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知道毛泽东时代
文章通过对话与案例,揭示毛泽东时代的真实面貌,强调红色记忆传承的重要性,分析票证制度、公有制及文革的多面性,呼吁正确引导下一代认知历史。
我曾在给朋友的博客回帖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让孩子们保持红色,最起码要记住红色。不能记住红色,最起码要知道红色”。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光不了解旧社会,也不了解毛泽东时代。我让儿子看一篇有关郭亮洞的帖子。儿子摘出里面这样一段话“全村的老老少少,无论男女都利用农闲外出打工,用所挣到的全部收入购买雷管、炸药等材料”,提出疑问。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儿子:72年就能外出打工,管制爆炸物随便买?
我:你认为毛泽东时代没有个体?没有农民工?无知。
儿子:我认为是。
我:有个体饭店、修鞋的、修自行车的等等。很多行业是国营不做的。再例如,修锅碗瓢勺的,贩卖鸡的。贩卖各种农副产品的。你觉得奇怪吧。
儿子:嗯。
我:我再告诉你,那个时候,政府没有刻意限制谁,卖茶叶蛋的,就是没有造原子弹的收入高。卖茶叶蛋的比造原子弹的收入高,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情。哪个时代更合理?
通过这段对话,说明我们现在的舆论和文艺作品,还有中小学课本,在表现毛泽东时代的时候给了下一代很多的误导。部分文艺作品提及毛泽东时代,给孩子们很多错误的诱导。比如:
一、对贫穷的嘲笑
只说那个时代很穷,少说,不说穷的原因是什么。少说,不说旧社会留下的是个什么摊子。少说,不说在整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民建设国家的主人公感觉、劳动的热情和官员的清廉。
常常在文艺作品里出现嘲笑过去购物的票证。嘲笑每人每个月只能买半斤肉。解放以前,中国只有极少数人能吃得起肉,敢想吃肉,市场上当然随时有肉卖。毛泽东时代,突然变成全民平均分配吃肉,自然要凭票。票证恰恰是那个特殊年代分配制度优越的铁证。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那个时代票证制度的受益者,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票证?
二、对公有制的嘲笑
某些文艺作品里常讽刺毛泽东时代的一句话,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还会衍生出“揪社会主义羊毛”等调侃的句子。给孩子一个什么感觉?好像社会主义墙角就应该挖一样。什么是社会主义墙角?就是国家的财产,就是全体人民的共有财产。难道国家的财产可以随便挖么?
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都知道一个少年英雄刘文学。刘文学出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1959年11月18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上前阻止。王荣学的收买和威胁无果。刘文学不顾个人安危,与王搏斗,终因年幼力薄,被王活活掐死。次年,合川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王荣学死刑,当场执行。刘文学牺牲时年仅14岁。重庆合川县体育场举行了万人参加的追悼会,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刘文学之墓”的碑文。
还有一个家喻户晓故事,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她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突然遭遇暴风雪,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失,两人始终追赶羊群,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由于她们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
毛泽东时代,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财产牺牲、负伤的英雄不胜枚举。没有他们保护社会主义的一砖一瓦,岂有现在的一切。
三、对文革的妖魔化渲染
很多文艺作品,说到文革就用非常无耻的手法,努力把红卫兵描写成洪水猛兽。让人感觉红卫兵比日本鬼子都坏。除了红卫兵揪斗“无辜”,就是描写武斗、打砸抢、破坏文物等等。闭目不说“抓革命促生产”、“斗私批修”。闭口不谈工农业成就,不说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稳步提高的人民生活质量等等铁的事实。对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义,根本就不敢提及,就更不用说让孩子们有正确的认识了。
毛泽东时代英雄多,少年英雄多,和那个时代的教育、舆论和文艺作品导向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有责任告诉年轻人什么是毛泽东时代。
儿子:72年就能外出打工,管制爆炸物随便买?
我:你认为毛泽东时代没有个体?没有农民工?无知。
儿子:我认为是。
我:有个体饭店、修鞋的、修自行车的等等。很多行业是国营不做的。再例如,修锅碗瓢勺的,贩卖鸡的。贩卖各种农副产品的。你觉得奇怪吧。
儿子:嗯。
我:我再告诉你,那个时候,政府没有刻意限制谁,卖茶叶蛋的,就是没有造原子弹的收入高。卖茶叶蛋的比造原子弹的收入高,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情。哪个时代更合理?
通过这段对话,说明我们现在的舆论和文艺作品,还有中小学课本,在表现毛泽东时代的时候给了下一代很多的误导。部分文艺作品提及毛泽东时代,给孩子们很多错误的诱导。比如:
一、对贫穷的嘲笑
只说那个时代很穷,少说,不说穷的原因是什么。少说,不说旧社会留下的是个什么摊子。少说,不说在整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民建设国家的主人公感觉、劳动的热情和官员的清廉。
常常在文艺作品里出现嘲笑过去购物的票证。嘲笑每人每个月只能买半斤肉。解放以前,中国只有极少数人能吃得起肉,敢想吃肉,市场上当然随时有肉卖。毛泽东时代,突然变成全民平均分配吃肉,自然要凭票。票证恰恰是那个特殊年代分配制度优越的铁证。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那个时代票证制度的受益者,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票证?
二、对公有制的嘲笑
某些文艺作品里常讽刺毛泽东时代的一句话,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还会衍生出“揪社会主义羊毛”等调侃的句子。给孩子一个什么感觉?好像社会主义墙角就应该挖一样。什么是社会主义墙角?就是国家的财产,就是全体人民的共有财产。难道国家的财产可以随便挖么?
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都知道一个少年英雄刘文学。刘文学出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1959年11月18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上前阻止。王荣学的收买和威胁无果。刘文学不顾个人安危,与王搏斗,终因年幼力薄,被王活活掐死。次年,合川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王荣学死刑,当场执行。刘文学牺牲时年仅14岁。重庆合川县体育场举行了万人参加的追悼会,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刘文学之墓”的碑文。
还有一个家喻户晓故事,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她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突然遭遇暴风雪,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失,两人始终追赶羊群,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由于她们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
毛泽东时代,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财产牺牲、负伤的英雄不胜枚举。没有他们保护社会主义的一砖一瓦,岂有现在的一切。
三、对文革的妖魔化渲染
很多文艺作品,说到文革就用非常无耻的手法,努力把红卫兵描写成洪水猛兽。让人感觉红卫兵比日本鬼子都坏。除了红卫兵揪斗“无辜”,就是描写武斗、打砸抢、破坏文物等等。闭目不说“抓革命促生产”、“斗私批修”。闭口不谈工农业成就,不说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稳步提高的人民生活质量等等铁的事实。对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义,根本就不敢提及,就更不用说让孩子们有正确的认识了。
毛泽东时代英雄多,少年英雄多,和那个时代的教育、舆论和文艺作品导向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这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有责任告诉年轻人什么是毛泽东时代。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