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的启示

火烧 2008-07-18 00:00:00 思潮碰撞 1038
本文详细讲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涵盖个性化方案制定、不同健身目标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科学规划锻炼,提升健身效果。

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的启示
槟郎


内容摘要: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以六篇文言论文为成果,愚弱国民、精神和文艺三个方面叠合成为他的问题指向。以精神启蒙为理想目标,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这是他的思想探索过程和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对百年后的中国思想界仍有启示。
关键词: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精神启蒙;理想;批判;特征


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到东京从事文艺运动,是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的起点。鲁迅自己在后来的《〈呐喊〉自序》中特别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少年的鲁迅到南京进洋学堂学洋务,主要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由水师学堂到路矿学堂的学习,虽然没有把他培养成中国未来的海军或矿路工程师,却使他有了对维新的信仰,和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加上对父亲的病的心结和对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认识,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从学医到从文的契机,鲁迅自己描述了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那就是愚弱的国民最需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这不能凭医学,而是靠文艺。由此少年鲁迅的对科学和文艺的爱好转到青年鲁迅对精神和文艺的思想探索,虽然后来有着思想发展,对精神和文艺事业的坚守一直是他的主业,再没发生变化。青年鲁迅的文艺事业,主要集中在他离开仙台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的时期,行动上他主要是出版《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思想著述上便是六篇文言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没写完《破恶声论》。本文论述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便是以这六篇文言论文为重要文献。如上所说,愚弱国民、精神和文艺三个方面叠合成为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的问题指向。以精神启蒙为理想目标,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这是他的思想探索过程和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

一、科学进化论

鲁迅后来提及一个词语“思想革命”,这和本文采用的“精神启蒙”意思相近,但两者显然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差别,思想偏重于认知,精神包含思想,但偏重于情感意志,鲁迅五篇文言论文的关键词恰恰不是思想而是精神。把五篇论文整体上把握,从逻辑理路而不是拘泥于写作时间顺序,可以发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探索的三个步骤,那就是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上,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
科学进化论是对青年鲁迅思想探索的第一个步骤的概括。从弃医从文开始,鲁迅进入他思想的青年阶段,但新阶段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步骤常常也有必要回顾过去的思想基础并整理反思。少年鲁迅有着对科学的爱好,他在南京时期就受其影响的进化论便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向精神启蒙方向求索,鲁迅首先对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进行回顾性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两篇文言论文中。鲁迅在这两篇论文中思考了相关的两个问题,自然科学最新认识上的人是怎样的?自然科学本身是怎样的?鲁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是局限在自然科学论域内部,它们以人学为指向,以人的精神为归宿。
自然科学在19世纪关于生物学上的最高成就是生物进化论,人作为高等动物只有在生物科学中认识自己的科学内涵。生物进化论是关于整个生物界的,但它的思想意义对鲁迅来说为人学提供生物科学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鲁迅谈论进化论的论文名为《人之历史》,他重点谈的不是达尔文的纯生物进化论,而是海克尔的人类种系发生学,“乃言人类发生及其系统之学,职所治理,在动物种族,何所由昉”。论文梳理进化论学说,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达尔文正式确立,海克尔和赫胥黎一样,拥护进化论学说,并从多方面加已发扬光大,他的一个重要的新贡献正是鲁迅所重点强调的,就是人类的发生及其系统成了一门科学,他的《人类起源》继承了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成果,以古生物学、个体发生学和形态学来论证人类进化的系统,破除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关于人的种种神话和迷信,还人以生物学上的真相。论文的着脚点是关于人的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性:“人类进化之说,实未尝渎灵长也,自卑而高,日进无既,斯亦见人类之能,超乎群动,系统何昉,宁足耻乎?”鲁迅对生物进化论的论说的主题是人,将人在生物科学上确立一个牢固基础,人来自生物进化,但“人类之能,超乎群动”。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鲁迅探讨了生物进化论后,在《科学史教篇》还深入探讨了科学发展史,这是对生物学的深化,也是对少年鲁迅科学爱好的总结。这篇论文梳理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源头也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阿拉伯的模仿而缺少创新,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后,经过培根、笛卡尔等的努力,到17世纪形成巨流至今。同《人之历史》一样,青年鲁迅进入科学又出乎科学,他的探讨走向人和人的精神。鲁迅在这篇论文中既强调科学在求真理,反迷信,不以实用为功利却助益人类文明发展,又强调科学中人的重要性,那就是在求真理中的“理想”、“圣觉”与“道德”因素的重要作用。最后归结到人的精神的主题:不能推崇科学而忽略“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应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由科学进化论引向了精神人学。
《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对科学进化论的思考,为人学和人的精神的探讨确立了踏实的科学基础和现代性观念,又成为鲁迅青年时期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步骤的思想探索是鲁迅对少年时期自然科学爱好的总结,又是以青年时期确立的精神启蒙为指引方向,由此鲁迅青年时期的思想探索进入第二步骤,我概括为文明形态论。

