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论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英美新殖民主义》第九章,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在前面的数章中,我们对战后英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和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是非常局限的。新殖民主义的内容很丰富, 应该说我们只是考察了英美新殖民主义的某些方面。而且就是这些方面我们的考察也是很不充分的, 许多问题没有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就考察的时间而言,我们主要集中在80年代之前, 对于近十多年来的英美两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只是有所提及。研究材料也是有限的,有关许多问题的档案材料尚未公布。新殖民主义的许多行为非常隐蔽,并且十分复杂。这也增加了认识与考察新殖民主义的难度。在本章中我们想就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谈几点粗浅看法。
发展中国家的反抗斗争与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在几百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上, 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是殖民列强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压迫的一方,后者是被压迫的一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纷纷独立,殖民帝国相继瓦解,旧殖民主义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昔日殖民列强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 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战后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进行着反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国际旧秩序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也是不断加强的。战后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秩序的斗争的一个重大标志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 即第一届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重大里程碑,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下一个重大标志是60年代初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倡导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坚持反对军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 种族主义以及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 “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另一个重大标志。 1964年“77国集团”在联大第一届贸发大会上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 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地区性合作组织和原料生产输出国组织。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继续,是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的斗争任务。巫宁耕在《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概论》(1986)一书中把战后发展中国家要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分成四个阶段。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前为第一阶段,是自发斗争阶段。 从万隆会议到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第二阶段,这是斗争的组织和发动阶段。从1964年到70年代中期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联合斗争逐步发动并走向第一次高潮。第四阶段从70年代后期开始, 斗争处于僵持状态。 [2] 东欧巨变苏联瓦解后,应该说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力量的不断壮大和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展开, 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亦被迫不断改变其新殖民主义手法。
从考察新殖民主义演变的角度看,战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二战结束到东欧苏联巨变,此后为第二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 由于存在苏美两霸的冷战对峙局面,英美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是在冷战的背景下进行的, 反对共产主义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成了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旗号。 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要与苏联对抗,一方面要控制、干涉与掠夺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阻止其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后期,存在着一个殖民大撤退时期, 也正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 这个时期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新生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经济方面的条约和协定,维持与新生国家的一种“条约关系”,以此来干涉、控制、影响这些国家。 如英国在殖民撤退过程中就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了一系列军事方面的条约,美国也与一系列国家签订了军事条约。 这些条约和协定使英美两国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持着一种军事基地网络, 并对新生国家的军事力量形成某种控制和影响。英美等国还积极组织国际集体军事条约组织, 如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 这种“条约关系”不断削弱,一些军事方面的条约和协定相继中止,军事基地关闭。例如, 到70年代末期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均相继宣布解散。
扶植傀儡政府也是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英美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特点。这个时期,新生国家在独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局势不稳, 内部事务极易受外部势力操纵,对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因而, 英美等国在亚非拉国家扶植了一系列傀儡政权。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 英美等国很容易通过支持军事政变或叛乱的方式推翻这些国家的政权,扶植反动军人当政。 如1953年支持伊朗反动军官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 1954年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1973年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国力的增强,政局的相对稳定,通过支持军事政变的方式来推翻合法政府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得人心。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独裁政府或反动军人政府曾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盟友”与“合作者”。到80年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势力增长, 专制独裁日益不得人心。英美等国则打出支持民主的旗号,“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运动。 如美国在菲律宾从支持马科斯政府到与阿基诺政府合作。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迎合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力量,达到继续影响这些国家的目的, 另一方面支持“民主”也是英美等国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不稳定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说一直延续到90年代。
9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又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进入9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局面,东欧苏联发生了巨变,苏美两霸的冷战对峙消失了, 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有更大的余力来对付发展中国家, 同时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再也不能打出对付苏联共产主义威胁的旗号。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讨论目前新殖民主义表现形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近来一些人士对今天新殖民主义的评述。
1994年8月1日美国的《新闻周刊》发表题为《新殖民主义》的文章。 文章写道:现在“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 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枝;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 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 新殖民主义者是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捐赠者,但也包括西方各国大使馆、商业银行和新兴的非政府组织人员。 他们并不大事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展了势力, 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力所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得多。” [3]
