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不要削足适履

火烧 2009-06-1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8
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应避免削足适履,保持自身特色。文章指出中西文化差异,强调哲学与思想的区别,中医发展需避免西化,翻译过程中需保留文化内涵,反对迎合西方口味。

    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也自觉不自觉在增多。但是由于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以及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态,中国文化在进行国际交流的时候,不少时候在自觉不自觉迁就西方人的思维和喜好,从而或多或少扭曲着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思想层面上,我们有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观察和诠释自己的文化的情况。比如有人所指出的,“哲学”是西方意义上的词,中国人近代开始跟着西方用这个词,并以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标准来观察有着自己的特色的思想体系。实际上,确切来说,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之处,不是如同西方一样的纯粹思辨的哲学形式,而是一种结合实证的思想体系。正象近代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所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比如说,孔子和老子,其实都是思想家,如果以西方语境来定义他们为哲学家,就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思想内涵。当然,由于语言使用的习惯,我们不大可能摒弃“哲学”这个词,但是我们在不得已要用“哲学”这个词的情况下,要知道其实这个词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精神。又比如一直在讨论的中医在现代如何发展的问题,很多人就主张中西医结合,这本应当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取长补短的结合,但是很多业内人士反映,在结合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西医扮演着指导乃至改造中医的角色。比如中医讲的是整体观,如果离开这个基本,只以西方思维中的条分缕析和分割思维来理解和运用中医,那么中医势必失去了其核心精神而变成四不象了。很多业内人士就反映,现在的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许多都不会以中医方式看病。

因为要适应西方习惯,许多时候中国文化思想经过翻译,也逐渐牺牲自己本来更为丰富的意义。比如,“经济”一词,我们现在跟随西方“economy”一词的用法,意义就只是关于物质生产和经济运作,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济”有“经世济民”的意思。其实,我们不难感觉到,优美的中国古诗,如果翻译成西方语言,多数就韵味全失。在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把中国特色的内容翻译成西方的词汇,何尝不是牺牲很多丰富的内涵呢!这正如日本近代思想家、《武士道》作者新渡户稻造在评述把日本思想翻译成外国文字时所说的:“如果把这些呕心沥血地从胸中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穿在价值连城的珍珠线上的思想译成外文的话,反而会糟蹋了字字珠玑的我国文学。”

我们当代的电影或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有片面迎合西方口味的情形。一直以来,由于西方媒体以及一些书籍对中国的片面叙述,西方人养成了对中国文化的“猎奇”心理,甚至总是盯着某些陈旧乃至糟粕的东西来探究中国。而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赢得国际受众,也习惯上有意无意配合他们对中国的期待制作产品。不是说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不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或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多以此向外国人展现,就不是客观反映中国的风貌而是迎合别人口味了。

现代化或者跟国际接轨,应该在精神上和核心内容上保持自立和自信,至于诠释和表现方式,则尽可能用别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有这么一个医术很高的老中医,就很有“现代”头脑,他对中医的诠释中,就用了很多现代语言。他从中医的核心思想提出现代人容易懂的“本能论”,指出人体有自己祛除疾病的能力,医生所需要的只是帮助扶助这种本能。他在解释中,就用了“排异”、“自主性调节”这些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术语,但是整个又体现的是中医的思维。日本人在向外国介绍自己的文化的时候,善于用动画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但是讲述的内容是带有日本文化韵味的故事。这种制作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些无法用西方方式表达的东西,只要我们认为是精华,那就大胆坚持吧。跟国际接轨,不表示一定要迁就别人,该让别人来了解自己的时候,当仁不让让别人走近自己,也可以是接轨的一种。明眼的西方人,看到好东西,也会自觉学习。针灸在西方的普及,就是一例。要用针灸治疗,就要根据中医的思想体系指导来进行,不可能别出心裁用西医理论提出现代的经络学说,因为那不可能反映人体的真实样貌。这就表明,只要是真东西,就要坚持,不怕别人不知道。最近就听到有中医朋友抱怨,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中医科目的考试中要那么强调外语呢?难道西方有十分地道的中医典籍,需要我们去读吗?一味迁就西方标准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时的确让自己很迷惑很难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