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泽东关于好与坏的辩证观点
《周易》和毛泽东关于好与坏的辩证观点
好与坏都是比较而言,从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以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为例,所谓阴性者,其中还有眼睛那么一点阳的因素;所谓阳性者,其中也有眼睛那么一点阴的因素。这说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阳或阴,阴和阳都是相对和比较而言。所谓好与坏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比如人一生下来,从生的角度讲是绝大的好事,与此同时,多生一天,离死亡就接近一天,说明这个好也并不是绝对的好,而是含有不好的死亡因素在成长。再如一个人患了危重疾病,通过医生抢救和治疗,转危为安,痊愈之后又产生了对疾病的抗体,这就把生病的坏事变成了好事。但如果抢救时用错了药,从而病情恶化而死亡,这就又把治病这件好事变成了坏事。总之,好与坏是相互转化的,往往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但人们总想把坏事变成好事,杜绝好事变坏,正因如此,所以中国人从《周易》开始就研究这问题,到了毛泽东时代,仍然在继续研究这问题,并努力驾驭这个问题。然而《周易》和毛泽东都是怎样对待这问题的呢?下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关于坏事变好事的问题。
1,坏事可以使人受到锻炼。关于这个问题,《周易》在震卦六二爻辞中说: “震苏苏,震行无眚。”
这就是说,雷雨交加,会使人产生恐惧感,会把人吓的全身发苏,这是坏事。但在雷雨交加的恐惧中进行活动,却使人从中受到锻炼,这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故说“无眚”。
关于坏事变好事的问题,毛泽东说:“错误,对于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和战争,当然是不利的,然而终於被我们克服,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红军是从这些错误的克服中锻炼的更加坚强了。”(注1)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专门做了总结,并举例说:“群众闹事是坏事,是我们不赞成的。但是这种事件发生后,又可以促使我们接受教训,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从这一点上说来,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乱子有两重性。我们可用这个观点去看待一切乱子。”(注2)
这就是说,一切坏事中,都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使坏事变成好事。
2,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教训,同样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周易》在萃卦的上六爻辞中说:“赍咨涕洟,无咎。”
《实用六十四卦》对此作解说:“上六因高傲而脱离了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整日叹息,一把眼泪,一把鼻弟,很痛苦。在痛苦中他自然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经这样一问,就会总结出自身骄傲的原因和寻找出克服的办法,这样就会为新的成功打下好的基础,故说‘无咎’。”
这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就会变失败为成功之母。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了更进一步的概括,他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造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注3)
毛泽东在这里就把失败的坏事变好事的问题,从哲理的高度进行了阐述和概括,从而也就使《周易》中孕育的这种哲理思想,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使它更具有了指导实践的价值。
3,迎着困难上,是变坏事为好事的行为。
《周易》在蹇卦初六爻辞中说:“往蹇,来誉。”这是说,明知前面有困难,还要迎着困难往前走,结果得来了荣誉。
这里的荣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面对困难,通过自己勇敢的行动,最后战胜困难,从而获得荣誉。其二,在困难面前,通过主观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精神可佳,同样也会得到荣誉,像后来的诸葛亮六出歧山,虽然失败了,但世人提起这桩事,则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同样给了诸葛亮以很高的评价,使他得到了荣誉。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做的:其一,对活着的人,在困难面前做出好成绩,就及时表彰他们,如一九四五年十月一日在陕甘宁边区召开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表彰会议,在会议上亲自讲话,鼓励他们再向新的困难攀登(注4)。其二,对那些在困难面前,虽然勇于克服困难,但却牺牲在中途的人,毛泽东又亲自写文章,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使他们得到应该得到的荣誉,这如对白求恩和张恩德的纪念(注5),以及全国解放后号召“向雷峰同志学习”等等的行为。
(二)关于警惕好事变坏事的问题。
《周易》在震卦九四爻辞中说,“震遂泥。”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对此爻辞的注析,认为这大意是说:“九四所处环境,上至领导下至左邻右舍,都是弱者,唯自己刚强。”说明这环境在发挥自己才干的过程中阻力很少,对这样好的环境,自己利用不好,反会“养成刚愎自用,刚而自矜的个性”,最后却遭到像雷打成一滩泥的下场,从而使好事变成了坏事,对此不得不提高警惕。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又是怎样认识和怎样做的呢?如毛泽东在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讲话时说:“你们被大家尊敬是应当的,但是也容易因此引起骄傲,如果你们骄傲起来,不虚心,不再努力,不尊重人家,不尊重干部,不尊重群众,你们就会当不成英雄和模范了。”(注5) 言外之意,不警惕,就会落个像雷打成一团泥的下场。
(三)怎样就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周易》在随卦九四爻辞中说:“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注析,这大意是说:九四追随领导不是为了搞好工作,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大有收获,其实这正是正道遭受凶险的表现,故说“随有获,贞凶”。但九四能够下决心改变自己的错误,而且态度诚恳,从而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以表明自己错在何处, 故又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错误面前,能主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能挖出错误的根源。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有错改了就不再是错误了,也说明改正错误,主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坏事变好事的主要表现。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又是怎样说和怎样做的呢?他说:“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注7) “对于有了毛病的人,一经展开批评,揭发错误,也就可改正。”(注8) 正是为了做到这一步,在毛泽东时代,定期不定期的召开生活会,在会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一些重大问题,就通过群众运动,让大家揭发批评,从而把错误这坏事变成好事。正因为毛泽东这样做了,所以在毛泽东时代就成了历史上风清弊绝的时代。这也就是说,错误总是难免的,改了就不再是错误了。也说明改正错误,正是坏事变好事的表现。
在好事和坏事的相互关系上,从《周易》到毛泽东,这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不少伟人也都研究这问题,也出现了不少名言,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注9)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注10)到唐太宗时还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丹”(注11)等等。但在历史上,把这一思想真正用于实践,而且成果最大的,则谁也比不上毛泽东。
注: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8—1 7 9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 9 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 9 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7 7年4月第一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 7 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13一101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3年5月北京第二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纪念白示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l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3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 37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9)老子:《道德经.五十八》
(10)孟子:《告子章句下》
(11)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