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当今的“改革者”敢学周世宗柴荣否?

火烧 2009-06-2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柴荣改革精神与历史评价,分析其文治武功及统一大业,强调其治国策略对后世的影响,展现柴荣作为五代杰出政治家的成就。

一代明君周世宗

http://www.xici.net/b255443/d14075203.htm

后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妻子郭氏的哥哥,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后改名为郭荣。成人之前由于家道中衰,柴荣就投奔姑父家生活。郭威见他为人厚道,办事也认真谨慎,加上郭威当时还没有儿子,家境也不太好,就将柴荣收为养子,而且让他帮着做些生意,管理家政。柴荣也很能干,精心经营,还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贩卖茶叶等物,以贴补家用。柴荣做生意之外还不忘读书练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出众人才。 后汉时,郭威任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不再经商,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进入政界。等郭威从邺都发兵进军开封时他奉命看守邺都,抵御契丹。不久养父做了后周天子,他也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荣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澶州遭洪水袭击后,他又率领军民重修道路,拓宽街道,扩建市区,受到官民的好评。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在首都政变时全被杀死,郭威就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养子身上,想再委以重任,但王峻经常阻挠,等王峻被贬后,才让柴荣担任了开封尹,加封晋王。 

  养父死后,柴荣被众人拥立继位,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继续深入改革,心怀统一大志,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开始强盛起来,他为北宋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最后虽然只有五年,但他的成绩已经非常突出了。 

  后汉刚灭,刘崇在太原又建立北汉,和后周对峙,而且联合契丹趁柴荣新继位时发兵来攻,也想学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那样,自己做中原皇帝,但柴荣不是李从珂,柴荣亲自领兵出征,像当年的李存勖一样冲锋在前,加上赵匡胤等勇将的奋勇厮杀,竟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刘崇,还将太原围困起来,虽然柴荣不久退兵,但刘崇也惊吓过度,最后得病死了。 

  柴荣战后对骄兵悍将进行了彻底整顿,处死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然后建立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二是虚心纳谏,为此他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诏书说得极为诚恳,他说自己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但大臣们却没人指出他的过失,没人说过施政的缺陷。柴荣并没有一味责备大臣,而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大臣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求良言。他说如果没有人上书言事,他就没机会了解大臣的才干与品德,从而不能量才重用。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以后尽量上书言事,即使说的是皇帝的过错也没关系。文笔差一点的也不必顾虑,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根据大臣的表现升降其官职。 

  为更好地让大臣进言,柴荣还点名让王朴和二十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由此,柴荣得到了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 

  其次,柴荣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发挥作用。柴荣对吏治的整顿极为重视,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主持税收事务的孟汉卿由于私自加派税额,被揭发出来,柴荣将他赐死,负责查处的人说法律没有要将他处死的条文,柴荣则说:“朕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威慑众人!”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有的役夫还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处死。就连自己生身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最后罢官流放。对妄加推荐官员以及骗取官职的也或贬官或罢官,严惩不怠。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经济方面。这方面主要有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认识到了民众的重大作用,因而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首先是降低了税收,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不合理的税收。其次是颁布了唐朝时元稹的《均田图》,元稹看到百姓的近河地被洪水冲毁后,仍按照原来的田数交纳租税,加重了负担,就奏请按照实有土地收租税。柴荣看到后非常欣赏,就下令颁布给各州县,也按照实有土地收税,防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这就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柴荣又召集流亡的人给他们田地耕种,既安定了百姓,又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对于一些退休的贵族也不再免收租税,和百姓一样交纳租赋,即使是历代优惠的孔子的后代也免除了特权,照章缴纳税租。这又间接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为从根本上创造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柴荣又命人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还认真治理了大运河和黄河、汴河,水路的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整顿钱币是柴荣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他还大胆地毁掉了铜佛像来铸钱币,促进商业发展。有人劝阻他,他说:“佛主张施善于民,只要是做好事就是奉佛。而铜像怎么能是佛呢?况且我还听说佛以利民为先,即使头和眼也肯献出来施舍众人。假如朕的身体可以救济百姓,我也不会吝惜的。”这些话说得合情合理,毁佛像铸钱不仅整顿了钱币市场,对当时泛滥的佛教也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同时,柴荣还从根本上治理佛教,让一些假和尚还俗,因为战乱时期有的盗匪、逃避徭役、兵役的人以及罪犯就以出家作为对抗手段,而且寺庙发展太快使免租税的田地增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柴荣加强了对寺庙的管理,禁止私自剃度出家,废除了三万多所寺庙,剩下两千六百多所,僧尼剩六万多人,估计还俗的有六十万人。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就顺应民意,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永久结束战乱,和平生活的愿望,开始了统一战争。柴荣的南北征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收复西面的四州,二是南征南唐,三战取得南唐江北之地,三是北伐夺取了契丹占领的部分领土,柴荣还想继续驱逐契丹势力出长城以外,但不幸得了急病,回来不久便英年早逝。中原与江南的统一到北宋初年才最终完成,柴荣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首先,柴荣向西用兵,西面的四州即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和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这四州原来归中原政权管辖,在契丹势力进入中原时,就被后蜀兼并了。百姓将士无法忍受后蜀的统治,重新归附中原的愿望很大,柴荣便顺应民意,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这四州全部占领。 