1995年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复兴》杂志以《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北方新投资条约的威胁》为题发表了几篇文章, 讨论世贸组织中北方国家正在企图付诸讨论的有关新投资的条约方案。 北方国家(欧共体)建议签定一项在世贸组织支持下的关于投资的多边条约。在这个条约下, 东道国将被迫给予外国投资者那种本国投资者享有的权力,和在任何经济部门立足的权力。 这样的条约对“世界范围内的对外投资的行为、活动与后果以及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跨国公司将拥有最大的自由和权力在整个世界从事经营活动, 将会免除它们目前面对的许多政府规章。”而在另一方面, 这个条约将意味着政府再也无权或者无能力制定基本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外国企业进入本国经济及其在本国经济中的活动。 现存的限制外国人的法律与政策将被取消或修改以适应新的多边投资条约。 文章认为“如果前殖民主义国家这次通过各方面将予以同意的条约而不是军事征服的手段, 为它们的公司获得立足和控制前殖民地经济的权力的话,那将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4]
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限制外国公司同古巴做生意。 赫伯法受到广泛的指责。 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伯德在加勒比共同体第17届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美国的右派势力发出了一连串的叫嚣, 企图在本地区实行披着形形色色外衣的新殖民主义”。赫伯法表明美国企图单方面推行治外法权。 [5]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7年10月1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桑比克:新殖民主义》的文章。该文认为莫桑比克引进了大量外资的原因之一是该国在很多方面并不是由莫桑比克人管理,而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长达28年的战争结束5年后, “外援”现在大约构成该国预算的60%。大约160家外援机构在该国开展活动。在莫桑比克,900多家公司现在掌握在私人手中, 大多是在外国人手中。 美国的恩龙公司管理着潘代气田,葡萄牙的宾馆系列主宰着旅游业。该国政府正准备把国家航空公司出售给外国投标者。 [6]
除伯德关于美国赫伯法的评价外, 这几篇文章讨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是外国公司或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渗透、控制和掠夺, 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或曰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就是新殖民主义。我们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但新殖民主义不仅仅表现在这个方面。新殖民主义是一种体系,它表现在许多方面。
在军事方面,战后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庞大的军事集团北约。 这个军事集团起初主要是针对苏联的。但美苏冷战结束后,这个军事集团不断没有解散, 而且还在向东扩展。北约已同意讨论接纳波、匈、捷成为北约成员的问题, 东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要求加入北约。北约大有不断向东扩展之势。不排除西方有这样的构想, 即通过北约不断向东扩展,把整个世界纳入西方主宰的全球政治实体之中。 这种构想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 美国领头的北约军事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随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除主导北约军事集团外,美国现阶段还在世界许多地方驻有军队,如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关岛、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中东地区的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巴林。在非洲地区,美国在埃及、吉布提和肯尼亚拥有海军基地,在博茨瓦纳、科特迪瓦、津巴布韦、喀麦隆、纳米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等国驻有特种部队。在拉美地区,美国在洪都拉斯、古巴、白慕大、加拿大及格陵兰等地驻有军队。 [7] 美国的海外舰队不停地在各大洋游弋, 如第3舰队活动于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第7舰队活动于西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第5舰队活动于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第2舰队活动于西大西洋,第6舰队活动于地中海。 [8] 美国在海外的驻军随时构成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威胁, 随时准备在世界各地采取威吓行动或动用武力,扮演世界警察角色。如近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对伊朗的恐吓。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常常得到其西方盟国的支持。例如, 近年英美在海湾地区的共同军事行动。在东方,美日两国也在进行新的军事合作。 1996年4月份美日两国首脑签署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宣言指出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面向21世纪,亚太地区保持稳定与繁荣局面的基础”。 宣言公然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驻日美军基地在日本全国有133处,共有43149名美军士兵驻守。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方针的指导下, 驻日美军基地成了向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进军的桥头堡。驻日美军实际上已参与了1996年9月美军对伊拉克的空袭行动。 [9]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利用国际组织机构压制发展中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 如近年美国利用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伊拉克。 通过联合国授权进行维和行动也可能达到美国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目的。 关于利用联合国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美国近年大有“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势。
美国凭着其经济实力,在许多国际组织机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如美国文豪布热津斯基不无自信地写到的,“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代表‘全球’利益,而且它门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特别是美国倡议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0] 的确,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组织中, 美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两个机构近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干预也是非常活跃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应该说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的影响也在提高。 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能在这些组织中起主导作用。这两个组织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时, 也往往构成对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国外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是“多边帝国主义的工具”;“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了好几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作为工具,促进帝国主义统治”。 [11]
在战后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可以说与日俱增。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更加强调国际经济的自由化,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为其跨国公司的活动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如果采取了适当的对策,正确利用与引导外资,防止其不法行为, 那么跨国公司的投资将会起到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如果对策不当, 则跨国公司的活动可能构成新殖民主义的行为。 无疑直到今天跨国公司仍然是发达国家可能用来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工具。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资, 欢迎跨国公司投资,参与我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跨国公司的不法行为, 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控制与干涉。
债务负担可以说是目前发达国家套在发展中国家身上的一把新殖民主义枷锁。早在60年代中期,恩克鲁玛就指出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就是采用高利率, 这种高利率使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世界银行发表的1962年的数字,71个亚非拉国家负有外债约计270亿美元, 而它们为这些外债付出的利息和服务费达50亿美元左右。 [12] 6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相对于90年代而言真是微乎其微。1990年所有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已达13190亿美元。 [13]
甄炳禧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重重盘剥,加重它们的债务负担,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恶化和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14] 1980年发展中国家未清偿的中长期外债总额为4233亿美元。 在1980年至1986年间,它们连本带利偿还了6580亿美元, 但到1986年底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1200亿美元。 这期间外债增长的重大原因就是不合理的高利率,浮动利率超过10%。 [15] 由于巨额外债和还本付息的增长,自1983年起,资本从“南方”流向“北方”,即从穷国流向富国。 按照从新货款中扣除偿还的资本和利息后的数字来计算, 1983年资本倒流是14亿美元,1988年达400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430亿美元。 现在每年资本倒流,即从南方流到北方的数额已超过600亿美元。 [16] 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每年缴纳的不断增长的贡赋。
