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啥说《水浒》是部好书?
毛主席逝世后,一些“精英”把1975年下半年的评《水浒》说成是一场影射周恩来、批判邓小平的运动,这种说法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精英”们的这种说法是在利用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制造诋毁毛泽东的氛围。邓小平在谈到这种说法时也说:“有些人听见风就是雨”。表示邓小平对这一说法也很蔑视。
那么,在毛主席心目中的《水浒》是一部什么书呢?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厌倦儒学,而被满清政府列为禁书的《水浒传》却让他爱不释手,除在学校偷看以外,回到家里,钻进被窝也要看,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16岁那年,他第一次走出韶山求学,在行李中也没有忘记带上这部书,试图从这本书中发掘更多知识、找出最佳答案。
在当时的旧中国,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把书中描写的腐朽、没落制度和贪官污吏、土豪恶霸的恶劣行径与当时的社会现象作了比较,认为书中描写的社会现象就是当今的社会现实,宋江的农民起义行动是官逼民反的结果;满清政府把它列为禁书,就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在毛泽东看来,《水浒》中的土匪、强盗都是英雄。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他们是被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尽管起义最后遭到失败,但这个悲剧也是革命性的,将来中国的农民运动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受《水浒》影响,少年毛泽东具就有了强烈的反叛意识,在一次与父亲发生争执后,还堵气离家出走,认为这就是反抗父亲的有效办法。毛泽东17岁那年,韶山闹饥荒,毛泽东的父亲居然还往长沙贩卖粮食,愤怒的农民拦截了他的货船并把粮食抢了个精光。毛泽东听说后,认为农民的做法效仿了梁山好汉的做法,值得肯定,而对他父亲的遭遇,毛泽东却说“我并不同情他”。所以说,《水浒》是对毛泽东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书。
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尤其是在土地革命前后,《水浒》的影子伴随他很长一个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水浒》英雄劫富济贫的翻版;走上井冈山就是逼上梁山的翻版;1927年,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的一部具有深刻脚注的现代版《水浒》。此后,毛泽东汲取《水浒》中梁山、二龙山、桃花山彼此孤立的教训,在遵义会议上成功地提出了“党指挥枪”的用兵原则,为新中国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5年8月,毛泽东在同一位教师谈话时,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进行评价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就这样的一次简单谈话和对古典名著的专题评论,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大作文章。
其实,从毛泽东长期对《水浒》的喜爱程度以及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执政理念看,毛泽东特别反对当权者把群众视为自己的驯化工具,而是极力主张把当权者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无论是地方官吏还是朝上皇帝。对不得民心者,就应当鼓励和支持群众起来革他们的命、造他们的反、罢他们的官。《水浒》中的起义英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被招安,这一点是毛泽东最不希望看到的。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说《水浒》这部书不好,而是希望人们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认真研读,从中找出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如果说毛泽东在影射什么,那就是号召群众无论对贪官还是皇帝,要有一种无畏的造反精神和无私的革命精神。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