  其次,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经过柴荣三次亲征,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战争结束,南唐的江北领地被迫割让给了后周。第一次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后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无法攻克,只好退兵。第二年柴荣又一次亲征,强攻拿下了寿州,因为季节不利,撤归北方。第三次用兵,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柴荣注意收拢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并准备渡江南下进攻南唐京城。 

  南唐中主李景为保江南,派大臣李得明和钟谟前去求和,再献出四州,这样,江北南唐的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归后周所有,南唐以后每年还进献大批贡物。 

  南征取得了全胜,不仅得到江北土地,还镇慑了南汉和后蜀,特别是后蜀,此后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柴荣北伐,击退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十七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柴荣还想继续进军,夺取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只好在派将固守各州之后退兵南下,回到开封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年仅三十九岁,大志未酬,英年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确实让人替他惋惜。 

  《旧五代史》对柴荣的评价极高,说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总结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堪列五代君主第一,所以,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周世宗的西进与南征
http://www.xici.net/b255443/d14075203.htm
2007-06-02 20:02

五代后期,“群臣多守常偷安”,后周的比部郎中王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他所上的《开边策》,句句中的,字字合意,周世宗览之拍案称绝:

  中国(指中原正朔王朝)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 莫不以 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十国的南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北汉),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当然,周世宗自有主见,不是完全接受王朴之议先进南唐,而是命大将率兵西进,先击后蜀,立收秦(甘肃秦安)、凤(陕西凤凰)、成(甘肃成县)、阶(甘肃武都)四州,“蜀人震恐”。当时的后蜀“皇帝”是孟昶,大惧之下,“致书请和”,由于来信中孟昶自称“大蜀皇帝”,“帝(柴荣)怒其抗礼,不答。”孟昶“愈恐,聚兵粮于剑门、白帝,为守御之备。”幸亏当时周世宗不以蜀地为意,让孟昶这个“土皇帝”苟延残喘数年。后来孟昶得知周世宗击破南唐,又遣使想“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周世宗仍旧不答理,孟昶也恼,愤愤说:“朕为天子郊祀天地时,尔犹作贼,何敢如是!”孟昶的“天子”,其实只是一个小盆地的天子罢了。

  下一个大目标,就是南唐。周世宗用了近三年时间,三次御驾亲征,终于使南唐李璟称臣,尽收长江以北土地。

  言起南唐,当时是大词人李璟当政,看见李璟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笑了,肯定知道这个“文学家”打不过柴荣那个“政治家”。在此,顺便简单交待一下南唐的历史。

