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社会主义本质思辨录之四)

火烧 2009-06-30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社会化大生产与公有制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计划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强调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团体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社会主义各企业内部生产计划的精细化和社会计划的粗放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与社会需求的随机性、非可控性之间的矛盾。现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应该停止使用的五个理由。  

关键词:基本矛盾两种表现形式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者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方向。由此而产生了五种经济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在社会主义内部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呢?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大致可以表述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团体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马克思已经做过许多深刻地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任何新的生产力,都能引起劳动工具的分化,促使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也日益分化。新行业、新产业的发展必将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生产分化为许多独立的企业和行业,产品的品种、型号日益多样化,生产日益专业化,从而使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依赖性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意味着生产的社会化。尤其是随着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日益完善。许多工人在统一指挥下,分散在生产的各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某一商品共同劳动,从而使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这时,劳动过程变成了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生产过程,企业生产一旦启动,每道工序上的工人都必须同时开始生产,从而使劳动过程社会化了。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是劳动者共同的产品,从而也使劳动产品社会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些生产环节由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分工,使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全国范围和世界范围的协作生产,导致了生产的全面社会化。  

生产的这种社会性发展,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要求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种要求,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消除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者由此而赢得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每个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企业生产再也不是各个独立的生产者私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社会可以从总体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脱胎而来的经济形式,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程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备起来,必然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性不够完备,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消灭了私有权、废除了继承权,但还不能立即否定单个公有制企业是单独核算的经济实体。不言而喻,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自然具有自己的团体性。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谁劳动,资产就归谁所有”的理论原则,既然企业的资产是由本企业的劳动者再生产出来的,那么,它就应当归该企业的全体劳动者所有,并由此形成了该企业的团体利益,社会就应该承认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具有这种团体占有性。再次,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贯彻“劳动者共同享有资产收益权”的原则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公有制企业之间就一定存在着资产收益和劳动收益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社会认可企业作为经济法人即经济团体在分配方面的自主权,从而承认公有制企业的团体性。因此,在现阶段,公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独立经济法人的团体占有性。这种团体占有性是生产资料社会性的表现,一方面,它是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否定。另一方面,这种团体性又是生产资料社会性的初级表现形式,还不是成熟完备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它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低到高逐步成熟和完备起来。  

笔者在这里之所以没有使用“集体性”一词,而用了“团体性”,是因为“集体”二字过去用得太多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集体所有制经济。弄得不好,人们会把新形式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具有团体占有性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与过去的集体经济相混淆。为避免人们的误解,本文才使用了“团体性”一词。  

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我们看到:生产同一商品的各公有制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它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不一样、社会化协作水平不一样、生产资料的有机构成不一样、管理经营水平不一样、工人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样,必然造成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生产率有差异、产品的生产量有差异、产品的价值量有差异、资金利润率也有差异,由此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劳动所得,以及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各产业、各行业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物质生产尚未极大丰富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承认这种差异,认可公有制企业的团体利益。实行“一平二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做法,只能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这些都是被以往的实践证明了的。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仍然具有团体性。这种团体性自然会与已经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一定的矛盾,由此便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团体性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现实生产活动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将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在社会生产中,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的精细化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计划的粗放性之间的矛盾。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团体性决定,企业职工支配着本企业的生产活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都由企业职工民主讨论决定。在民主讨论时,职工当然会参照国家的宏观计划做出决定。同时,为了实现劳动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职工总是力求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条件,调整劳动组织,加强生产管理,这就使企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科技越发展,企业的组织性、计划性越精细。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计算机软件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管理、营销管理等诸多领域,而且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越来越呈现出自动化、便捷化、精确化、细分化的趋势,企业管理越来越精细。  

企业生产日益精细化,当然希望国家计划也同等程度精细化。但是,就整个社会生产来说,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却具有鲜明的粗放性特点。国家不可能事无巨细将社会生产、市场需求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市场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人或什么单位在什么时间需要,国家只能做个大致的匡算。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即使国家真能制定出符合当时需求的精细计划,那也会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而终成画饼。宏观经济计划只能是粗线条的、指导性的,它只能保证社会生产在全局上、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失衡,但它却不能保证社会生产不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失衡。也就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计划与企业计划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也能导致社会生产发生暂时的局部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计划的精细化与社会计划的粗放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个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可能消除的问题。  