关于新殖民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 我们在第4章中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我们认为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推行新殖民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分。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西方价值观念, 贬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鼓吹“西化”是目前在意识形态方面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典型表现。 一切为发达国家干涉、渗透、控制、 掠夺发展中国家制造舆论和提供理论依据的行为可以说都是新殖民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1994年英国学者弗兰克·菲雷迪出版了《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 在该书中,菲雷迪分析了近年英美两国对付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帝国主义思潮。该书指出,1991年海湾战争后,在英美两国出现了一种明确地颂扬帝国征服的倾向。 帝国主义一词在半个世纪后又重新赋予积极的意义公开使用。 海湾战争标志着对帝国主义恢复名义的一个转折。 而把第三世界视为对稳定的主要威胁并与之对抗对重建一种有生机的帝国主义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完成这项工程关键是要把第三世界政权打成罪犯。冷战结束后,西方精英政治文化对第三世界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指责、 贬低与诋毁。第三世界被视为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威胁。目前不断增强的主流看法是第三世界中出现的问题起源于其自身道德与文化上的局限性,而问题的解决办法却掌握在西方大国的手中。 这种思潮为西方大国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提供了理论支柱。 [17] 菲雷迪这里没有用新殖民主义一词。 但这种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是不是现阶段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呢?我们认为是的。
1996年李希光、刘康等出版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 考察美国舆论攻击丑化中国的言论,分析了美国妖魔化中国的动因。他们指出, “美国新闻界的白人至上,或称新种族主义, 主要表现在用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西方人权价值观压制、贬低、丑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价值。 它是以欧美五六个国家的基本价值和欧洲中心理论,排斥、蔑视其他文化的价值。 ”“美国人把西方文化同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把亚洲价值观同压制人权、 专制、反对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等同起来。 美国人的这种做法显然是要中国人和亚洲人相信个人的人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绝对自由高于民族的利益、家庭的利益、 社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美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人坚持5000年来一直强调集体思想第一和注重贡献的精神,那么, 美国人是不可能把中国置于它的新殖民主义的强权统治下的”。 [18]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作者的分析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它说明在美国的确存在着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总的来讲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也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日趋成熟,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发展中国家出现过不少问题,经受过不少挫折,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这些问题、挫折和困难的产生固然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客观原因,但也有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一些问题是与昔日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后患分不开的, 另外一些问题则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分不开的。
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战后一直面临着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与发达国家政策与策略分不开的。首先, 发达国家贷款的高利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巨大损失。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 而初级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控制。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成品的价格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仅1980年至1993年之间, 发展中国家初级商品(不包括原油)的价格指数按名义值计就下跌了28%。 而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单位价值指数折算,下降幅度则超过了45%。 从1994年初起非燃料初级商品按时值计算才开始回升。 [19]
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发展中国家大多是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殖民主义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到殖民主义者深刻的奴役和剥削, 社会正常的发展受到殖民主义的阻碍,造成十分落后的局面。经历民族解放运动后, 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但在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落后的局面还一时难以改观。 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垄断和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高科技的各种限制增加了这些国家改变科学技术落后局面的困难。在科技人才流动方面, 由于发达国家在物资生活和科研设备上的优势,以及种种吸收人才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尤其是少数几个最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才的流失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困难。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有很大的依赖,这种依赖一时还难以消除。
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动乱。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各种动荡和战乱。这种动荡和战乱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但也有外部的原因。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祸根和各种新殖民主义手法是发展中国家不断出现动荡与战乱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因。 如非洲国家之间为领土问题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大多是昔日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领土纠分问题造成的。 引起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多次武装冲突的克什米尔问题就是英国殖民撤退时遗留下来的。 发达资本主义大国经常直接插手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引起或激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冲突。 如60年代初西方诸国插手刚果内部事务,使刚果内战延续数年。 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策划政变,直接引起了动乱;扶植傀儡政权引起人民的不满, 造成社会出现动荡。 现阶段西方大国集团利用人权问题和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亦不断激起这些国家的动荡甚至战乱。埃及人权专家艾哈迈德·哈利法指出, “西方利益集团强加给一些非洲国家的‘民主’是导致这些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 它们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干预致使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于战乱,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20]
新殖民主义的前景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 就有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根源。新殖民主义的客体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的相对削弱,新殖民主义总体上讲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新殖民主义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依然存在。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然十分强大, 在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中仍占有优势。
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殖民主义存在的一个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但发达国家尤其是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在对付广大发展中国家过程中已经形成国家集团的共同利益。罗布·史蒂文指出,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系列发展使世界进入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全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被“先进国家之间在维持‘世界新秩序’中的前所未有的合作”所取代。 这加强了国际资本对“较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和先进国家的工人进行剥削的能力。 [21] 目前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体现在南北矛盾之中。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向落后的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进行掠夺与剥削。 只有当新的非剥削制度的文明社会发展得比剥削制度的社会更强大,或取代剥削制度的社会时, 新殖民主义才将寿终正寝。无疑,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将会給人类带来新的曙光!
