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川山坪镇丧葬风俗中的封建迷信活动

火烧 2009-12-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36
文章聚焦川山坪镇丧葬风俗中的封建迷信活动,详细描述超渡和尚的运作及丧葬仪式,分析其与红白喜事酒席操办的关联,揭示当地传统习俗中的迷信现象。

    丧葬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后世的人们受了他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丧葬一事格外重视。“慎终追远”是为了使“民德归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重视丧葬一事的出发点是为了使老百姓受到教育,以合王化。但据初步了解,在我省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丧葬风俗中,封建迷信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的家乡川山坪填即是如此。于是在这个暑假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 简介
    川山坪镇现行的丧葬风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一部分是操办酒席。在此地,酒席是无论红白喜事都须操办的,而丧葬时酒席的操办形式也与为其它大事而操办的酒席无异,而其目的也都是款待宾朋。宾朋在用完酒席后纷纷向礼房(主人专门为客人送礼而设的用来登记送礼人姓名和数目多少的地方)送礼(一般是礼钱,送礼品的极少见)。
    所以我把此次调查重点放在川山填丧葬风俗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上。
    此处丧葬风俗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是从将死者断气之后就开始进行的。当人死后,其家人就会请别人对其进行装殓,死者的晚辈则在一旁烧纸钱。装殓者为遗体换上寿衣,盖上寿被,穿上寿鞋,置之于床,绑好双脚,再用手拍将脸盖好,脚头安置香案和灵位,灵位用三牲供着。遗体一般在家停放三个晚上。过了第二个晚上的下午,死者的家属就会请来“和尚”进行“超渡”。
   “‘和尚’”一词是对“超渡者”的称呼。据调查,在川山坪镇,“和尚”业已成为一个职业。“和尚”是指一群以赚钱为目的、出家而不剃度、打着普渡众生的旗号为死者超渡,但是又过着与其它百姓有着相同生活的人。经过详细了解,从死者遗体停放的第二个晚上之后的下午二点左右开始至次日下午一点左右,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每个“和尚”可获得170元,比农民工及一般的个体工商户工作者的工资要高出30—100元不等;他们自称是“和尚”,但是没有剃度也没有度牒,不属于任何一个寺庙,也与佛教协会毫无瓜葛,自然也无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他们所崇拜的对象既有佛教中的观音和如来佛,也有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在川山的邻镇如白水、高家坊、黄柏等地,也有人称其为“道士”。所以,他们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和尚”。更明显的是,他们当中95%以上的人是拥有妻室的。
   “和尚”被请来之后,他们便动手开展一系列“法事活动”:发关(拜土地)、拜井神、拜塔、窜花、烧纸屋……其中,孝子须在“和尚”的指示之下分别行磕头、作揖之礼,或执孝棍,或端灵位,紧随其后,以示孝顺和尊重死去的长辈。“和尚”们早中晚三餐与众宾客所食用的毫无两样,都是大鱼大肉,并且餐桌一般就摆在灵堂正中间。另设“香烛师”一名,专司焚纸燃香放鞭炮之事,从旁协助“和尚”们做“法事”。
二、历史
    由于川山坪镇现存历史档案中关于封建迷信的内容缺失,所以川山坪镇古已有之的封建迷信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的发展状况,我已是无法了解到;唯一能了解它历史的方法就是走访年长的百姓,通过他们的回忆来了解之(因受访者年龄所限,最多只能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据多名老人回忆,在丧葬中举行的封建迷信活动(他们称之为“念经”)是由“老班子”(前人、祖先)传下来的。解放以前,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仍然十分盛行;建国以后,由于政府的积极宣传与教育,此活动大量减少(但仍然有极少数有钱的人偷偷地开展);到“文革”时,“念经”之事已经销声匿迹,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连提都不敢提一下;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政府在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工作与政策出现了疏忽和松懈以及整个镇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念经”之风又开始兴起。