二、文明形态论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的第二步骤是文明形态论,以《文化偏至论》为代表。如果说第一步骤鲁迅主要在自然科学论域里探讨,这一步骤则移置到社会文化文明的社会科学论域的探讨。所谓“文化偏至”,这里的“文化”意思等同于“文明”,用后者来描述更为准确,而“偏至”可直译为“偏颇”,有矫枉过正的意思,文明包含多种形态,相互矛盾,一种形态过分发展,便有另一种形态乃矫正。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认为中国人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应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发展有个偏至的特点,特别要了解西方最新的文明形态。从历史发展上,从罗马帝国统一欧洲和基督教控制欧洲起,鲁迅将西方文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教皇控制欧洲各国,思想被宗教严重束缚。宗教的发展过度导致反抗,经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君主制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在物质文明和以平等为追求与民众为主体的制度文明上发展为新的偏至,这是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一种反抗主流文明的新的文明成为新思潮。文明形态一般可划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鲁迅这里,19世纪的文明,物质文明上高度发展,制度文明以“众治”为特点,两者的偏至压抑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反叛19世纪主流文明的“新神思宗”正是作为矫正而出现的,它还在发展之中,但可贵的品质已经出现。鲁迅重点论述的正是第三阶段的新的文明形态,鲁迅称为“新神思宗”,它的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初的理想主义,作为矫正19世纪物质和“众治”的偏至而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鲁迅从非物质和重个人两方面详加论说。
对于文化偏至发展新产生的“新神思宗”,虽然鲁迅在论文中说“非云已尽西方最近思想之全,以不为中国将来立则”,到很能看到鲁迅的思想兴趣,并且也与青年鲁迅确立的精神启蒙思想相接近。西方的“新神思宗”,现在一般称为非理性主义思潮,有施蒂纳的个人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还有推崇个性的戏剧家易卜生。他们分属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也有区别,大致上施蒂纳推崇个人自我的绝对性,“唯此自性,即造物主,唯有此我,本属自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主要是对庸众的鄙弃对天才及其个性的推崇。但在重视人的精神上有共同之处,这种精神人学重视人的情感意志,提倡个性、特异的品质,反对物质的崇拜和以众数压迫个人。鲁迅赞同新神思宗的非物质主义,弘扬人之“主观之内面精神”,因为物质主义“使性灵之光,日益就于黯淡,19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这不但体现鲁迅对西方文明形态的看法,也是他拿来在中国进行精神启蒙的重要思想资源。鲁迅所理想的思想建设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它的精神启蒙理想蓝图便是:“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个性张,沙聚之邦,于是转为人国”。这便是鲁迅的著名的“立人”命题,偏重于精神上改造人充实人,从而既成就人,又改良了社会和国家,民族救亡之目的和途径自在其中。

