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为濒危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苦斗的酋长们
为濒危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苦斗的酋长们
杨福泉
过去,北美印第安人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谜;近几年,我这个生长于滇西北玉龙大雪山下的纳西人,却因参与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远隔天涯的一些北美印第安人酋长续上了万里之缘。他们及其部落民众在当代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人生苦乐悲欢,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
这个研究项目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加拿大西蒙大学合作进行的,它首次在北美印第安部落和云南纳西族之间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据悉,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与印第安人之间首开记录的文化交流。素不喜与远方异邦进行交流的北美印第安人打破惯例,在一群中加学者的鼓动之下,把他们的视野投向了大洋彼岸中国滇西北高原那一片神秘而瑰丽的雪域。1993年,加拿大卑斯省(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黑熊部落、响风部落、溪流部落和夏洛特皇后岛几个部落的酋长组成一个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在云南丽江玉龙大雪山下揭开了北美印第安人与中国纳西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接着,相继有几个部落的学校与丽江山区的学校建立了姐妹校关系,一个印第安中学生代表团也万里迢迢来到了与他们的领土和风情民俗大相异的滇西北边地。
1992年,为促成这一跨国民族文化交流,我曾与几位同事踏上北美印第安人的神秘领土,访问了十几个部落,与各部落的酋长、长老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参与了他们的酋长会议、部落集会及各种圣仪庆典。过去对印第安人只有极肤浅认识的我对这些热情、善良而爽朗的人民有了较为真切的了解。在国内外与这些部落酋长的交往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命运的忧患意识和为保护和复兴他们的文化所进行的苦斗。
踏上北美印第安人的领土,眼前全然见不到过去西方影片所渲染的印第安人那简陋的茅屋木房和头戴鸟翎,赤膊裸背地在马背上尖厉呼号着狂风般突进的印第安人,他们如今都住着和白人民居相差不多的洋房,大多数年青人身着洋装,说着英语,很多人都有汽车。过去开部落大会时,他们是一袭轻骑赴会,如今则从四面八方驾着小车来到部落议事厅,乍一看,似乎印第安人已在享受着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活,陶然自得。而一旦你深入地与他们交往,就会发现有一种苍凉而铭心刻骨的痛苦在啮咬着这个民族的心灵,这是一种深入神髓,地老天荒般的精神痛苦。
如今,加拿大境内很多部落五十岁以下的印第安人已不会讲自己的母语。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数百年间,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强制性地实行同化政策,很多印第安孩子从小就被强行安置在“寄宿学校”,剥夺了讲母语的权利,变成只会讲英语的印第安人,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仅仅保留在少数白发苍苍,已到耄耋之年的长老的记忆中。几乎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个部落的酋长一谈到目前印第安人的文化现状,无不愀然悲痛。1993年酋长代表团在云南丽江看到满街讲着纳西语的民众,随处可见的纳西风情民俗;看到操着母语的纳西少女那么自豪地向客人展示自己的民族服装时,这些豪爽的汉子竟悲戚不已,有的竟至潸然泪下,说是想起了自己饱经苦难,满目疮痍的“母亲文化”。我听到后既感欣慰而又有点惶恐,他们不知道我的民族目前也面临着传统文化日趋衰落的危机,操母语的祖父母一辈与只会讲汉语的孙辈难以沟通,老人必须用笨拙的汉语结结巴巴地与只会讲汉语的本民族少年儿童交流的情况正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蔓延。
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丧失对印第安人带来了永难磨灭的心灵创伤,在白人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不少年轻人丧失了精神家园,对自己民族的前景悲观失望,长期固守保留地的封闭生活又使他们中的很多人难以适应时代的种种变迁,于是,酗酒、自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便接踵而来。愈来愈多的印第安人痛切地感到,仅仅过上白人式的“现代化”生活并不意味着自己民族的振兴和幸福,本民族传统文化、语言的全面丧失将使当代和后世的部落民众留下永恒的精神痛苦。