其次,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与社会需求的随机性、非可控性之间的矛盾。由生产力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有微观计划,国家有宏观计划。但是,无论是企业计划还是国家计划,都不可能是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的计划。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公有制企业的团体性决定,每个企业都想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吃透国家宏观调控计划、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有计划的组织企业生产。但是,生产同类同种商品的企业不只一个,而是有多个企业,企业的决策作为商业机密又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会发生生产超过需求的现象,这时,需求则表现为相对不足。企业必须随时根据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修改和调整计划,哪个企业调整得好,符合了市场需求,哪个企业的生产就搞得好,事业就发展得顺利。同时,国家也要根据经济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情况调整宏观经济计划。第二,虽然企业和国家都实行了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然而,计划调控的难点恰恰在于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这里且不说生产需求,单看生活需求,消费品市场那琳琅满目的商品,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究竟会投给谁生产的商品,对所有企业都是个未知数。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经常出乎消费品生产者的预料。即使消费品生产者算准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但是,由于同种消费品以及它的替代品的种类仍然繁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仍然会表现出很大的随机性。消费者昨天看准要买的东西,可能今天走进市场立马就变了卦,每个光顾过商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商品销售的多样性、随机性影响着商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时火爆,有时平销,有时滞销,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并存,且困扰着许多企业。企业产品旺销表现为局部的生产不足,而企业产品滞销则表现为局部的需求不足。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由此就产生了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与社会需求的随机性、非可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生产中,无论是社会需求的随机性,还是社会需求的非可控性,都能使社会生产过程制造出一定量的过剩产品,引起暂时的局部的需求不足。如果国家和企业对此没有足够的准备,社会生产也是会出大问题的。因此,对于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与社会需求的随机性、非可控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重视归重视,我们也不用过于紧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因为有宏观调控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社会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地调整,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全民所有制还不完善,至今也没有从仿苏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还不具备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将如何发挥作用,对社会生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无形中就增加了变数。也许它能强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快速消除需求不足的现象,也许正好相反,但愿是前者。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中,还存在有大量的私有制企业(这里,笔者只分析研究国内情况,暂不考虑与此有关的外资、外贸等因素),宏观经济计划对他们的约束力本来就弱,加之宏观经济计划原本就不具有强制性和指令性的特征,这就可能使暂时的局部的需求不足,转化为长时间的全局性的需求不足,我们对此必须保持一定的警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有以上两种表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都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从而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根据。不过,笔者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两种表现形式的描述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准确无误,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笔者敬请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吝赐教,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笔者在研究上述经济规律时,抽象掉了国际因素的影响。从研究角度看,这种抽象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当我们在具体解决经济问题时,却必须要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研究工作与实际操作的不同,千万不能混淆两者之间的界限。  

许多同志赞成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笔者却不赞同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表述,其理由有五。第一、有些同志将这一表述,不仅理解为是对主要矛盾的表述,而且理解为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笔者认为:因为这一表述反映的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不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以,把它当作基本矛盾来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  

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提法显然使用的不是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尤其是“需要”一词,它在市场营销学中表示的只是观念形态的、潜在的、尚未实现的社会需求,而非真实的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笔者认为:把这样一个部门经济学的术语用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显然是不妥的,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即使你在政治经济学中使用了这一术语,那也只能在其原有的意义上使用它,且不可将“需要”和“需求”等同使用。但有人会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时,不也经常使用“需要”这一术语吗?你问得对!他们的确经常使用这一术语。但那是在消除了商品生产的意义上使用的,当人们不须借助著名的“价值”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那就无所谓有支付能力和没有支付能力了,这两个词也就变成了具有同等意义的一个词了,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了“需要”一词,这与现在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明知商品经济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还不加区分地坚持使用这一术语,这就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  

第三、“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提法也不妥。有些同志在解释落后的社会生产时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请问:我国能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先进的生产关系吗?当然不能。可见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并非落后的生产力。应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实际上,这些同志所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低。而在一国范围内比较需要和社会生产孰先进孰落后,就不能谈起人民需要时看国内,谈起社会生产时却把眼睛又瞄向了国外。这种类比方法怎能不让人质疑?说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就得先弄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需要?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现实购买力或购买行为,需要则指人们的购买欲望,即一种有没有支付能力都能产生的购买欲望,而欲望这玩意儿却是永无止境的,欲望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外在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幻化。只要这个人能一直活下去,他的欲望就会随着他的见闻永无止境地幻化下去。因此,与人们追求物质文化的欲望相比,别说是落后的生产力了,就是再先进的生产力,同样也会落后于欲望。然而,与此相反,在通常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却总能超过真实有效的社会需求。发明这一表述的同志,试图用社会生产这一概念代替社会生产力,试图先模糊概念,随后再把落后二字加于其前,无疑是想避开辩证唯物主义的限制,避开“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有些同志却不明白发明者的意思,偏要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来解释它,结果把发明者隐晦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彰显于天下。同志哥,你可是帮了倒忙啦!  

第四、这一表述的字里行间,明显浸透着“宿命论”的哀怨情绪。当这段文字的前半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映入眼帘时,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首先应该想到,这无非是指人民心中无需支付的购买欲望在日益增长。然而,欲望的膨胀是无止境的,用“心比天高”来解读这句话,应该说一点也不过分。接着我们再读后半句——“落后的社会生产”,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无论是先进的社会生产,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人们只能从前人那里继承而来,它是不能任由人们的想象随意选择的。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先进的社会生产,偏偏留下了一个落后的社会生产。大家好想好想购买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产品,可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偏偏不让大家购买,苦啊,咱们的命真苦啊!真可谓“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于是“心比天高”和“命如纸薄”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开了,你就会发现这一表述竟如此荒唐。  

第五、如果把这一表述改换两个字,其中的错误就十分明显了。这里,我们且把这句话改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物质文化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购买行为)已经日益增长到使生产力落后的程度了吗?显然没有,扩大内需我们已经喊了好多年,可这个内需,却始终没能跟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我国的生产力并不落后。它不仅不落后,而且还时不时地生产出超过社会需求的物质文化产品,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因此,今后我们不仅要“喊”扩大内需,而且要用“干”来实实在在的扩大内需。看清楚了吧!这一表述不仅在理论上错误百出,在实践中也经不起检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根据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之马克思主义学说观察中国社会,无庸置疑,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团体性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会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的精细化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计划的粗放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控与社会需求的随机性、非可控性之间的矛盾。这两种表现形式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能使社会生产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失衡。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认识这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使经济规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Author Work units:

Li desheng:   Luoyang ,  Henan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Lecturer  

Li xiaofeng:   Harvard   University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raduate student

   

作 者:李德生  河南省洛阳行政学院 讲师               

    李啸峰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电子工程系 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