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任南:人生与财富
人生与财富
蒋任南
俗话说,有“贝”才是财。按照辞典的解释,“财”是钱和物资的总称,而“财富”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它有自然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财富”两字确实是一个诱人的“词汇”,多少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多少人为她一生奔波,多少人为她命丧黄泉。财富,在一些人的眼中,一旦被人拥有,顿时可身价百倍,要什么有什么,快活无比。于是乎,为了争夺财富,世界就出现了不太平,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发生了战争,兵戎相见,惨绝人寰;为了财富,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出现了鸿沟,以至产生了嫉妒、仇视的心理,酿成了一幕幕腐化堕落、攫取豪夺、劫财谋命的悲剧……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古至今,昭示着人们对财富的旧有观念,是资产阶级私有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存在的集中体现。而“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一口号,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者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而为之奋斗的崇高境界。前苏联尼.奥斯特洛斯夫基在其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不愧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崇拜者喊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最强音,他的名言,曾成为我国年轻一代人的人生座右铭。昔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道出了一个封建官吏对世事及财富享乐的心胸和抱负。昔郑板桥之《题画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将自己的名誉和财富置之度外,一心关注民间的“疾苦声”,又是一种何样的人间操守。昔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在《一世歌》中咏叹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时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草时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唐伯虎的诗句虽然有些颓废和玩世不恭,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做官和财富是不屑一顾的,看得如此清淡也是难能可贵的。大革命时期,时任红10军、红11军政委、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的方志敏,在1935年1月27日于江西玉山陇首村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了他的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革命烈士方志敏如此看待“清贫”,是一种多么崇高的革命情操。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一首打油诗和一副对联,对人生与财富的见解又是一种别样的境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诗曰:“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烦恼,老伴是个宝,老友不能少,健康最重要。”对于退休和人的生命,对联曰:“早退晚退早晚得退,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横批为:“早退晚死”。
现今社会中,面对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富可敌国,但他们拥有财富的方式和拥有财富的手段却门类繁多,甚至各各不同。“香港首富、世界上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在东方是位传奇人物!”这是美国负有盛名的《幸福》杂志在采访李嘉诚后发出的感慨。李嘉诚以自己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商业帝国、卓越的经营智慧,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生,赢得了“世纪超人”的盛誉,名噪天下。他的不凡创业经历成为各大学院校工商管理的范例,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自己也成为青年人奋斗的偶像。李嘉诚的成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令人羡慕,更令人佩服。李嘉诚创业伊始,两手空空,不但没有资金,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家世背景,也没有受过很好的社会教育,却能白手起家,步步走高,入主地产,纵横股市,并购外企,投资全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李嘉诚所创造的奇迹,得益于他独特的商业智慧。李嘉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经营本领,他目光独到,独辟蹊径,所以能走过一道道关坎,把自己变成强中之强。他独到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经营韬略,为当代的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标,为独自奋斗和摸索的商人指明了方向。李嘉诚说:“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我都不做。”“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我的人生观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认为对国家民族有利的。”“本人平生宗旨,对大众有利之事,能力所及,不遗余力以赴,绝不为名,绝不欲宣扬,事情完善办妥后,内心已感快慰。”“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再捐1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5年内把内地490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这是李嘉诚的经商之言,也是他处理“人生与财富”的金鼎之言。在澳门,财大气粗势大者必然是赌王,而有着澳门“赌王”之称的何鸿燊,每年他上缴的赌税就占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你看他的财富有多少?!但他仍然崇尚社会资助救济和慈善事业,如今85岁高龄的他仍然拥有许多荣誉和头衔。这些富人,靠正当的生意经去赢得财富,又将一部分财富回报社会。而在如今的社会里,还有一些人是靠违法乱纪变相攫取国家和集体资财据为已有,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些为富不仁者,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疯狂敛财,自己享乐”。前湖南省郴州市副市长雷渊利利用其敛财包养情妇达9个之多。2006年在反腐风暴中中箭落马的前湖南省郴州市市委书记李大伦在短短的7年任期中,就疯狂敛财达3000多万元,有人说他主政郴州市的7年里,前四年是人,后三年是鬼。其实不然,李大伦一直是个鬼得很精明得出其的人物,只不过是被其假象所掩盖住了。他嘴上一直喊着“为人民服务”,暗在里却始终干着“为人民币服务”的勾当。他在《母亲的回忆》这样一篇散文中写道:“1987年,我在澧县任县委组织部长,母亲知道这是个有权的差事,因而曾多次对我说,要多给别人办好事,不要收别人的东西。1989年,我任县长时,母亲已重病缠身,仍经常告诫我要做好人,当好官。母亲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我,不要收别人的礼金,收了的要上交。我没有让人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来有人送了礼金,我都如数转交给了纪委。”可他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她去世十几年之后,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了震惊全国的大贪官,其非法攫取的财富价值连城。他的母亲如九泉之下有知,想必也会愤怒无比的。后来,李大伦又在其散文《西安手记》中写道:“自古以来,树碑立传,或为死者讳,或为死者颂,或为死者谀,司空见惯。其实,有字碑也好,无字碑也罢,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并不能如实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更何况,石碑再高大,文字再华美,都难敌岁月的风吹雨打,终究有一天会化为乌有。把什么留给后人,是口碑还是石碑,答案是现成的。在共产党人队伍之中,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岁月里,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可颂可赞的杰出人物,他们把无形之碑都树在了人民群众心中。石碑有价而口碑无价。真正千古不朽万世不毁的,只有深深镌刻在老百姓心中的丰碑,如日月般经天行地,永放光辉。”如今深陷囹圄的李大伦,面对自己说过的话语该作何感想?
面对财富,有人嫉妒,有人仇视,这也是一个人心理上严重失衡的极端表现。俗话说,君子用财,取之有道。生在同一个国度里,长在同一个社会,有的人就因为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父母撑腰,就可在短时期暴富。而有的人就因为工作在某个垄断行业里,就凭轻微的劳动就可腰包鼓鼓。据媒体透露,上海电力部门一个抄表工,就可拿到年薪12万元。一些影视明星光一次出场费就是几万元十几万元,而一些走私分子几年下来的利润就是几百个亿。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利用公权巧取豪夺,敛财的数目屡屡向上攀升而触目惊心。同在一条起跑线上,产生的贫富悬殊如此巨大,“贫穷的越贫穷,富有的越富有”,《圣经》中的“马太效应”正在扩大蔓延,人们的心理不失衡才怪呢?
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逐步消除贫富差距,才能达到和谐相处。“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无疑是对的,对个人拥有财富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其聚集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而一旦拥有了财富是个人完全享受呢?还是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这就是一个道德品行的范畴问题了。
总而言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观点,应是我们如何面对财富如何进行人生取向的新观念,至于如何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的观点,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如何做人的准则。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