--------------------------------------------------------------------------------
[1] 赵平安、王仲义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2] 巫宁耕:《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269- 274页。
[3] 《参考消息》,1994年7月31日。
[4] 马丁·克霍尔:《反击北方的对外投资新条约》(Martin Khor, ‘Countering the North’s New Foreign Investment Treaty’), 见《第三世界复兴》 ( Third World Resurgence), 第64期(1995年12期),第11-13页;参阅第10-19页。
[5] 《参考资料》,1996年7月5日,第45页。
[6] 英国《经济学家》,1997年10月11日,第52页。
[7] 王小健主编:《美国军情瞭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146页。
[8] 同上,第131页。
[9] 《参考消息》,1997年1月15日。
[10]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11] 参阅拉延·哈谢尔著《20世纪的帝国主义:移动的轮廓和变化的观念》(Rajen Harshe, Twentieth Century Imperialism: Shifting Contours and Changing Conceptions), 贤人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7、59页。
[12] 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 第248页。
[13] 甄炳禧:《债务:第三世界的桎梏》,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第361页,附表2。
[14] 同上,第87页。
[15] 同上,第86-87页。
[16] 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21 世纪的生存抉择》(李吟波等译), 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页。
[17] 弗兰克·菲雷迪:《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 Frank Furedi, The New Ideology of Imperialism), 普卢托出版社1994年版, 第6章《帝国主义道义名誉的恢复》,第98-119页; 参阅张顺洪的《<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简介》,见《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07期(1997年11月),第77页。
[18] 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6-27页。
[19]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编:《1995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联合国1995年版,第28-31页,参阅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编《1996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联合国1996 年版,第56页,表3。
[20] 《人民日报》1997年8月13日(?)。
[21] 罗布·史蒂文:《世界新秩序:一种新帝国主义》(Rob Steven, ‘New World Order:A New Imperialism’), 见《当代亚洲杂志》,第24卷第3期(1994)。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
张顺洪 孟庆龙 毕健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划时代变化。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高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体系迅速土崩瓦解。在旧的殖民统治体系瓦解过程中,演变出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昔日殖民主义国家与广大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 这种不平等关系广泛地体现在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中。 对于殖民统治体系瓦解后依旧存在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有多种解释理论,其中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在旧殖民统治体系瓦解过程中,演变出了新殖民主义。
关于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自80年代中期后,国际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有所减少,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显薄弱。对于新殖民主义这个战后世界历史中的重大现象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定论,我国学术界亦无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并不拟对新殖民主义本身进行探讨,而是旨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进行一次简要的考察,以期促进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一
关于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术界曾进行过不少讨论与研究,尤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里我们先概要地考察一下从60年代以来国外人士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和研究。6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一词开始在学术界流行。 1961年3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新殖民主义的决议。决议认为“新殖民主义是非洲新近获得独立的国家或者接近这种地位的国家的最大威胁;新殖民主义是殖民制度的复活,它不顾新兴国家的政治独立得到了正式承认,使这些国家成为在政治、经济、社会、 军事或者技术方面进行间接而狡猾的统治的受害者”。决议认为美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 以色列和南非等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国家。
决议指出了新殖民主义在非洲的主要表现。一,扶植傀儡政府。二, 在殖民地独立前后把其组成联邦或共同体,并与宗主国或原宗主国联结起来。三, 对一些国家实行巴尔干化,别有用心地进行政治分割。四, 使主权得到正式承认的国家经济上继续依赖前殖民国家。五,把非洲一些地区并入殖民主义经济集团, 这种集团使非洲的经济仍保留其不发达的特点。六,通过投资、贷款、 财政援助或派遣享有特权的技术专家等方式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渗透。七,财政上控制新生国家。 八,在新生国家建立或保持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有时以科学研究站或训练班的形式出现。 [1] 这项决议对如何解释新殖民主义定了一个基调,当时是具有代表性的。
60年代考察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名著是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的《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在该著中恩克鲁玛对新殖民主义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新殖民主义已经代替殖民主义而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工具”,“是帝国主义的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在他看来, “新殖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它控制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 实际上,它的经济制度,从而它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 [2]
在恩克鲁玛看来,新殖民主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西方垄断集团为首的国际资本控制世界市场和操纵商品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却向上攀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高利率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通过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进行“多边援助”。这些机构习惯于强迫借贷的国家接受各种侮辱性条件, 如提供有关各国经济状况的情报。西方垄断集团利用“无形贸易”对亚非拉国家进行剥削,如控制世界航运业,不断提高运费。正在撤退中的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保留旧有的特权,如在前殖民地建立军事基地或驻扎军队,提供这样或那样的“顾问”。此外,西方工会组织如英国职工大会、美国劳联和产联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各种渗透活动。新殖民主义更为残酷的手法是在亚非拉国家策划一系列政变,暗杀一些新兴国家杰出的领袖人物。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也存在着新殖民主义。例如,好莱坞荒唐故事片成了新殖民主义者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武器。
恩克鲁玛的著作重点考察了西方大公司在非洲的活动。他是加纳总理,其身份使他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西方大公司在非洲活动的内幕。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国际垄断财团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与相互间的勾结,这些国际财团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 他指出“现代新殖民主义是以大财团控制名义上取得独立的国家作为基础的”。 [3] 他对西方大公司的各种手法的揭露是非常深刻的,对我们今天认识西方跨国公司的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96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亚非团结委员会出版了《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新殖民主义:文献集》一书,通过各种材料揭示了联邦德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邦德国的统治集团及其在西柏林的支持者反对民族解放运动,是残存的殖民主义的盟友和支持者。第二,他们积极支持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各种野蛮行径,如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对越南、 刚果和塞浦路斯人民的血腥进攻。第三,他们试图通过所谓的军事援助对新生国家的权力机构施加影响,使其与北约合作,并通过煽动军事冲突来破坏亚洲团结。第四, 把对年轻的民族国家的经济“援助”作为威胁和敲诈手段,干涉其内部事务。第五,在亚非拉国家推行残酷无情的剥削和掠夺政策,阻碍这些国家的内部积累,控制其原料资源,占有其市场,并试图使世界市场国际劳动分工的资本主义原则永久化, 使帝国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保持永久性的经济支配。第六,在联邦德国和西柏林, 人们正被系统地灌输种族主义观念和新殖民主义思想。第七, 推行旨在阻碍亚非拉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独立的政策。 [4] 该著从这个方面对联邦德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具体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揭露。
