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纸上的标准(旧文)

火烧 2009-06-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探讨发改委发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分析其制定背景与现实执行情况,指出标准虽好却难落地,反映政府节约政策与实际建设之间的矛盾。

纸上的标准(旧文)  

   (这是2009年1月底看了发改委《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后乱发的一通感慨,感慨完了就把它丢在一个文件夹里。要不是今天整理电脑,我自己几乎已经将它全忘了,连同发改委的“标准”。尽管当初感觉发改委发布这个“标准”,有些类似玩笑,但我仍希望它可以落地;但真的很不幸,最少从现在看来,我的希望是落空了,而那个“标准”,也真的几乎像一阵轻风吹过似的不着一点痕迹,没留下一丁点声响。现在,我又但愿这样的情况不会成为一个规律:出现矛盾或问题——制定法律或其他文件——有关部门觉得责任已尽,于是乎万事大吉。)  

国家发改委公布《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规定正部长级别的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不能超过54平方米,县长书记不能超过20平方米,而科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平方米。据说,此时公布该标准是为了进一步提醒各级政府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中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不要借用刺激经济之名大搞楼堂馆所建设。  

发布这种标准的用意无疑是好的。目前,我们国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号召全国上下“共克时艰”。所谓时艰者,盖为日子不好过之意也,这当然就应该“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所以,发改委此时出台标准,可以说是顺应大势,应该大大的表扬一番。  

但是,这规定是否出得晚了些?前几年,经济形势那般好,财政在GDP中所占比例又那样大,政府手头钱多,盖房子、盖大房子、盖漂亮房子的冲动应当比现在大得多,那时发改委怎的就没想到什么标准呢?农民工在城里用自己的血汗攒了两年钱,回到老家还要盖房,那么,政府用不沾自己半点血汗的钱盖房子,还有什么心疼的?更何况,说不定盖房子还能给官员自己带来些什么,他还有什么理由不盖?这些道理发改委应该是明白的。因此,我就猜想,有钱的各级政府,楼堂馆所早就盖了;没钱的政府,能够想出办法的大概也都盖了。还没有盖的,该是那些没有钱又不愿想办法的政府,而对他们来说,发改委有没有规定,结果都一样。  

我还猜想,已经盖好的楼堂馆所,以超过发改委规定标准的居多。前几年,我们的楼堂馆所建得怎样的豪华气派,去看看好事者在网上贴出的各地政府美轮美奂的办公楼照片,就知道了。有像白宫的,有像人民大会堂的,有没有像冬宫凡尔赛宫的,现在尚不得而知。乡镇政府办公楼比美国州政府办公楼奢华不止一倍的,也所在多是。这确实足以反映我国前几年经济发展势头之强劲,也可作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佐证。  

另外,发改委的这个标准意在“提醒”,也就意味着并不强制。遵照固然好,违反又怎地?那么它的效果如何,或者会不会有效果,实在不好贸然揣测。但据人们经验,似乎不应抱太乐观态度。国家法律比之于这类标准,效力大小如何?施行得怎样?相信稍稍关注此事者,心里都有一本账。至于类似的规定,我们只要看一个例子就够了。各地各级从什么时候开始想(?)管住官员们的一张嘴?起码有十好几二十来年了吧?又出台过多少文件?但公款吃喝的数字却每年见涨,到现在,多到据说可以建好几个航母战斗群了。  

走笔至此,突然想查查这标准到底是怎么个劳什子。一查才发现,国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台过标准,而且很详尽。所不同的是那时制定标准的是计委,而这次是发改委。因此,前面所写的早几年有关部门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的话,实在毫无缘由,也把有关部门冤煞,这是十分抱歉的。也因此没有了议论的兴趣,就此打住。在打住之前,再饶舌一句,计委的标准颁行十多年,似乎仅是停留在纸上;希望这次发改委的标准能从纸上走到地上。  

   

      2009年1月2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