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俄共纲领的新变化

火烧 2009-08-0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俄共十三大通过新纲领,重点修改时代性质、战略目标及最低纲领,强调21世纪社会主义构想,分析新旧纲领差异及现实意义。

摘要:俄共十三大通过了新纲领。与原纲领相比,新纲领在对时代的性质、党的战略目标和最低纲领以及党的社会基础等重大问题的表述上都作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俄共纲领;新变化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5-0051-04  

 2008 年11 月29-30 日,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议题之一是审议并通过新纲领,新纲领对1995 年版本的纲领作了一些“微调”。本文通过俄共新纲领和原纲领的比较, 阐释新纲领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修改及意义。  

 第一,逻辑更严谨,表述更简洁。新纲领在结构上基本保持了原纲领的框架,由序言和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的标题依次为:“当今世界与俄罗斯”、“历史教训和救国之路”、“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最低纲领”和“在思想和组织上巩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1]但新纲领比原纲领逻辑更严谨,观点更鲜明,表述更简洁,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信念、对社会主义构想的论证以及实现构想的步骤。纲领首先在引言中申明党的性质,并把建设“21 世纪社会主义”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然后通过对当今世界和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述, 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接着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说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汲取历史教训的必要性; 再通过描述俄共为实现社会主义战略目标所要逐步向前推进的三个阶段和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定义,展示俄共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最后确定了党在现阶段所要实施的最低纲领和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任务。从内容上看,新纲领着重删改了基于上世纪90 年代具体实践提出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只作原则上的论述, 着墨最多的是对当今世界和俄罗斯的现实及俄共的最低纲领和行动步骤的阐述。  

 第二,重新表述党的性质和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建设“21 世纪社会主义”。在序言部分,与原纲领长达两页的表述不同, 新纲领不再细分“总目标”和“根本任务”,仅用三段话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目标以及党的理论基础,明确指出俄罗斯“国家已回到资本主义”;申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作为国内唯一彻底地捍卫雇佣劳动者的权利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的政治组织, 其战略目标是在俄罗斯建设革新的社会主义,即21 世纪社会主义”;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说明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即“党在确定自己的纲领目标和任务、战略和策略时,从分析社会—政治实践出发,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为指导并创造性地发展这一学说, 依据本国和世界科学和文化的经验和成就”。  

 上引第一句话是俄共对当今俄罗斯社会制度的判定,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不同,那时俄共认为俄罗斯还处在回到野蛮原始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过程之中, 现在俄共认定俄罗斯已经回到了资本主义。第二句话关于党的性质的表述中,用“雇佣劳动者”取代了原纲领中的“劳动人民”,突出了劳动者的阶级属性, 特指今天社会制度下受资本剥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同时申明俄共不仅是代表一个阶级利益的政党,还是代表整个民族国家利益的政党。关于党的战略目标,原纲领借用可持续发展的学说,描述了“21 世纪最佳社会主义”的发展轮廓,而新纲领删掉了这些话,明确地提出要建设“革新的社会主义,即21 世纪社会主义”。[2]纲领还把俄共领导人多年来一再强调的说法确定下来,即俄共既不是号召回到从前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抛弃过去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而是要建设一个既继承苏联的光荣成就,也汲取苏联的负面经验和痛苦教训,完全符合今天现实的新社会主义。第三句话与原纲领相比,增加了“从分析社会—政治实践出发”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学说”两层意思。

 第三,重新界定时代的特征,坚信社会主义定会在21 世纪获得新生。新纲领对当代资本主义分析的重大改动在于,重新提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的学说被证明是正确的”,并根据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 对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迹作出系统评述,特别增加了关于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格局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论述。新纲领认为,作为20 世纪标志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争论并未结束”,并补充道,“尽管革命运动暂时退却了,但当今时代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______”这一补充是大会召开前几个月全党讨论中达成的共识,集中体现了俄共根据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新情况对当今时代作出的判断。  

 新纲领保留了关于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所造成的危害的阐述, 认为资本主义本身为更加完善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创造了前提。资本主义在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复辟仅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暂时退却,且失败的是它的早期形式,而不是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纲领确信,“在21 世纪,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一种群众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定会获得第二次生机”。  