60年代另一部关于新殖民主义的重要著作是杰克·沃迪斯的《新殖民主义介绍》。 沃迪斯认为,在1945年之前的殖民主义时代, 类似新殖民主义的殖民主义形式已经出现。例如,美国在未对利比里亚进行直接政治统治的情况下,却能决定利比里亚的政策,操纵其经济。但在1945年以前, 这种“殖民统治的伪装形式”只在少数地区出现过。而今天这种新殖民主义已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形式。除了致力对第三世界继续进行经济剥削外, 新殖民主义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前殖民地走向社会主义,阻止其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如果说旧的殖民统治体系是外在的帝国主义与本地的前资本主义力量的一种联盟的话,那么新殖民主义代表着一种新的联盟,这就是外在的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阶层的联盟。 [5]
在该书的第3章《行动中的新殖民主义》中,沃迪斯对新殖民主义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概要的考察。他认为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舞台主要在政治、意识形态、军事与经济四个领域,而其中心内容则是其经济政策。西方的投资、贷款、贸易政策和“援助”方案目标都是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作为帝国主义的原料生产基地,而这个原料基地却从西方进口大量的机械和制成品。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特征是,除了给每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提供新的机会外, 它还使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剥削成为可能。这表现为某种形式的“集体殖民主义”。沃迪斯在该章最后指出,“基本上讲, 新殖民主义的各种形式旨在达到两个主要目的:为外在大国的-经济军事与政治-利益服务; 在发展中国家创造内在的条件, 这些条件有助于使政治权力掌握在那些准备与帝国主义合作并且最适合推行这种合作的社会阶层手中。 这个内在目的对于帝国主义新策略的成功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新殖民主义政府”在许多国家如古巴、刚果、缅甸和叙利亚已经终结,从新殖民主义向自由过渡并非一定需要推翻傀儡政府的武装革命。 [6]
60年代末和70年代,新殖民主义问题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在一般讨论当代事务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往往要被论及。 这期间出版了不少有关新殖民主义的专著,如撒米尔·阿明的《新殖民主义在西非》(1973英文版)、斯图尔特·史密斯的《美国新殖民主义在非洲》(1974)、克洛奇科夫斯基的《经济新殖民主义:东南亚国家争取经济独立斗争的问题》(1975)、E.A.塔拉布林主编的《70年代新殖民主义与非洲》(1978年英文版)。此外还有研究单个国家中的新殖民主义的著作,如劳伦斯·怀特黑德的《美国与玻利维亚:新殖主义的一个实例》(1969)、科林·利斯的《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1975)、穆哈默德·阿明和马尔科姆·考德威尔主编的《马来亚:一个新殖民地的形成》(1977)、威廉·波默罗伊的《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1974)。 波默罗伊还于1970年出版了《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一书。越南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新殖民主义》(1975)则着重考察了美国在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
60 年代末70年代关于新殖民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是着重研究新殖民主义 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表现。 撒米尔·阿明的《新殖民主义在西非》就是一部比较典型的著作。该著考察了西非地区11个国家主要是法国前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学”。第一部分考察了西非外向型殖民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讨论了这种外向型发展是如何使西非步入死胡同的。 所谓外向型发展就是基于外在需求和外在资金的发展。阿明指出,这些国家的发展仍然是由外国的刺激决定的, 因为能够生产大量剩余产品的部门如轻工业和进出口贸易几乎完全受外资控制。 而要对完全依赖外资和外在需求的发展进行规划是不可能的。 外向型发展总会导致发展落后于由发展引起的必要公共开支的增长。阿明 对西非地区进行经济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西非经历的经济区域破碎构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要求维持殖民地结构与政策和殖民地‘发展’的压力,而这些又同样不可抗拒地导致外在控制和欠发达”。 [7]
科林·利斯的《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了肯尼亚独立后新殖民主义在肯尼亚的表现及其与肯尼亚欠发达的关系。他认为肯尼亚获得独立后,从殖民地变成了“新殖民地”。在肯尼亚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过渡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这种有计划的过渡的目标是保留垄断的殖民经济结构的大部分。这是有利于商业、金融和房地产大资本的。 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与民族主义运动中代表新的小资产阶级阶层的领导人达成妥协。 这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在肯尼亚绝大部分地区形成于殖民主义时代。1963年肯尼亚独立后新殖民体系得到加强, 这种加强一方面是通过“农民”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适应, 另一方面是通过在以前保留给外资的那些经济部门中建立新的非洲小资产阶级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肯尼亚广大民众进一步隶属于资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仍然主要是一种外国势力。 [8] 在利斯看来, 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支配的一种体系,但这种体系是不稳定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的欠发达 (underdevelopment) 阻碍了发展,扩大了阶级分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外国资本要求国内收入的再分配,以便扩大国内市场,从而扩大国内生产和就业队伍。 但是任何实质性的国内收入再分配都是以国内资本所有者主要是小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即以外国资本的国内盟友的利益为代价。这是新殖民主义的中心矛盾。 [9]
E. A. 塔拉布林主编的《7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与非洲》也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该书考察了70年代新殖民主义在非洲的表现。作者认为在当代条件下, 新殖民主义包容了“帝国主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策略的所有的基本方面”, 也是“帝国主义所作的适应世界新形势的企图的表现形式之一”。 [10] 该书指出,前宗主国及其帝国主义盟友与对手在建立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关系中至少追求三个目标,即保持对年轻国家的政治影响,确保对这些国家的生产力特别是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并使这些国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内。 但新殖民主义在非洲大陆并没有达到其基本目标。新殖民主义处于撤退之中,新殖民主义者也在不断地修正其战略与策略。作者认为,70年代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扩张。例如, 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为新殖民主义政策辩护的各种理论不断出现。 新殖民主义者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向发展中国家宣讲的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如帝国主义的自行消灭、资本主义的转化、工业社会、趋同现象、利益和谐、混合经济、民族社会主义与功能社会主义。 第二部分包括由新殖民主义思想家们设计的概念和理论,如相互依存、伙伴关系、二元论、现代化、经济增长、精英和政治领导。 [11]
威廉·波默罗伊是研究新殖民主义的著名学者, 从70年代至90年代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进行了长期考察。 1970年他出版了《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主要考察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及亚洲其他一些地方的殖民活动, 这种殖民活动带有“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和特征。他认为,在有关美菲关系的政策中,“最能清楚地看到今天已为人所知的新殖民主义的概念与趋势的演变”。 [12] 在《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一书中, 波默罗伊考察了菲律宾专制独裁产生的新殖民主义背景,美国在制造这种背景中的作用。在菲律宾,在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时间内, 外国势力中美国的势力占绝对优势。这种势力无孔不入,没有美国的同意或干预, 任何重要事情都办不成。自1946年以来,菲律宾是“新殖民主义最好的样板”。他认为,在独立后四分之一多的世纪里, “菲律宾总统或政府没有一个是真正独立的。 所有的总统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从占支配地位的美国的利益。” [13] 尽管1970年菲律宾经济中新投资的94%是菲律宾资本(1946年为50%,1960年占85%),但由于外资控制着战略部门, 菲律宾经济的基本控制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就是菲律宾新殖民主义悲剧中的基本事实。” [14]
