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简评 (二)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讲座之二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当今两大对立的理论派系。但《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却是包容着这二大理论体系,并建立在其中合理内核之上的理论体系。书中虽然己有不少新概念新定义,但为了书的叙述简便,更多的是沿用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已有概念和范畴。为了使对经济学理论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对《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与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有一个快速而基础的理解。这里将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一些比较。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2.边际效用递减律
西方经济学体系是从边际效用分析开始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解为五个层次,效用就是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而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效用。不管是商品也好,劳务也好,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这些商品、劳务等的价格,都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边际效用递减律无疑是个天才的发现。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在满足需要时对价格衡量的一种主观心理过程。
西方经济学是以边际效用论为其理论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商品价格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则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如果将这二者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劳动价值论是从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绝对值方面来考察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围绕着价值波动。劳动价值论更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价值的绝对来源。而边际效用论则是从需求的心理层面来考察价格的形成过程,它是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需求因素、一个相对量,本身没有客观标准。商品价格形成最终还是要牵涉到商品的成本、利润等范畴,而成本、利润的价格决定又在哪里?从边际效用的角度看,一部电视机与一瓶矿泉水,在满足边际需要的那一刻,可以有相等同的效用,但是它们的价格却永远也不会等同,此用边际效用理论就无法解释,而劳动价值论则很轻松地说明,因为生产一瓶矿泉水与生产一部电视机所花费的社会劳动时间不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同、因而价格也不一样。
边际效用论不能说明商品的绝对价值形成,但却能很好地说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区别出它的应用范围,那么它就是十分有用的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不加区别地普遍应用,理论漏洞就会十分明显。
3.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对商品的需求定义为具有购买意愿和具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而消费者为需求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当这种需求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数量的变化,在一般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而商品的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在一般商品供给与价格变化关系中,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均衡价格取决于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的均衡点。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它虽然以错误的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但却很好地说明了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其实在这个地方作分析,效用价值论是可以被舍去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只说明了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的原理,缺乏具体的供求量与价格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而作为单个市场、单个商品方面,这种分析是十分有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分析,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分析,为商品经济的微观经济管理提供了好工具。但是,也要注意到,由于垄断因素的不断增加,这个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垄断因素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由于利润机制的不同,这一规律并不能完全起作用。在资源品领域,如劳动力、矿产紧缺资源等方面,由于影响的因素太复杂,这些均衡规律的作用十分有限。
4.成本与利润
在西方经济学对成本分析中,除了总成本、平均成本的分析外,引入了边际成本分析:
平均成本(AC) =总成本 / 产量=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 产量
边际成本(MC) = 总成本的增量 / 产量的增量
在数理分析中,边际成本曲线总是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的E点相交。此表示当企业投资达到规模经济后,如果继续增加投资会引起平均成本上升时,一般会停止增量投资。通过边际成本分析,可以找到最低平均成本点,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可以对投入的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化调节,以达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但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转移,一旦某行业出现超额利润,就有新企业加入,因此,企业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AC)
这时的企业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不发生新企业加入的情况,产品可按垄断价出售,企业可获超额利润。
随着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成为普遍的形式。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超额利润会消失。只有在寡头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超额垄断利润才得以保持。
马克恩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利润、平均利润和超额垄断利润也有详尽的分析。但分析中所使用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区别的。马克恩经济学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来源于可变资本的增值,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有下降的趋势。而西方经济学中,用成本、收益分析取代利润分析,利息、地租、企业管理费等都包含在企业成本中,利润来源于全部的生产要素(包含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创造。
应该说明,从企业的管理角度上看,将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管理全部视作生产要素,从成本、利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有它逻辑上的必然性,因为作为企业来说,劳动者只是一种生产要素,企业成本的一部份,舍去劳动者社会性的一面,有利于简化分析。实际上,在成本、利润、厂商均衡、生产函数、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分析,也确是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精彩的分析,普遍地应用于微观经济中的企业管理中,并获得巨大的成功。而马克思经济学的建立在剩余价值论上的成本、利润分析,不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侧重的是劳动、企业的社会性方面,是从总体生产过程方面来考察。因此,微观经济学方面,西方经济学是强项,宏观经济学方面,马克思经济学从逻辑结构上来说更严密。
《货币迷局》作者将在(《我的财富网》http://www.my688.net/forumdisplay.php?fid=4)开设《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专题讲座
(待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