  唐朝末期,军阀杨行密占有江淮地区,后为吴国;军阀钱鏐占有两浙地区,即吴越。吴越始终末称帝。杨行密的发迹,得益于唐朝节度使高骈军中的内乱。这位杨爷是庐州合肥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最早是通信兵出身,史载其一昼夜可行三百华里,真可称“神行太保”了。杨行密以救高骈为名,步步为营,杀掉当时横行江淮的军阀孙儒。朱温凯觎江淮,杨行密不服,老朱打了半天得不到便宜,奈何老杨不得。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杨行密病死,其子杨偓袭位,但大权掌握在徐温和张颢手中。上下猜忌,徐张二人先下手为强,杀掉杨偓,推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帝。不久,张、徐二人又生龌龊,徐温杀掉张颢。徐温禀政后,学孙权立吴国,推杨渥为吴国王,不再以唐朝藩王自居。徐渥死后,其义子徐知诰执政,更进一步,推杨隆演为“皇帝”。没过多久,徐知诰索性推倒吴帝杨隆演,自己做皇帝,并假称是李唐后代(尊太宗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为远祖),改国号为唐,自己改名叫李昇。其实,这位爷既不姓李也不姓徐,原本姓潘,平头百姓一个,战乱时期,父母相继饿死,得由徐温养而为子。李昇称帝后,休养生息,勤俭治国,轻徭薄赋,为政还算不错。公元943年,李昇因服食“仙丹”中毒去世(这死法倒是像极了正宗李氏唐朝皇帝)。老哥们活得不像唐朝皇裔,死得倒百分百相似。李昇死后,其子李璟即位,在位十九年,南唐在他手里“由盛而衰”。

  李璟早期,先进攻福建的闽国,有得有失,消耗了大量国力。当时,恰巧中原的后晋灭亡,杀伐大乱,如果南唐没有把力量全部陷在福建,大可北伐占据中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沙陀人刘知远抢先,建立了后汉。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南唐趁“老邻居”楚国马氏家族内乱,发兵直指,竟然也灭掉了“十国”中重要的割据政权“楚国”。福兮祸兮,没过多久发生军变,南唐又失湖南大部分土地。看看描绘当时南唐宰臣韩熙载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可以想象到南唐“文怡武嬉”的时政。“唐主(李璟)性柔和,好文章,而喜人侫已,由是诌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周世宗征南唐,正是在这种时局下开始。

  周世宗显德二年春,下诏亲征:

  “蠢尔淮甸,敢拒大邦,盗据一方,僭称伪号。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逆。金全之据安陆,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迫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应接慕容,凭陵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勾诱契丹,入为边患,结连并垒,实我世仇。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周世宗在近三年多的时间里,联合吴越钱氏家族的兵力,屡战屡胜,最终占领光、寿、庐、舒、濠、泗、泰、通等十四州六十个县,共二十多万户,长江以北,尽为中原王朝所有。至此,大一统的曙光,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李璟被迫放弃帝号,改称“国主”,并进献犒军银十万雨、绢十万匹、钱十五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尊后周为正朔,敬受后周“历日一轴”,完全以藩臣自居了。过了三年,李璟郁郁而死,其子大词人李煜继位。兹录李璟词二首,可以想见这位成功大词人和失败小帝王的“风采”:

  其一: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

  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渌波三峡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

  其二: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纱(一作浣纱溪、小庭花)

  李璟向周世宗称臣后,十国中最弱小的一个“荆南”(南平)国王高保融很乖巧,觉得上贡称臣还不够,“谓器械金帛,皆土地常产,不足以效诚节,乃遣其弟(高)保绅来朝”,见南平王送其弟入朝为“人质”,周世宗大喜,赏赐高保融不少金银财宝。“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南平的“开国主”高季兴本是僮仆出身,为后梁太祖朱温所喜,养以为子,当时叫“朱友让”。朱温死后,领兵于荆南的高季兴兴起割据之意。后唐灭后梁,高季兴惧而入朝唐庄宗,并向庄宗“献计”灭前蜀。后唐庄宗大悦,“以手拊其脊”。老高很会讨好人,在袍子上让人用金线绣了个“金手印”,四处炫耀。同时,他也怕唐庄宗杀了他,在归途中连夜斩关而去。后唐灭亡时,先前灭蜀的后唐军从蜀地搜刮有金帛四十多万,“自峡而下”,老高皆全部劫取。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袭位,仍被后晋封为南平王,子袭父业,德性也一样。后梁时,南汉、闽、楚三国皆向梁朝贡,路过荆南时,往往财物贡品被劫夺财物。“诸道以书责诮,或发兵加讨,(高从诲)即复还之而无愧。”后来,南汉、闽、蜀皆称帝,高从诲换个向这些邻国“称臣”,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目的是为了获取赏物,当时人称高氏父子为“高赖子”――“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向周世宗大献殷勤的高保融,正是高从诲之子。待高保融之子高继冲时,慑于宋朝皇威,率将吏宗族五百多人入朝,结局非常不错。人虽赖,下场不赖。