1989年在评论《菲律宾读者》一书时,波默罗伊再次指出1946年后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是美国对菲律宾进行不断的广泛的经济军事与政治控制的一种关系,这使菲律宾成为“新殖民主义最好的样板之一”。 [15] 在1992年出版的《菲律宾:殖民主义、合作和对抗》一书中, 波默罗伊再次讨论了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
与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 国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研究的热情有所降低。但新殖民主义仍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问题,仍吸引着不少学者的注意力。这个阶段仍有一些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作问世,如E.巴斯廷的《法国在非洲干涉的局限:应用新殖民主义研究》(1982)、特亚·布特勒和汉斯·乌尔里希·沃尔特主编的《非洲的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与反帝斗争》(1984)、洛塔尔·拉特曼主编的《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和非洲走向和平未来的道路》(1985)和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1986)。
除了考察新殖民主义的专著外, 一些通史性的著作也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讨论。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就对新殖民主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他写道:“直接的殖民统治既在军事上变得不切实际,又在财政上无能为力。于是, 便有了大规模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及从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 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以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 [16] “新殖民主义”这个概念在他看来“就是用来表示至少在名义上获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经济上继续处于依附地位的这种状况。”斯塔夫里亚诺斯认为新殖民主义始于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 那时出现的新殖民主义“如今仍然是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和苦境” 。 [17] 该著第9章集中考察了拉丁美洲的新殖民主义。
80年代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述中值得注意的是诺达里·西蒙尼亚的《新殖民主义的新趋势》(1981)。 [18] 这本小册子简要地考察了战后不同阶段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侧重阐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的变化趋势。作者指出,采取措施动摇发展中国家进步的反帝政权已经成为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一个重大趋势。新殖民主义者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动政治势力相勾结,削弱现政府,恶化经济政治气候,制造不满、不稳定与恐惧气氛,以便把他们的傀儡与盟友扶上权力宝座。他认为资本输出仍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途径之一。整个70年代私人资本输出快速增长。 向商业金融投资的转移已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扶摇直上。现在新殖民主义者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抗的可能性结局或是新殖民主义强加一种“新技术形式的依附”,或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一种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这个新秩序中国际劳动分工参与国享有充分的平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和苏联发生巨变, 以苏美两霸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结束。但苏联解体后,美国暂时扮演唯一超级大国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就有更多的余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 这使新殖民主义在90年代又有所回潮。这种世界格局中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在报刊杂志上, “新殖民主义”或“新的殖民主义”一词近年又频频出现。国外学术界亦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关新殖民主义的文章和著作,如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戴维·埃德伊的《第四洛美协议:新曙光还是新殖民主义?》(1992)和威廉H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 》(1996)。 [19]
90年代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讨论的一个新持点是, 一方面新殖民主义继续受到人们的批评。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揭露新殖民主义行径, 并提醒人们对新殖民主义保持警惕。例如, 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复兴》杂志第64期(1995年12月)就以《新殖民主义?北方新投资条约的威胁》为题发表了几篇文章, 揭露北方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对外资的限制、实行国民待遇的企图。这种企图将加剧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西方某些人鼓吹西方推行可以称作新殖民主义的东西,如发表在1993年4月8日《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保罗·约翰逊的文章《殖民主义卷土重来--并不为时太早》就鼓吹西方推行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文章认为,一些国家还不适合统治自己,而文明世界负有到这些危急地方进行统治的使命。 已经负担过重的美国将不得不再次担负起主要责任,当然它会得到英法的支持。作者写道:“唯一令人感到满意的将是千百万在管理无方的政府统治下的人民或无人管的人民无声的感谢, 他们将发现这种利他主义的殖民主义卷土重来是摆脱目前难以消除的苦难的唯一途径”。 [20] 这正是一种鼓吹新殖民主义的言论。
发表在美国《外交》季刊上的威廉·普法夫的文章《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采取的是相同的基调。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非洲许多地区需要人们可能称作的“无私的新殖民主义”。作者宣称过去殖民主义在非洲呆的时间不够长, 没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殖民主义过去有足够的时间摧毁原有的社会制度,但没有足够的时间以任何稳定的体制取而代之。现在非洲许多国家需要新的帮助。 欧洲国家过去曾经是非洲国家的宗主国,它们在非洲仍然有昔日的殖民官员, 而且还有有关的专家学者。如果有任何人带有同情心与这些国家交涉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欧洲人。为了促进非洲的现代化,欧洲人应重返非洲。 [21]
威廉 H ·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一书则对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某种反思。在该著中,作者考察了美国与伊朗、尼加拉瓜和菲律宾三国的新殖民关系,即美国支配他国的关系。作者同意沙洛姆对新殖民主义下的定义:“新殖民主义在这里应定义为两个独立民族领导阶级之间的一种同盟, 这种同盟促进了它们对两个民族中较弱的民族的其他民众维持一种支配地位的能力”。 [22] 布兰查德在考察了美国在上述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过程后指出, “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卷入。这种卷入的性质必须从新殖民主义的支配向合作转变” [23]
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一些探讨“帝国主义”的著作或文章对新殖民主义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如拉延·哈谢尔的著作《20世纪的帝国主义:移动的轮廓和变化的观念》(1997)和罗布·史蒂文的文章《世界新秩序:一种新的帝国主义》。 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学者们在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常常论及新殖主义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国内外人士专门研究和讨论新殖民主义著作和文章,对国外学术界有关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著述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我们只是有所涉及,并未进行详细考察。
二
6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成为中国报刊杂志及学术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论述新殖民主义的代表品之一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写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1963)。 这本小册子是这样来描述新殖民主义的。
事实很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绝没有放弃殖民主义, 而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的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帝国主义被迫改变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 采取通过他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新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组织军事集团, 建立军事基地,或者成立“联邦”和“共同体”,扶植傀儡政权, 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他们利用经济“援助”等等方式, 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榨取这些国家人民的血汗。他们还把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工具, 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对这些国家进行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 当他们不能用“和平”手段维持对这些国家的统治的时候,就在这些国家制造军事政变,进行颠覆活动, 以至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武装侵略。 [24]
