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不需要科学吗
中国真的不需要科学吗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秘书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52年院系调整,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生一生著述丰富,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还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早期写过一篇论文《何以中国无科学》。在文中写道:“我要斗胆的下个结论:中国不曾有过科学,因为根据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中国不需要科学。。。。。。。中国的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定性,因为他们想知道的只是自己;同样的,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征服的只是自己。对他们而言,智慧的内容并不是知识,而智慧的功能也不在增加身外地财富。”
说到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确实是个让人气短的话题。爱因斯坦有个观点:“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在以前有套走向未来丛书,也是借用这种观点,那就是,一者古代中国没有类似建立在公理化体系下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其他学科就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再者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这好像成了定论,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相信了,中国从来没有科学。可是四大文明古国,硕果仅存中国。当我们阅读几千年前的人的作品时,试问世界上还有别的地方可能有吗。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可能会乏善可陈吗?我们还是得感谢李约瑟先生(1900-1995英国卓越的汉学家,科学史家),他写了15卷的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中国科学史。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将此书浓缩为普及本《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并坦言:“迄今为止尚未披露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种观点确实惊世骇俗,是不是他们故作惊人之语呢。我们看看李约瑟先生怎么描述的吧:“在详述通盘考察中所得到的主要奇论之前,我们必须注意一桩奇怪而可能是意味深长的事实。即:至少在技术领域里,我们可能发觉,由亚洲,主要是由中国来的新发明,都是成群结队的,我将之称之为团。”然后李约瑟先生从公元四世纪起一直说到十八世纪的种痘术(疫苗接种法的前身),瓷器技术,防水隔舱等等。看来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还是言之有据的,可不是什么妄言。当然有人会说到,这里还是没有说到古中国的什么科学理论啊。如果把科学只狭隘的理解成基础理论,分子原子,运动和力,那古中国是没有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我们不要忘了,其实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各种各样技术。其实冯先生说的也没错啊,“不需要科学的力量”,也不需要科学以“增加身外地财富。”因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啊。有那么庞大的底层民众,财富的积累自然也不用愁啊。不是中国不需要科学,是中国的精英不需要。他们对千千万万劳动者中蕴含的无穷智慧视如无睹,一切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奇巧淫技。那是既没有兴趣去关注,更没有功夫去推广发展的。所以他们眼里中国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奇怪了。莫里斯•迈斯纳在写到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遗产时说道:“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当我们感叹“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时,请不要忘记那背后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贡献。我们来看一个数据,在《鞍钢宪法》这篇雄文里,我们看到通过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出现了领导干部、新老工人、技术人员、勤杂人员、职工家属以及在鞍实习的一千五百多名大专学校师生,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截止六零年二月底,仅据一百七十五个厂矿的统计,就提出了革新建议六十二万一千余件,经过归纳后,实现了十万余项。今天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那一个个劳模意气风发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只有重新看到亿万人民的热情被焕发起来,亿万人民的智慧在熠熠生辉,到了那个时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时候,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