  此外,听说江南强国南唐屡战屡北,南汉“皇帝”刘晟“忧形于色”,吓得他遣使想向后周“修贡”,其间战事不息,“使者不得行”。南汉的第一位“土皇帝”是刘隐。此人军将出身,唐末趁乱自立为清海军留后,不断向朱温行以重贿,得为一方藩镇节度使,占据岭南。后梁建立后,进封南海王。刘隐病死后,其弟刘陟即位,见后梁离乱,中原多事,便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史称“南汉”,“穷奢极侈,娱僭一方”,肆行虐酷,“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据炉炭”。此人还妄自尊大,称呼中原帝王为“洛州刺史”,其实正因他居化外之地、“耻为夷蛮之主”的心理使然。刘陟病死,其子刘玢继位。子肖其父,“多行淫虐,人皆患之”,不久就被其弟刘晟和刘昌密谋杀掉。刘晟自己坐上帝位,改元应乾。与父兄一样,刘晟“率性荒暴”,数年之间,把自己近二十个弟弟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此人还喜亲自行酷刑于人,号其刑讯室为“生地狱”,热油锅、碎剐床等等,凡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酷刑,里面应有尽有。刘晟天天以酒为水,终日酣醉之中,连他的宠爱伶人尚玉楼也不得好死。一次,半夜饮酒高兴,刘晟口渴想吃西瓜,便置之于尚玉楼脑袋上,一刀劈下,连瓜带人劈成两半,刘晟也不知,只是感觉口中西瓜汁又浓又红又咸……。刘晟在位十多年,饮酒过量而死。其子刘鋹继位,时年十七,改元大宝。这个小子有样学样,虐类其父,昏庸过之。刘鋹以为群臣因各有家室不能尽忠于他,一切政务皆委以太监,发现有才的读书人,“皆阉然后用”,所以,南汉的士子最倒霉,只有考取了前三甲,只有“金榜题名时”,再无“洞房花烛夜”,披红挂绿戴喜花之后,就被拥入蚕室割去小鸡鸡。刘鋹平日最信任的是太监许彦真、女巫樊胡子以及商胡进贡的一个波斯舞女,哪位大臣得罪这几个人,下场只有一个――族诛。同时,宦官劝刘鋹:“先帝所以得宝位传陛下,正因尽杀群弟。您也应该效法先帝。”刘鋹大以为然,把几个弟弟杀个干净。这么一个酷虐的王朝,由于山高皇帝远,悬隔岭外,自刘隐至刘鋹也经四世五主,近六十年,最后被北宋灭掉,一大家子投降后被迁至开封,刘鋹得封恩赦侯,竟得好死。

  所以,后周世宗柴荣大败南唐后,当时的各个小国吓得肝胆俱裂,纷纷示好不迭。

  南唐向后周称臣后,派宗室李从善及大臣钟谟入贡。周世宗问钟谟:“江南现在还治兵守备吗?”钟谟小心翼翼地回禀:“唐王已臣服大周,不敢再在边境治兵修守。”周世宗摇头,说:“昔日两周为仇敌,现在亲如一家,大义已定,君臣分明,应无嫌猜。然而,人生难期,后世之事不可测知。你回去转告唐主,趁我在位,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后代多做考虑。”得此“指示”,南唐国主才敢修茸城池,增守戌兵。在大伪奸雄纷出的五代乱世,周世宗这种推诚布公、宏规大度的高尚人格,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中华帝王,周世宗的人品当为上之上者。