这段文字指出了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释了新殖民主义的内涵, 概述了其表现形式。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是我国学术界很注视的问题,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也是学术界广泛承认的。 在有关以资本主义经济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为主题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大都是论及的话题。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写道:“帝国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殖民政策, 它们除了继续残酷地压榨余下的殖民地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它们用各种军事、政治手段来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告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同时,它们利用经济‘援助’等方式, 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以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 压榨这些国家的人民。” [25] 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如吉林大学经济系编写的《美国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就对美国跨国公司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70年代中国学术界有著作认为苏联也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1973)就认为苏联在东欧、 蒙古推行新殖民主义(见第1章)。 197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经互会》专门介绍了苏联利用“经互会”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情况。7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美苏两霸是主要的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一书这样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成了“当前世界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该书认为“苏美两霸正在利用各种新殖民主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 [26]
80年代初一些著作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仇启华主编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设专章讨论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该章首先讨论了新殖民主义出现的原因。第一, 旧的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第二,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 它们在经济上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反而增大了。第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帝国主义政策的重大转变与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便利了新殖民主义的推行。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就是通过种种间接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 军事上控制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力图使它们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向发展中国家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剥削量也越大。因此, 新殖民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在国际范围内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 也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 [27]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编的《论当代帝国主义》也有专文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书中巫宁耕撰写的《论新殖民主义》分析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作者认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是推行新殖民主义、 对亚非拉国家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的主要工具。作者指出,“在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之下, 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决不是什么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决不能把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生产、技术、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依附地位,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加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 原料产地和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从而造成的‘依赖’关系等同看待,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8]
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该书指出,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出现, 战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大大加强了国家资本的输出, 借“援助”之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其次, 跨国公司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第三,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 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掠夺。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老殖民主义。这是“南北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帝国主义国家战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种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 [29]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新殖民主义”一词很少出现在一般报刊杂志上, 也很少能见到学术著作有专章专节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新殖民主义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当然在关于战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 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中我们也能见到对新殖民主义的简单的介绍或提及,但是缺乏较详细的考察和阐述。 这种趋势总体上讲一直延续到90年代。但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有趣的分野。 一方面由于东欧苏联的巨变,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集团显示出更积极地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趋势,一些学者担心新殖民主义重新抬头。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许多人似乎不愿意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 不愿意把国际政治经济等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
当然,学术界仍然有些人士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 如《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995)一书第11章就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仇启华和姬兵所著《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亦简要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认为“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是现代帝国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30] 黄素庵和甄炳禧在《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一书的第7章《非殖民化与新殖民化》中也述及新殖民主义问题。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相继取得政治独立,但由于未能彻底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完全摆脱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 仍然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继续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是战后南北贫富鸿沟形成和加深的重要基础。” [31]
