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黄梅戏与二人转

火烧 2009-11-2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对比黄梅戏与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命运。黄梅戏因时代支持成为国宝,而二人转因低俗化陷入困境,呼吁二人转回归传统艺术本质,提升艺术价值。

黄梅戏与二人转  

     

  杨安福  

   

黄梅戏同二人转一样,本是民间小曲小调,甚至是极为淫艳低俗的东西,据考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严凤英等人却把它变成了高雅的中国五大戏剧种类之一,成为国宝。

二人转也本是东北小调小曲儿,据说有300多年的历史,比黄梅戏还早100多年呢,但如今却由于低俗而走入了死胡同。目前的二人转表演大多并不是二人转(只有少量的旧段子),而是相声、笑话、歌曲学唱、杂耍等的大杂烩,有些根本就是垃圾。前不久,笔者看了一段二人转,之后很是后悔(因为身边的大舅哥还带着孩子)。我想,如果我是那两位二人转演员的父亲,被他们请来炫耀看他们表演的节目,我会上去打他们的嘴巴。这哪里是文艺节目,分明就是在台上耍流氓。所以,由于方向不同,黄梅戏和二人转二者发展的结果也必然完全不同。

当然这跟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解放前黄梅戏很难生存,以下引用一段:

“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时期,也为她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以上说明,只有好的时代才能有好的题材,为戏剧发展提供良好的、广阔的、必要的条件。而如今的二人转,因生活中没有好的题材,人们对低俗的东西感兴趣,喜欢感官直接刺激等,使得二人转走入误区甚至是绝境。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是好的剧目越来越少,大有凋零之势。事实上,现在热的并非是二人转,而是其变种的大杂烩。这样的东西生命力是不会强大的。奉劝二人转人,不要总搞些肤浅的、无聊嬉闹赞颂类节目,多在揭示社会实质本质上下功夫,表达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境遇和状态,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心声,认真总结黄梅戏从“下里巴人”走向“阳春白雪”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二人转发展壮大起来,或许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剧种?再这样下去后果堪忧。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够难为二人转人的。但不这样,又能怎样呢?二人转本是“唱、舞、扮、学、说”五门绝技,根本不是赵本山说的“说、学、逗、浪、唱”,别小看其中稍有差别的3个字,单说打头的两个字“唱”和“舞”,其实学问就大了去了,传统二人转以“唱”为主,以大段唱腔在舞台上完成一个剧情完整的故事,而“说”字和“学”字当先的现代二人转,则基本凭借艺人的嘴皮子功夫来完成,讲笑话、插科打诨、口水歌的模仿秀,基本成了现代二人转的主体表演内容。所以说,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前途。二人转人应该转变思想,深刻认识二人转这个事物的本质。否则,不知现在这样的二人转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9年11月29日 于大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