 第四,确切描述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特性,坚信社会主义是强国之路。新纲领认定,“国家已回到资本主义”, 并认为这是一条导致民族灾难和俄罗斯文明毁灭的社会倒退的道路。值得说明的是,纲领修改委员会为了确切界定现阶段俄罗斯资本主义的特征,曾经在草案中使用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正在形成” 的提法,在党内引起强烈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这个提法不能客观地反映俄罗斯的现实,理由是如今俄罗斯的国有经济成分已经压缩到了10%。如俄共原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尤里·别洛夫在 2008 年5 月2 9 日的《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对纲领草案发表评论时说:“国有成分在国家经济中仅占10%的情况下,谈什么国家资本主义,更不要说是特殊形式的? 即使实行罗斯福—凯恩斯的国家资本主义方案, 都比俄罗斯寡头官僚的资本主义前进一步。”[3]鉴于这个提法有争议,最后通过的文本将其删除。  

 新纲领基本保留了对俄罗斯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复辟导致了人剥削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回到了俄罗斯”,“国家机器完全代表大资产阶级、其以寡头为代表的上层的利益和意志”。新纲领认为国家笼罩在系统性的危机之中, 只有重建苏维埃制度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才能挽救祖国,使俄罗斯摆脱资本主义危机。  

 第五,加重对历史的评价,突出强调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就。新纲领从篇幅上增加了历史部分,系统地评价了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历史及其历史人物的作用, 尤其增加了对苏联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就的评价。纲领强调,“没有革命力量的斗争,沙皇制度不会垮台”;“没有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人类不可能实现向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突进, 由群众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活动产生的新型政权———苏维埃共和国也不可能确立”;“党在单独一个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方针是正确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苏联社会主义成为了国际舞台上和平和稳定的最强有力因素”。  

 新纲领淡化了民族主义色彩, 删除了原纲领中“苏联是俄罗斯帝国的地缘政治继承者”,“俄罗斯思想实质上就是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 等容易混淆苏联与俄罗斯帝国、社会主义与俄罗斯民族思想的不同性质的界限的表述。新纲领不再回避历史问题, 对多年来存有争议的苏共上世纪30-40 年代的“大清洗”,用“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词汇来表述,并认为“党对此曾予以坚决的谴责”。纲领还提到,“直到90 年代初,苏共活动中积累了严重的负面现象。击溃苏联社会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党自身的危机引起的。苏共长期在理论上停滞不前”。而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新纲领仍归罪于“社会主义的叛徒”。

 第六,重新定义社会主义,明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和最低纲领。新纲领认为:“社会主义是摆脱了人剥削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按照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成果分配生活财富的社会。这是在科学计划和管理、运用科技含量高且又节约资源的技术的基础上达到高水平的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社会。这是实行真正的人民政权和发达的精神文化、激励个性的创造积极性和劳动人民的自治的社会。人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人类历史的未来———共产主义形成的必要前提将奠定和成熟。”与原纲领相比,这里增加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和“人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和因素”两层意思,前者体现了俄共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反映了俄共近年一再强调的“不解决所有制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张;后者则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教训的总结.

 新纲领指出了通过和平方式走向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以俄共为首的劳动人民的、广泛的人民爱国主义力量的民主政权,为此要创造条件实现各级政权机关的诚实选举并形成人民信任的政府。掌握政权后,将恢复公民的基本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权利, 将被违法窃取的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返还人民并交由国家控制, 将杜绝大资本、官员和犯罪集团对小生产者的掠夺,恢复和发展直接民主。第二阶段,在经济和政治稳定之后,最大限度地通过苏维埃、工会、工人自治及其他从实践中产生的直接民主机构保证劳动人民更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经营方式的主导作用将明显地表现出来, 但因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仍将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人民政权将借助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积极调节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坚持不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阶段,致力于最终形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在自身基础上的稳固发展。此阶段,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将占主导地位,科学作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的意义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将在科技革命成就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更充分和更广泛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政权将保证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新纲领还根据俄共当前作为反对派的现实条件,重新修改了最低纲领,这是一整套替代国家现行方针的具体措施,吸收了俄共近年来在竞选和人民公决中提出的多项主张。其中包括:确立劳动人民、人民爱国主义力量的政权;遏制人口减少;实行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部门的国有化,将其收入用于造福于所有公民;将国家的金融储备从外国银行转回到俄罗斯,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打碎选举中的全面造假体系;建立真正的独立司法体系;采取紧急措施同贫困作斗争, 国家监督必需品的价格;重新审定导致公民的物质状况恶化并允许瓜分国家自然资源的法律,首先是优惠政策“货币化”法、劳动法、住宅法、土地法、森林法和水资源法等;恢复国家对住宅和公用经济的责任,规定住房和公用事业服务的支出不高于家庭收入的10%;增加对科学的投入,保障学者拿到应有的工资和开展科研活动所需; 恢复高标准的普遍免费中等和高等教育;保障普遍享受得起的高质量的保健;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生产;保障国家的粮食和生态安全,支持大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集体经济;国内债务偿还优先偿还国外债务,对居民在“改革”年代被冲销的存款进行补偿;实行累进税,免除低收入公民的税负;提高国家管理体制的效率,精简官员人数,扩大劳动集体和工会的权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保证普遍享受文化财富,消除文化的商业化,保护作为多民族俄罗斯的精神统一基础的俄罗斯文化,保护国家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社会免受大众传媒低俗污秽的宣传,允许所有在法律框架内行动的政治力量进入国家传媒,制止抹黑俄国和苏联历史;采取最坚决的措施打击腐败和犯罪,根除人为破产的做法,杜绝奇袭式掠夺;巩固国家国防能力,不允许利用武装力量反对人民和建立资本保护者的雇佣军,扩大军人和护法机关人员的社会保障;保障俄罗斯领土完整,保护境外同胞;在各个国家和人民相互尊重的原则基础上推行对外政策,促进联盟国家的自愿恢复。  

