需要涨落才能产生宏观上的新格局(国企退出市场、政府职能转变可能成为核心)。
二、由非平衡相变得到的启示:
作为20世纪的一项杰出科学认知成果,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不仅能帮助人们理解从克劳修斯的热力学混沌,向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有序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演化机制。而理解人类的社会性文化演化,也是理解人类社会之间差异性的基础。所以,对中国威胁论的真伪性辨析,就需要首先从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比较开始。而我们将社会性文化视为,由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态系统表征着的,对社会人的成长(塑造功能)与行为模式(社会规则)所施加的影响力特征,或者影响社会人行为模式的社会性意识形态。因社会性文化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有序程度(公平与效率)、结构(稳定性)、个体与社会性整体的能力增长机制。
在相变热力学系统领域,从平衡热力学的混沌态向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分支的演化。首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其次是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时空结构的对称性破缺),系统局部产生差异,局部产生的差异又被内部规则得到自发的组织,并形成有序的运动。而这个演化过程,同样适宜于解释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演化。
我们仅需要将人类的原始血缘文化形态(组织规则)假设为平衡态(或混沌态),而将系统个体受到的某种影响假设为社会性文化。那么应用非平衡相变理论我们就能得出,社会性文化演化也就是打破血缘规则而产生局部差异性(个性化),局部差异性(个性化)通过互补的结构规则得到自发组织,从而产生社会宏观的有序运行。因此得出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演化,是从血缘文化形态向跨血缘的社会化文化形态方向的演化。因此,我们就能将人类的社会性文化演化,用非平衡相变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进行解析。而开放性、远离血缘的影响、突变、非线性、正反馈、涨落就可以去解释,人类个体是如何打破血缘的平衡态产生差异性(个性化),而差异性个体又被互补的结构规则得到自发组织,从而才形成宏观上的有序社会。由于大量社会个体之间互为存在、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非线性机制作用才能不断涌现出能力,并驱动着社会的演化——不断拓展物质、资源、信息的能力(不仅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影响环境)。所以,社会化(自组织)的生存组织方式,是比血缘组织规则更优越的组织机制,这也许正是人类个体自发选择社会化机制的主要因素。也因此人类的社会化选择,并不在于科学还是人为属性的争论,而取决于是否放大人类个体的生存能力(结构与协同的多重放大效应)。
显而易见,人类的社会性文化,是从原始性血缘文化向科学文化方向进行演化。而科学文化则体现为,科学精神(质疑、批判、猜想、证伪等远离迷信的求真求实精神)、独立的人(不依附于任何意志与利益)、个性化社会人(适合自我的差异性发育),与互补的结构规则组织形成的社会。而人性的科学成分则在于,人格的平等与尊重个体遗传的差异性,及发育成为一个个性化的社会人。所以,血缘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由简单关系来维系(父与子、上级与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熟人与陌生人、对于错、是与非、好与坏、命令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等等),呈现简单的二元不稳定结构社会。由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仅需依附、服从、亲情等二元的结构规则组织,个体人与社会的整体能力低下或发育程度较低。可见一个社会的演化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影响(作用)过程,只有影响出独立的人、个性化的人、服务社会意识的人,互补的结构规则(协同性)、竞争选择机制才能自动发挥作用,一个社会才能表现出宏观的有序、涌现能力。
所以,应用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解释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演化,我们得到人类的社会性文化的演化方向,是从原始的血缘文化形态向跨血缘的社会化形态进行演化。因此,社会形态也是从简单二元结构社会向多元的自发性组织社会的方向演化;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消费(有效耗散的物质与能量值)表征这个社会的结构性能力;科学在于认知真相以及应用成效,而无所谓目的,目的论只能是人为的臆想。
三、社会性的动态有序与能力涌现机制:
依据相变理论,我们认为产生社会宏观的动态有序与涌现能力,需要如下8个条件:
1.人类的社会性从原始血缘规则形态,向跨血缘的社会化文明形态演化。既是人类的社会性从混沌向有序的演化;也是从简单组织规则向复杂组织规则的演化;个体人的同质化向个性化的演化;人类的社会性也从简单生态系统,向复杂多样性系统进行演化;个体能力的不断涌现,是驱动人类的社会性结构不断分叉,形成复杂的演化树,人类获得与利用物质、能量、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被不断延伸,人类的生存与影响环境的能力更强(远离生存的困扰,或生存更加的安逸)。
2.远离血缘的影响(意志与控制),成为独立的人、个性化的人(或,不与任何意志与利益黏着的自由态的人);
3.开放性的人,是个体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基础;
4.通过社会竞争的方式接受社会的选择(公平与正义的环境),转化成为社会的人(或,获利规则的布居反转,否之将被社会淘汰)。所以,社会是具有自发选择的机制而非存在。
5.个性化的社会人,在互补的结构规则的自发组织下才能形成社会性宏观的序,并涌现出能力(互为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衡)。所以,社会还是能将个体生存能力得到放大的机制。
6.存在相互制衡的环境,可以缩短演化周期;
7.将演化过程中被社会选择接受的规则进行固化,因此社会才呈现较稳定的社会性结构(存在远离社会利益的公共服务者角色);
8.通过信息的交互传播与解析进行自我决策与行动(信息组织机制)。因此我们就将个体人假设为:差异化的存在,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向环境施加影响,能与环境进行自发沟通与交流,具有自我认知与判断、自我管理与协调、自我选择与适应、能自我学习与创造的智慧性个体。
那么,依据相变理论对人类的社会性进行的解释,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类的社会性本质在于更好的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才是推动人类的社会性演化的源动力。而社会性机制则在于其结构性放大机制,与社会性复杂作用下的能力涌现机制,能让个体人分享到更多的社会性成果,从而才能形成一个放大与被放大的复杂性利己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类的社会性丛林法则。丛林法则一旦遭到了破坏,社会性就有失序的风险,因个体人无法再从社会性分享到成果,个体人的能力涌现也将不再进行发育,这时的个体人的行为规则将开始自发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这就是我们将社会性文化理解为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理解的社会性文化,更具物理学的“场”效应。不过所不同的是人类的社会性“场”效应,是由人类个体的感觉效应器(初级、放大、抑制)依据探测效应,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所以,人类的社会性在时空结构上呈现出有序的状态,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时间所能到达的成就,没有物理系统那么直接与简单。也许存在足够的认知能力与公平的约束环境,演化存在加速的可能性。
依次理解的人类社会性机制,也存在两级放大效应。结构性初级放大效应,与非线性(复杂性)作用机制,所导致的能力涌现的次级放大效应。我们将结构性初级放大系统称为社会,特征在于社会性的简单分工,仅能将人类个体从“全能”得到解脱;而将次级放大系统称为社会化,其特征在于大量社会人选择了社会化规则(利他-利己),类似于激光现象中的“原子布居反转”。通俗地讲,就是人类个体的私利形态发生了反转,转化为通过利他满足利己形态。因此在互补性结构规则的自发组织下,形成多层次、多层级及其复杂的结构性生态系统,使得人类的社会性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的系统。所以,社会的人与社会化的人之间的能级差,我们将其称为“势”,而社会性文化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可以感应出个体人的“势”而进行区别,属于血缘文化还是社会化文化。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学习到足够多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改变其生存规则,因此个体无法参与到涌现能力的复杂作用机制中(非线性),个体并不能涌现出新的能力(或创新能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