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鬼节万圣节到了,中国人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民族的节日,往往积聚着这个群体对生命和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悟,也沉淀着他们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西方鬼节,就是一个充分反映展现西方人文化底蕴力道的节日。
当下,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目前,有关“洋节热”的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情有独钟于“洋节”却是不争的事实。西方人笃信“存在即是合理”,中国人推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笔者以为,换个维度,从中国人的视角解读万圣节的力道,将会获得一个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别样天地。
一个脉搏、同欢同乐,是对万圣节平民化、大众化内涵要义的淋漓尽致折射。节日的力道,正在于其从来不是专属于高官权贵的荣耀,而是全体苍生平民、人民大众的创造。欧风美雨中成长出来的几代西方人,都不约而同地认可接受一个真知常识:民间的睿智、才力及创造力才是节日盛会们根深叶茂的源泉动力。在万圣夜,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首在一起,戴着各式各样精灵古怪的面具,提着用南瓜雕刻而成的精致“杰克灯”,兴高采烈玩弄着“不给糖就捣乱”的童话游戏,感受着人人同乐、人人共享的“人本”主义情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如果说,中国传统佳节凸显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邦本”等儒雅敦厚的民本色彩,万圣节等洋节则勾勒了一幅“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人本画卷。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当悲天悯人、超度众生的沉郁雄浑渐行渐远,普天同庆、万民同乐成为普遍视野背景的时候,平民大众往往构成节日的主体和目的。万圣节来到中国,我们要懂得“洋为中用”,继承挖掘其“人本”的财富力道,努力超越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远境界。
祛鬼辟邪、向善求美,是对万圣节理想化、人性化不朽美丽的入木三分诠释。节日的力道,漂流在年代久远、生生不息的心灵航船中,激荡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夙愿烟波里。无论诗言志,抑或借物喻理,中西节日或双峰并峙,或双水合流,都不可避免背负承载着各种时常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文诉求情感。在中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抒发的是怀念,“天上一轮共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的是团圆,“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唱出的是景仰。在西方,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原本是一个溢满阴魂冷风气息、充盈惊悚诡异氛围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万圣节作为载体形式,达致祛鬼邪、保平安的初衷。到今天,万圣节早已出落成一个祥和欢快的盛会。借尸还魂等恐怖传说成为昨夜星辰,憧憬神往经济“起死回生|”、生活“节节高”的梦想理念却经久不衰、地老天荒。万圣节也插上了灵秀腾飞的翅膀,具有强烈的现实特质。万圣节来到中国后,不仅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商机,而且使人们沉湎于人为营造的温馨幽默世界中,忘却了尘世烦恼,缓解了由奔波劳碌衍生的的心理压力,加强了交往联系,增进了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友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圣节,总是盛满人本主义情怀和人文诉求情感的光辉力道。我们既反对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拒绝盲目的排外情绪。其实,万圣节等洋节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换个角度,以和而不同、包容和谐的心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恢弘精深的力道融入到我们的进步意识形态中。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