陈其人在《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一书的第4篇中阐述了对当代殖民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战后40多年, 殖民地国家即政治殖民地几乎完全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政治殖民地消失后, 经济殖民地即新形式的殖民地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企图统治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世界, 但美国无需将这些国家变成政治殖民地。除了在某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外,美国可通过经济力量, 特别是美元,建立美元帝国。“这是新的殖民帝国或殖民主义。”作者认为,“用经济力量,争夺和建立经济殖民地,就成为当代殖民主义的特点”。 [32] 这里作者所说的以建立经济殖民地为特点的当代殖民主义实际上属于新殖民主义的范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文良的文章《新殖民主义的发端:20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该文从历史角度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状况,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和南北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究其根源,都与新殖民主义密切相关”。 [33]
三
以上我们概要地考察了国内外学者60年代以来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由于资料上的局限,应该说这一考察还不够全面。我们仅希望这一考察能揭示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认识与研究的基本轮廓。总的来看,国内外对新殖民主义讨论与研究的高潮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稍后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与研究有所下降。这种变化是与新殖民主义本身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战后初年到70年代新殖民主义十分盛行。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旧的国际秩序不断改变,新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遏制,处于衰退之中。与此同时,新殖民主义手法亦更具隐蔽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殖民主义势力又有所抬头,新殖民主义问题亦引起学术界的新的关注。
研究新殖民主义的学者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学者,西方国家的“左翼”学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许多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著作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撰写的。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的对抗,存在着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他们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尤其重在揭露与批判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干涉、控制与掠夺。另一方面,在西方也有某些人讨论新殖民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鼓吹新殖民主义和如何进行新殖民主义。在其笔下,“新殖民主义”成了一个具有褒义的词。
从上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区别,对新殖民主义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新殖民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国学术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目前是否存在新殖民主义亦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客观存在的,不仅60年代70年代存在,今天亦存在。但对于什么是新殖民主义,具体表现是什么,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以及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如何等问题,尚需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探讨。
[1]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文件汇编》,1962年版,第310-313页。
[2] 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1页。
[3] 同上,第33页。
[4] 《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新殖民主义:文献集》( The Neocolonialism of the West German Federal Republic: A Documentation),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出版,1965年,第7-9页。
[5] 杰克·沃迪斯:《新殖民主义介绍》(Jack Woddis, An Introduction to Neocolonialism), 伦敦劳伦斯和威沙特出版公司1967年版,第50-57页。
[6] 同上,第3章《行动中的新殖民主义》,第61-117页。
[7] 撒米尔·阿明: 《新殖民主义在西非》( Samir Amin, Neocolonialism in West Africa), 每月评论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第274页。
[8] 科林·利斯: 《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Colin leys, Underdevelopment in Keny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ocolonialism),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57-258页。
[9] 同上,第271-272页。
[10] E. A. 塔拉布林主编:《7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与非洲》(E. A. Tarabrin, Neocolonialism and Africa in the 1970s),莫斯科进步出版家1978年英文版,第5页。
[11] 同上,第249-250页。
[12] 威廉·波默罗伊:《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William Pomeroy, American Neocolonialism: Its Emergenc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Asia),国际出版家1970年版,第12页。
[13] 威廉·波默罗伊: 《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 ( William J. Pomeroy, An American Made Tragedy: Neocoloni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Philippines,国际出版家1974年版, 第19页。
[14] 同上,第41页。
[15] 《科学与社会》(Science and Society),第53卷(1989/1990冬季号),第481页。
[16]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商务印局馆1993年版,下册,第486页。
[17] 同上, 上册,第171页。
[18] 英文是Nodari Simoniya, Neocolonialism: New Trends (Moscow, Novosti Press Agency Publishing House, 1981)。
[19] 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和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分别见《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1990年6月号和《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第42卷(1991年1月)。
[20] 《参考资料》1993年6月9月,第22-24页。
[21] 威廉·普法夫:《一种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 (William Pfaff, `A New Colonialism? Europe Must Go Back into Africa', 见《外交》(Foreign Affairs),第74卷第1期(1995年1至2月),第2-6页。
[22] 威廉 H. 布兰查德: 《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年》(William H. Blanchard, Neocolonialism American Style, 1960-2000), 格林伍德出版社 1996年版,第7页 (原文见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 前言, 第14-15页)。
[23] 同上,第157页。
[24] 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25] 《战后帝国主义经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
[26] 许乃炯等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48-249页。
[27] 仇启华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章《新殖民主义》,第167-200页。
[28] 《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1-402页 。
[29] 樊亢主编《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第396-400页。
[30] 仇启华和姬兵:《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9页。
[31] 黄素庵和甄炳禧: 《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页。
[32] 陈其人:《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69页。
[33] 王文良:《新殖民主义的发端:20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见《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5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