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关于三年时间论述的还不够深刻
“云淡”关于三年时间论述的还不够深刻
从前有一座山,山下有一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小和尚若干人。有一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按照寺院的规定,小和尚每天必须在早上和黄昏各撞钟一次。小和尚按照院规早晚撞钟,钟声从未间断。如此这般,日复一日过去了半年之久,望着浩渺的天空,小和尚感觉撞钟的工作太简单了,周而复始,千篇一律,倍感无聊,不觉心态麻木起来。往后的日子,他机械似的撞着钟,真的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一天,寺院住持忽然把小和尚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说:“看来,你的钟也撞到头了,还是去后院劈柴挑水吧!”
小和尚觉得奇怪,问住持:“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
住持眯缝着眼睛,平静的说:“哦,你的钟撞得准,也还算响亮,但你不觉得这钟声空泛,疲软吗?”
小和尚望着住持,两眼疑惑不解,迷茫地重复住持的话:“钟声空乏,疲软……”
住持:“因为你心中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沉迷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宏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既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扪心自问,你的心中有钟吗?”
小和尚听后,低头沉思,渐渐的,面露愧色,原来,是自己心中没有钟,不能胜任撞钟之职啊!此后,小和尚虽然换岗了,但他潜心修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一代名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民间俗语所能给予人们的人生启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确是存在一个对佛的哲悟问题。每个信佛的人是该安详的循着平静之路,还是该深刻的突破世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真是无法给出我们明确的正反意义。和尚的追求也已经超出了淡泊,达到名僧的境界,渡己就是渡人,似乎便是人我两忘。可是世俗的眼光,终没有和尚的归宿,禅宗的来去回里,定在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和尚是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下到地狱里头,佛只给了我们一个虚幻。
我乃俗人,佛的门外汉,只是看着佛的教义,等待佛的超渡。生在社会里,佛依然在心,政治却是现实。本没有听见过百年的每一个脚步声,哪里敢盼望二十年的日复一日。官员财产公示需要三年的缓冲期,禁止公款旅游需要三年的治理时间。时间的玄机会哲悟出什么样的禅学。噢!为什么又是三年?其实“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故事在新的社会文化里,已经有了新解,小和尚的行为和老和尚的心理,人们也有了新注解。为什么小和尚老和尚的故事在当代人心中,变成了更多禅学推理和责任认定。禅本无宗,原是虚空,都是和尚而矣!只在忙着教化小和尚,可俗人别忘了,佛门里还有一种现象:做一天尼姑念一天经。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