三、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在与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群众不能区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他们认为请“和尚”念经就是宗教信仰。而把本地流行的如扶乩(扶乩者执一“V”字型木叉在盛有糠粒或沙子的盘子里拂动,以示神明指示)、关符(先摆灵位请来“神明”,后根据其“指示”画符文悬于门窗上以“镇鬼”)、喊魂(迷信的人在受到惊吓后内心惶恐,怀疑自己的魂魄被吓散,然后请其他的人到受吓处焚香点蜡呼喊自己的名字以聚拢魂魄)等活动统称为迷信活动。同时,曾经在金华、芭蕉、梅林等村和白水镇一些村产生一定影响的“耶稣教”(据了解此教具有邪教性质)也被人们称为宗教。
    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固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更有着本质区别。这个区别就是是否以牟取利益为目的。无论是扶乩、关符、喊魂,还是请“和尚”念经,它们都是一种牟取利益的手段,其本质是相同的。我从中走访了3名“和尚”、1名“香烛师”和2名扶乩者,当我问及“是否信仰佛教或道教”时,他们都未给予肯定的回答,而问他们“是否信仰什么宗教”时,他们只是表示自己“相信有迷信和菩萨”,而不相信像“耶稣教”那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眼里,“迷信和菩萨”就是他们心中的“宗教信仰”。可见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概念是极为模糊的。
    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宗教事务条例》 第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经宗教团体认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宗教事务条例》 第二十七条)
    由此可知,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和尚”念经若属于宗教活动,则必须只能在经登记的活动场所开展;而事实上每次举行类似活动的这些场所从来没有申请相关部门登记过。并且作为“神职人员”的“和尚”也没有向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宗教事物部门备案。所以,从宗教活动必须具有的规范性这一点上来看“和尚”念经之事也不属于宗教活动。
四、总结
    川山坪镇丧葬风俗中出现的封建迷信活动,可以看作是整个丧葬风俗中的一个小风俗。和其他任何风俗一样,它的母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新风俗总是在旧风俗的破除中树立的总趋势又是不可违背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地按照主观意愿盲目地去破旧立新,也不能任旧的、落后的风俗在社会上肆意发展,而是要在掌握风俗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来引导风俗,使之向好的、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面去发展。
    川山坪镇葬丧风俗中的迷信活动在近来七十多年的发展轨迹表明,风俗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和极强的稳定性等特征,但它同时又是可以被引导的。作为旧社会长期形成的产物已经深入一部分人的心灵深处,并影响到了各个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人民政府不断地宣传、引导和教育,以及经过“文革”那样艰苦的岁月,封建迷信仍然能在川山坪这块土地上得以保留,足以证明其顽强!在另一个方面,解放后封建迷信能迅速减弱以至销声匿迹,的确又与当时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宣传教育分不开。
    所以,无论何时,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工作都不能松弛,始终要严肃而科学地对待。首先,政府对于封建迷信活动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反对。其次,对于反对封建迷信不但要形成文件,而且要从关键点着手。要从最基层的干部抓起,在干部当中找到不怕鬼、不信邪的榜样。对于普通群众,最重要的是持久的宣传工作,而不是采取强制手段和政策.
    在调查时,我还发现很多基层的共产党员在处理信仰与风俗矛盾的问题时,从来没有战胜过风俗。尤其是死者是党员身份,死者的儿女也是党员身份的时候,最让人感到疑惑:风俗顽固不假,但党员同志们为什么老是打败仗,从来没打过一次胜仗呢?为什么作为党员的父亲死了,作为党员的儿子还要在自己父亲的葬礼上大张旗鼓地大搞封建迷信呢?我想,这些党员的信仰值得怀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有严重的缺陷。所以对于党来说,要更加重视党员的工作。我认为,宁可少发展一些党员,也要把好党员的思想关。基层党员的作用很重要,某些不好的风气之所以在基层能站稳脚,就是由于某些党员的“榜样”作用。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我走访了不少群众,其中有3名群众发出类似这样的感慨:"你看,连党员都这样做了,我们这些群众又有什么做不得?"所以,党要管党,党要管好思想工作、更应管好自己成员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基层的成员的思想工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