三、文艺的使命

鲁迅青年时期思想探索的三个步骤,最终要落实在最后一个步骤上,那就是精神启蒙的武器是文艺、“从事文艺运动”,精神界之启蒙战士,也必定是文艺界之战士。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充分肯定了文艺的价值和作用,这里文艺以诗歌为代表。“盖人文之流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閟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文明的盛衰与诗歌的盛衰有着一致性,几大文明古国衰败了,他们的诗歌也黯哑了;但诗歌的兴盛也能振兴民族的精神,如阿恩特和柯尔纳德诗歌在激发普鲁士人民反抗拿破仑的侵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鲁迅对文艺并不是纯粹的工具论的,他充分认识到文学的本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又“实力离尽”,这本身便是“不用之用”,“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鲁迅正是将文艺“兴感怡悦”、“涵养神思”的精神作用与精神启蒙之目标结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文艺的本质与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来讲,与鲁迅的精神启蒙目标的一致,也承接他的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的思想探索理路。鲁迅在科学进化论中重视“人类之能”,在哲学领域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推崇是为弘扬人之“主观之内面精神”,文艺领域在推崇以拜伦为“宗主”的摩罗诗派,在拜伦之外,这一派诗人还有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等。他们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作为摩罗诗派的共同特点:“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
为精神启蒙,改造愚弱的国民,鲁迅特别推崇的文艺便是这种激烈反抗传统和世俗的文艺,而这有他的文明观基础,“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文明的生机在于争胜和进步,中国文明的衰落与传统的“不撄人心”思想和专制社会压迫自由与反抗有关。鲁迅在对每个摩罗诗人的具体介绍中都突出了反抗的激情。以谈论最多的诗人作为“宗主”的拜伦为例,“破坏复仇,无所顾忌,而义侠之性,亦即伏此烈火之中,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于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拜伦不但在英国国内反抗保守和世俗,而且帮助弱小国家意大利和希腊反对异族统治者,这是最使当时弱下国家的鲁迅“神旺”的。鲁迅的激励个人的反抗和自强与他的人道主义是统一的,他的理想里含有对弱国和愚民的关爱,这从他谈论拜伦与尼采的异同可以看出来:尼采“欲自强,而并颂强者”,拜伦则“欲自强,而力抗强者,好恶至不同,特图强则一而已”。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个人自强和改良社会在鲁迅的论说中有着统一性,当然具体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针对中国问题,鲁迅希望出现“第二维新之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破中国之萧条”,对愚弱的国民性进行精神改造。

四、结论和启示

鲁迅青年时期思想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上,三部分既可看作思想探索的三个步骤,在共时性上也可看作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科学进化论主要立足自然科学领域,文明形态论主要立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生物进化与文明发展、精神提升有着同构,广义的进化论可以贯穿这三个领域,成为鲁迅思想最突出的特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众数与个人,在文明形态的发展中有着偏至性,而时代更需要突现后者的文明形态,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如果说鲁迅思想探索的主题是人,目标是“立人”而“人国”,中国国家民族自强的愿望自在其中,而文艺是精神启蒙的路径。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的具体历史语境是我们评价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内容不能不充分理解的。弃医从文是在1906年,五篇文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只是在短短的1907-1908两年,1909年回国后他的思想状态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进社会思潮已经经过了洋务派“竞言武师”“图富强”的失败,鼓吹“立宪国会”的维新派戊戌变法的流产,对这两派的经验教训的反思使鲁迅认识到在当时的国情下,“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不过是“抱枝拾叶”,经济发展、军事强盛,制度创新都需要人来做,人来维持,如果人不能成为现代的人,那么,现代文明的工商业和社会制度就建不起来,或者只是西方文明在中国复制的赝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维新派和革命派之间,青年鲁迅是支持革命派的,但革命派的目标与维新派一样只是在制度变革,两者只是在排满共和与君主(满清的)立宪上有所不同,革命派更激进。鲁迅与革命者有交往,还加入过光复会,但他独特的心智抱负使他与革命派的政治活动保持了距离,他的“立人”的精神启蒙路径与革命派的政治革命不但不相冲突还相得益彰,在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两方面的文明形态上分别努力,致力于一个全面的中国社会改造。政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潮,鲁迅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因而寂寞和没有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待到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里,他既恢复帝制又掀起传统封建文化糟粕,精神文明的改造便成为时代呼唤的主潮了,这便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鲁迅在这场运动中成为思想家和文艺战士。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对百年后的中国思想界仍有启示。科学进化论、文明形态论使我们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造和变革。科学发展观和认知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思考改革方案和实践的基础,而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文明形态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构成一个整体,必须有个整体的把握。鲁迅着眼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在物器和制度上的失败,尊重文明偏至的发展规律,突出精神文明改造上的作用,但鲁迅并没有否定器物和制度上的努力的作用。当下21世纪初的中国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大文明形态上哪个形态更是问题的关键,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见仁见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立足于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更多的人以制度问题为三种形态最关键,这又不是不同于鲁迅在上个世纪初的情况。文明发展有偏至,个人何尝没有,具体个人只是社会众多个人的一员,有人偏重器物建设,有人偏重制度建设,有人偏重精神文明建设,鲁迅为致力于精神启蒙而选择从事文艺工作,今日更多的人选择器物建设、制度建设而从事科学发明和社会制度研究实践工作,一样得到尊重。对于从事文艺工作的包括我在内的人来说,文艺所致力的精神文明改造既是社会整体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立足于个人自己岗位的意义的实践,并且对鲁迅更有体会和崇敬。(首发槟文书院社区 http://bwshy.bigbbs.cn
2008-7-18于皖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