 关于争取社会主义的途径, 新纲领仍表示以和平的方式, 但不否认在被迫情况下采取革命手段。原纲领中关于“反对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极端主义,因为它蕴藏着内战的巨大危险”的话被删除。十几年来,正是这句话遭到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左翼的诟病,他们将之作为抨击俄共“放弃革命,奉行议会主义”的证据。但新纲领强调,“俄共把议会斗争视为一种阶级斗争, 在这一斗争中不容许与现政权的反人民方针妥协。只有在这种条件下, 群众的抗议运动与共产党人的议会活动之间的联系才能变得有效”。  

 第七,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加快队伍年轻化。这是俄共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党内尽管还存有争议,但新纲领暂时将如下提法确定下来:“ 俄罗斯共产党人将自己的思想首先诉诸当代工人阶级,广而言之,诉诸俄罗斯各劳动阶级和阶层,即诉诸一切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为民众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服务的人。共产党人将这些人视为自己的主要社会基础”。俄共第一副主席伊·梅利尼科夫在十三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纲的报告中解释说, 这一提法意味着俄共的社会基础大大扩展了, 包括今天仍是雇佣劳动者的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等。同时他承认,分析党的社会基础的过程没有结束,俄共的社会基础还要继续扩大。[4]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新纲领重申要“使党员成分年轻化”,并明确提出:“俄共是未来的党,而未来属于青年”。  

 此外,新纲领增加了对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态度的表述:“俄共发展与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反帝运动的合作。俄共始终主张共产党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应更加紧密地加以协调和统一。”  

 综上所述, 俄共原纲领中虽然坚持了共产党的基本原则,但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痕迹隐约可见,体现了上世纪90 年代俄共党内思想的混杂。与原纲领不同,新纲领剔除了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东西,把曾经作为过时的“教条”而舍弃的观点又写入了党纲,如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加以强调,基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对时代的性质作了阐发,等等。这些变化说明, 俄共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体验,确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仍是真理。新纲领一方面充分肯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成就, 另一方面不回避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历史中存在的问题, 较之原纲领观点更鲜明, 分析更客观。新纲领不仅申明俄共不走回头路,要建设革新的、21 世纪的社会主义, 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党在今天所要依靠的社会基础和现阶段要着手实施的最低纲领。总之,新纲领集中体现了俄共近年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共识。现在的关键,是俄共如何组织千百万民众支持和实施这一纲领,将理论变成社会行动。  

参考文献:  

[1]Новая редакция программы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парт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kprf.ru 2008-12-12 。本文所有关于新纲领的直接和间接引文均译自此文件.  

[2]本文提到的俄共原纲领的译文均引自刘淑春等著《当代俄罗斯政党》附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Публицист Юрий Белов в 《Советской России》оновом проекте программы КПРФ. 《СоветскаяРоссия》. 2008-05-29 .  

[4]Наша Программа – удобный для восприятия,мощнейший по своему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му заряду,современный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окумент. Доклад И.И.Мельникова ХIII Съезду о новой редакцииПрограммы КПРФ.http://www.kprf.ru  2008-12-29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