面临着本民族文化濒临绝境的严峻局面,身为部落领袖的酋长们忧心如焚。近年来,随着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实行,以酋长和德高望重的部落长老为首,组织部落民众掀起了复兴本民族文化的热潮,从青少年到五十多岁的人都重新走进课堂学习自己的母语,通晓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长老成为印第安人的精神领袖。各个部落请这些长老给中青年和少年儿童传授本族的语言和各种文化知识,派人对长老口授的各种传统知识加以整理。
卑斯省北部斯开切斯特部落酋长能操一口地道的英语,娶了一个有志于研究该族文化的德国籍女博士为妻。他对我们作介绍时却绝口不讲英语,而只讲他的民族语言,让他身为教授的妻子翻成英语,表现出这位酋长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利顿部落酋长利用本部落先民崇拜的斯坦因圣谷,号召部落民众按自己的传统,在圣谷举行婚礼和各种神圣仪式,在圣谷中静思冥想,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和灵魂的交流”,永远不忘印第安人视大自然为母亲的传统精神。他们还发布《斯坦因峡谷宣言》,宣布要与峡谷里的野生动物和森林共存亡。酋长们还身先士卒率领部民横卧公路,阻止跨国木材公司去伐木的车辆,保护斯坦因河谷的森林和自然环境。坎卢普斯部落酋长组织部民,为从千里之外的海洋历尽艰辛溯江游回诞生之地来产卵的大马哈鱼建起产卵的渔场,使幼鱼在此成长后再游回江河,这也是为了弘扬他们珍爱自然生物,不滥捕杀自己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这一传统主旨,此举对滥捕大马哈鱼赢利的各种公司有针对性。溪流部落群在自己办的学院里教授各部落的语言、绘画、音乐、工艺和各种传统知识。黑熊部落在自己的领地建盖传统木屋、“冬屋”,对年青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吸引旅游者。不少部落酋长还力图将本民族过去一些狩猎、捕鱼、集植物、制革等生产生活方式传授给对此已茫然不通的年轻一代。
尽管北美印第安人文化在白人文化数百年的重重包围压迫之下处于秋风肃杀,落叶飘零的境地,但仍有这些为濒危的母亲文化不屈不挠地奋争着的悲歌壮士,我深深地敬重这些苦斗不息的酋长们,尽管当今民族文化,特别是弱小民族的文化发生重大的变迁是大势所趋,我无法断言未来北美印第安人传统文化的命运,就如我不敢奢望日益衰落的纳西东巴文化有一天会再度辉煌,但一个民族有过这么一些执着于自己“母亲文化”的儿女们,有过这些痴情子女一往无前的苦苦奋争,它日即使这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星球上消亡了,也会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那绚丽而悲壮的音波声流,向茫茫天宇灿烂地昭示着这个民族精神的永远存在。
原载《光明日报》1997年6月11日
北美印第安文化的悲欢与启示
杨福泉
踏上北美的土地,脑海里总是想起被人们称为“印第安”的这个古老而命途多难的族群。我在10年前曾经考察过加拿大卑斯省的一些印第安部落,2003年有机会在美国西部讲学,浪迹于西部诸州荒原和城镇,对美国印地安文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了解和体会。
纵观美国的历史,总回避不了那浓厚的浸透着印第安人血与泪的阴影,人们难以忘记,在过去的漫漫岁月中,白人曾经怎样对印地安人疯狂地进行杀戮、驱逐、隔离、歧视,并掠夺和强占其土地; 白人传染的天花等疾病是怎样使印第安人陷于灭顶之灾。如美国政府在18-19世纪实施的旨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土著保留地"政策,大量的印第安人被迫背井离乡地去迁徙到一些环境恶劣的地方去集中居住。然后是接踵而来的强制同化政策,全面实施白人模式教育,对印第安学生施行寄宿制,禁止讲印第安语等。白人唯我独尊的文化沙文主义使美国印第安文化急剧衰落,相当多的印第安语言都先后彻底灭绝。
多少年来,印第安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与白人进行了长期的苦斗,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争取保护自己的土地权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有比较有效的结果。美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日益意识到印第安人的历史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保护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保护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的历史遗迹、文化习俗、语言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但由于社会变迁和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活着的印第安文化已经日益衰落。
在当今美国,一方面,印第安人的历史已经被很多学者视为用来撑住美国历史底气和门面的重要部分,印第安人的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卓有个性和特征的本土文化遗产。