  “周主(柴荣)南伐江南,劳师三载,菾亲三驾,履行阵,冒矢石,数十伐以数兵力,必得江北而后止。江北既献,无难席卷以渡江,而修好休兵,馈盐还俘,置之若忘。呜呼!此所以明于定纷乱之天下而得用兵之略也。盖周主(柴荣)之志,不在江南而在契丹也。当时中原之所急者,莫有大于契丹也。石敬瑭割地以使(契丹)为主于塞内,南向而俯临中夏(中原汉人地区),有建瓴之势……契丹不北走,十六州不南归,天下终可得而宁。”(王夫之)

  因此,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荣真正怀有伟大的战略眼光,他最根本的目的其实是北伐契丹,夺回幽燕形胜之地,“其略则实足以一天下而绍汉唐者也!”天妒英才,不假其年,“威方张而未竭”,继之虽有两宋的高度文明,更大更深的祸结,却已经深深藏在虚假的繁荣背后。

  周世宗平定南唐,不仅开疆拓土,大增中原王朝声威,最主要的是使国内经济、军事力量待以进一步增强。如此,周宗终于待以展开他心中最大的事业:北伐。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六年三月,柴荣又御驾亲征,踏上了北征契丹、收复燕云之路。

  周世宗北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契丹方面,耶律德光病死后,其侄耶律兀欲得立(辽世宗),后因其发动南攻,臣下不满,发动政变,杀掉了兀欲。至此,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述律(辽穆宗)继统。这位耶律述律没有一点其父的英武,“每酣饮自夜至旦,昼则常睡,国人谓之睡王。”外无戒心,内无固志,契丹朝上下一片混乱。由此,周军在皇帝亲自统领下,所向披靡,连克三关(瓦桥、益津、淤口),共得宁州、鄚州、瀛州三州十七县,近两万户,而且大多兵不血刃,不战而降敌方将守。形势大好之下,周世宗厉兵秣马,准备一鼓作气,直捣幽州。

  人自不如天算。关键时刻,周世宗忽罹暴疾,仅仅一昼夜之间,竟然人事不省,处于弥留状态。正史中没有柴荣疾病的确切记载,也许是急性肺炎,也许是急性心肌炎,也许是某种莫名其妙的继菌感染,总之是一病不起,起身不得。本来世宗皇帝还想硬撑病躯进军,其姐夫张永德苦劝:“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候惟幸京师有变,……如有不讳(崩逝),奈宗庙何!”无奈之余,周世宗只得下诏班师,自澶州迅速乘车回汴京。特别值得回味的是,周世宗夺取瓦桥关后,心中大喜,认定大功必成,便登高岗望远,检阅军队。当地父老将牛酒劳军,周世宗好言抚慰,乘间问道:“此地叫什么名字?”父老们回答:“此高坡名为病龙台。”古人多忌讳,周世宗闻之默然,“遽上马驰去。”结果,当夜柴荣就发病,高烧不止。笔者揣测,或许就是当天傍晚的策马狂奔,造成周世宗大汗遇风,重感冒因劳累体力透支而转变成急性肺炎或者心肌炎,皇帝才真正变成了“病龙”。此外,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传闻:幽州百姓听说周世宗大军将至,窃议道:“天子姓柴,幽州自古为燕地,“燕”与“火”谐音,柴入火冒“烟”,大军必不成功”――这种描述,完全近乎荒诞不经了。

  病重期间,周世宗听闻外间有人从地下挖出一块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的字样,便大疑当时官职为殿前都点检(皇家禁卫军总司令)的姐夫张永德。于是,他下诏免去姐夫军职,虚升他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转任平时看上去老实忠厚的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公元959年阴历六月癸已( 六月十八日 ),周世宗柴荣病逝,时年三十九。史臣叹言: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周武帝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后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为“郑王”。十三年后,柴宗训二十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父陵侧。

  周世宗有七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让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以为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完全是小说演义误导人,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