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的边缘文明
所谓中国的边缘文明
------谈凉山州虎日仪式
许多人对中国民族的文化分类争论不休,中国的文明是多民族的混合文明还是以汉文化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为边缘文化的分类文明。我们无法做出准确解释,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这个似乎带有唯心主义味道的理论用在人类的文明之上再合适不过。地域、环境、历史都会成为形成民族特色文化的条件。
虎日,是我国西南小凉山州的戒毒日。人们很明显在戒毒的仪式中呈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大家围坐在一起,目睹这一切有序进行。凉山州属于彝族为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大凉山而言,小凉山州是更加封闭的地域,交通不便、文化交融甚少、通讯方式落后。那里的彝族人守着自己独到的生活方式世代沿袭。譬如虎日,我们无法评论是否是民间宗教的变相展示,但它的确呈现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村民首领用猪胆、牛胆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从此远离罂粟花的美丽梦魇。
金古思所的头人宣誓:“为了戒毒与禁毒而举行盟誓的日子,我们要遵守家规,罂粟带来了一场属于族人的战争。”念经的血酒的腥味和祭祀的牲畜的叫声包围了大山。他们期望神灵驱逐罪恶,用鸡血和鸡毛伏在石头上,盖上血印,仪式中有节日般的欢愉,还有祈祷与美食,更重要的是,在这最后,阿宏的保证和承诺,似乎是虎日文明的最好诠释。
作为汉族的角度观察虎日,怎样摒弃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这种所谓边缘文化 。我们无权评价这种文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否值得弘扬还是应该广开媒介逐渐让中原文化深入少人打扰的彝族村落,已达到所谓的高文明标准-----保护动物、维护自然。但我们能从中看到,在这样看起来很残忍的表象背后,阿宏所在的村落了解毒品的害处并积极地采取措施防御。虎日试图成为改变吸毒者内心世界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虎日确实与传统宗教有相似之处。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在人民生活中缺乏宗教约束的国家,有人说中国是一片发展基督和佛教的沃土,但在我看来,中国只适合发展基督文化和佛教文化,而非这两个宗教本身。早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已经提出宗教具有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教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和宗教的传播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这样最直观的分类是从人民大众对此的态度上。很多人作为文化旁观者,以一种欣赏和接纳的角度看待。以佛教为例,中国很多人都有烧香包佛的情结,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在信仰宗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拜神活动的,这些对神灵的敬仰和期待多是建立在人类自身需求上的,抑或是在佛教建筑等事物的趋势和熏陶下开始产生的情感依赖。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群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对时尚的表达方式。比如对基督教的尊崇在上海地区发源较早,并且发展速度迅速。现在这种情况被一些学者称为“上海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只是人们对时尚、对美的崇拜。这些人群多分布在小资阶级、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在原英法租界建立的学校)等接触西方文明较多的人群身上。
为什么藏族名族分裂分子能形成集团的情况下造成“4、12”打砸抢烧的悲剧?为什么法轮功分子可以集体自杀?为什么穆斯林们遵守着定期朝圣的约定,并举行节日聚会?因为宗教是一股精神力量,一种人力整合的力量,一种人对自己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力量。
虎日,一种属于彝族人自己的仪式,它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崇拜。这是一种与当地自然很好融合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大山文化,所以它具有山野文明的奔放和野蛮。掠杀动物体现着对原始生活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好的生活着。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题目中加上“所谓”两字,是对边缘二字的不确定。我们不能因为凉山州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就认为这样的文化脱离了中华名族的主体。边缘只是对文明信任的群体人数的描述,而非针对这种少数民族文明本身。事实上,我们从人们坐的位置中能看到中华主流文明中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
这应该就是文化圈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