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从招生劳务费看中等职业教育供求的失衡

火烧 2009-02-2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通过招生劳务费现象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供过于求问题,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需加大投入与监管,推动民办职校规范化,解决教育资源流失问题。

从招生劳务费看中等职业教育供求的失衡  

[内容摘要]  本文透过招生劳务费现象,指出现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供过于求而非供不应求,并分析了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巨大的,政府必须加大对它的投入,加强对民办职校的监管,减少教育资源的流失。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劳务费,供过于求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国外产业、生产装备、先进技术的大量涌入,促使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级科技研发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大批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但人力资源市场上技术工人仍然十分短缺,高水平的职业人才奇缺。调查显示,制造大省广东2001年社会劳动总需求为102.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占40.8%,而劳动力供给技术工人只占30%,中山市23家大中企业的工人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3.7%。在沈阳装备制造业的35万职工中,技术工人占23%,其中高级工占5%。,而发达国家工人中技术工人占76%,高级工占到了35%。图1显示我国与发达国家各级技工比例差距很大[1]。可以看出我国的技术工人特别高级技能人才缺乏问题相当突出。而这与我国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密切相关。  

                                        

从1991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91年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发[2005]35号)。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发[2005]35号)如此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问题依然如此严重,那么我们不得不反思:是政策执行不力还是制定的政策有问题?本文试图从招生劳务费现象来探讨造成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滞后的某些原因。  

2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劳务费现象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市(地)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继续要求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来办职业学校以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不足。这样看来,国家判断:我国的职业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引进社会资本来办职业学校以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不足。  

而实际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劳务费现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我所在地的招生行情是:一般的民办学校招生劳务费:每招一个学生给中介人员1500到2500元不等。中介人员一般有教师、校长、当地官员以及无业但有社会关系的人员等。这种做法迫使公办学校也加入花钱卖学生的行列,否则招不到学生。外省也是如此做法。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人民日报》2004年曾有报道揭露。有位老校长感叹:招生劳务费到处都有,可谓是“天下乌鸦一般黒”。 招生劳务费的普遍存在说明招生竞争很激烈,中等职业教育供过于求。  

3  中等职业教育供求失衡的分析(供过于求)  

中等职业教育明明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怎么可能供大于求呢?试分析如下:  

3.1  对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要很大而个人需求不足  

教育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需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从需求主体来说,可分为社会的需求、生产或社会单位(以厂商为代表)的需求、个人或家庭的需求。其中个人或家庭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社会和单位的需求最终体现为个人和家庭的需求[2]。  

造成今日中等职业教育供过于求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尽可能按社会需要(虚假而放大的社会需求)提供中等职业教育,而实际的个人需求量较小,故导致供过于求。  

厂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派生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条件下,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当劳动力的边际收入大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时就增大劳动力需求,反之则相反。厂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是对职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二是接收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在我国当前企业人员普遍工资不高的情况下,厂商愿意接收受过较高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减少岗前和在岗培训费用。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生产中心”,大量的出口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厂商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需要是巨大的。但是此需要并非需求。由于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厂商支付受过较高教育水平者工资的能力有限,真正的职业教育需求是不大的。  

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政府对教育的需求体现。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是一切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投入要素,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目的。因此,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发展教育并为此支付费用。当代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起直追”状态,希望教育助推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巨大的。但是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数量与结构,取决与人口的数量与年龄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量与经济技术结构,以及政府可能支付的教育费用,政府动员、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亦即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大而真正的社会需求不见得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个人需求并不高。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个人收益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较弱。  

由此问题就产生了:我们以社会(包括厂商)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很巨大)作为有效需求,总认为现存的职业教育资源不足,于是引进社会资本来办职业学校以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不足。而实际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较小,从而产生职业教育供过于求的现象。  

3.2  优质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技能劳动者缺乏应有的地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影响巨大,人们对体力劳动、技能劳动低看一等。职业教育也被当成“次等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高考落榜生”的选择[3]。因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先天不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少,职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实事求是地讲,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绝大多数是为了赚钱才办校的。大多数民办学校一无固定办学场所(租房子),二无稳定的经费来源(首先有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就靠收取的学费来维持运转且还要赚钱),三无稳定的师资队伍(靠聘请一些退休教师和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至于教学设备就更可怜。如此差的学校也能招到学生?无它也,靠的是高额招生劳务费——拿钱买学生。由于这一招,大多数民办学校招生火爆。那些不给或少给招生劳务费的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反而招不到什么学生,除非办学条件很好。谁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会优胜劣汰呢?这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在教育界。这种逆向淘汰迫使公办学校也加入花钱卖学生的行列。于是劳务费越来越高,本来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学费收入大把流入招生中介人员的口袋。以广东省每年招生10万人计算(保守估计),生均中介费800元(保守估计),那么每年有8000万元就流失了。而每年省里拨给技工学校的办学事业经费又有多少呢?不到五千万。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职业教育资源总体上是流失了!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优质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不足,陷入恶性循环。  

3.3  缺乏监督的民办职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促进教育发展,国家鼓励社会力量来兴教办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地说,民办学校有利有弊,倒底利大还是弊大,还有待观察。有利的一面是:扩大了教育规模;使受教育者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引入了竞争,促使学校关注办学质量和效益。弊端也是很大的: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具备,损害了求学者的利益,进而损害政府形象;民办学校带来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扩大了腐败;导致招生的无序竞争,大量的教育资源流失 。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民办职业学校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我们期望它们改善职业教育供给状况的美好希望是空中楼阁,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倒是很大的。  

3.4  高等教育大众化抑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以前的年招生50多万人,达到现今的600多万人,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不可能创造相应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出现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愿意选择读大学,从而形成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挤压”,抑制它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失衡的分析,我认为:要真正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多项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规划;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督管理,关闭不良学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必须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作用,提高其社会地位;必须坚定不易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提升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2]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3]孙士海,宋华明.“技工荒”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供求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15):16-1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