在犹它(Utah)州的旅程中,我参观了阿纳萨兹(Anasazi)州立公园博物馆,这是个以1050至1200年存在于该州伯尔德(Boulder)地区的一个印第安村落考古地为基址建盖的。据学者推测,这个村子可能是焚毁于当时的部落战争。对这个遗址的小规模发掘始于1927年,犹它州立大学于1958-1959年期间再开始发掘工作。现在,该博物馆还在组织人陆续发掘,现已发掘出97间房屋,11个地穴式"冬屋",这些遗址经过清理都保持原样,只不过在上面搭盖了古朴简单的木头构架。博物馆还依据考古发现按原状修旧如旧地重建了几座当时的民居。整个展览布局在声像、文字、灯光方面都非常到位。该馆还免费赠送各种地图、配图的文字说明书以及图文并茂并可用于记事的野外指南手册等。据了解,这些开支大都是由州政府拨给的。
展览的说明词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属于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遗物,是一种脆弱而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它提供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去探究这些先民曾经怎样在这里生活。请你怀一份尊重和关怀对待这些遗迹,使我们的后代能有机会来欣赏我们的遗产。”
现在,美国西部各个州都把保护印第安文化遗址视为一个与本国历史和发展旅游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如位于西部内华达(Nevada)州的大盆地国家公园将一个洞穴口的印第安古代壁画遗迹作为重要旅游点。其它国家公园也把印第安人过去居住或活动过的遗址列入旅游点内加以介绍;不少印第安保留地也办起了社区博物馆。
我在内华达州空无人烟的茫茫荒原上还看到一个印第安人居住点的考古遗址纪念馆,这个遗址地盖着无隔墙的房舍,在一些玻璃柜中放着一些泥塑村落模型,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有供旅人休憩的木椅等。此外还相当清楚地标示出到不远处原考古发掘现场的路线。这个遗址纪念馆无人看守。这一“无人博物馆”使我感慨良多,在我国的辽阔大地上,有很多重要的考古遗址,但像这样比较规范地做成一个纪念地或标识的地方则相当少,如我跑过的滇川藏“茶马古道”上,有很多重大的考古遗址,如可回溯到十万年前的“丽江人”考古遗址、德钦县纳古村石棺葬遗址、位于丽江巨甸的唐代吐蕃碑遗址、位于丽江塔城的隋唐时的“万里长江第一桥”——“铁桥”遗址等等,但很少有什么吸引和引导游客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和科学的文字说明,而美国人则将一个仅仅数百年的村落遗址都视若国宝,如此加以保护和宣传,在遗产地的保护方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印第安艺术在美国艺术界已形成一个独特而卓有魅力的门类。现在,在美国处处可看到印第安人的文化艺术作品在被热卖着,宣扬着;我在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等著名的旅游城市看到,不少博物馆热衷于展出印第安文化艺术作品,许多画廊在展示和出售印第安艺术作品,其中有木雕、绘画以及其它造型艺术品,还有不少反映早期印第安人风貌的黑白照片被大量制作成明信片在旅游点出售。在西部的各个国家公园和其它旅游名胜地,也到处都可以看到印第安文化工艺品。其中有个现象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即美国印第安文化工艺产品的制作者都是经过鉴定认可的,有的工艺品说明牌上有创作者的名字、照片和号码,这使购买者对自己买的产品的文化艺术真实性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印第安人。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少数民族工艺品尚缺乏这种严肃的认证制度,因此形成良莠难分的状况。这一点颇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面对美国印第安人的现状,我非常感慨,一方面,印第安文化艺术日益成为美国重要文化遗产地和旅游文化市场上的金字招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印第安文化艺术产品;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不断地融入城市,不断地被主流文化同化,他们的原生态文化已经不断地湮灭在多变和趋时尚的现代化潮流中,他们的语言也在重重的主流文化压力下不断消亡。由于不断地涌向城市谋生已经成为印第安人的一种趋势,现在一代代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已经彻底地"美国化"和"麦当劳"化,印第安文化实际上已经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不断地蜕变成为一种已经与生动热烈的实际人生和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一种生死相依关系的"死"文化,据美国学者介绍,在当前的美国各少数民族中,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是最差的,文化的衰落也是惊人的,他们那曾经那么灿烂地照耀过北美大地的文化,如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灯光下供人鉴赏,或者在熙熙攘攘的旅游市场上,悄无声息地诉说着他们那生机勃勃、灵动飞扬的过去。
愿印第安文化那历尽沧桑的悲欢之音,能够给当今中国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一些警示和启迪。
《中国民族报》2005年3月8日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