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保增长与挖掘增长的潜力

火烧 2009-01-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出口、房地产等关键领域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指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与政策导向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2009年,世界多数国家恐怕要与经济危机争强斗狠了。世界经济形势会怎么发展,怎么说的都有。有的说下半年会缓慢恢复,有的说会零增长,还有的说会衰退。对今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没学过算灵卦,也没学过看风水,不然说不定可以通过东北摆一块石头,华南种一棵大树之类的办法,使我中华大地风水大涨,经济大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超级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受不了。就算做不到前述之千秋伟业,至少也可以抽个签测个字,预测一下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吧。然而可惜!  

然而目前的形势并不太妙,这一点我看得还是很清楚的。中国的经济是否与世界经济接轨了?一定程度上是。这次应该是多亏了我们的经济全球化程度并不甚高,因此在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我们还是占了一点便宜,即损失并不是太大,至少与完全全球化的情况下相比要小得多。然而我们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多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即外向型经济,二是以房地产为领军行业的建筑业。那么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靠什么?本人浅见,出口究竟能不能再次辉煌,最终不是依赖于我们的减税等优惠政策,还是依赖于被出口地区的经济恢复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把宝押到出口上,那么我们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受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情况制约的。靠房地产怎么样?该行业的发展远没有走到尽头,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但这种高房价赚取暴利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因为不断主张这个观点,所以被某些貌似高深的网友斥责为头脑简单。斥责得好,我本来头脑就很简单,否则我就不用也没空在这儿敲键盘了,早去开发房地产赚大钱、买名车、住豪华别墅、包养情妇了,还耐烦在这里啰嗦?然而我头脑无论如何简单,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人总不能用一辈子的收入来买房,总不能住上房子就吃不上肉。任何高级的道理,也不能推翻这个简单的道理。不幸的是,卖房的与买房的还在这儿耗着。买房的是没办法,卖房的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还在为开发商摇旗呐喊,这到不一定是他们与开发商有猫腻,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房市火了,是最容易长GDP的,GDP长了,不仅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官也必然升得快。现在经济形势各地都很严峻,哪一个城市GDP如果顶风而长,无疑会更显政绩,会更显官员的突出能力。至于这剜肉补疮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那是下一任的事儿,谁来这儿谁倒霉,一辈子不管两辈子的事儿。升了官还可以后任的笑话,我在那儿就行,怎么换了你就不行了呢?我想如果某个官员在某个地方任期确定二十年甚至更长,他多半不会这么干。不知各位网友对此有何看法。  

中国目前还有很多优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民主集中制的政权运行模式,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共抗这次危机。储蓄型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手里还有大量资金。这些都是我们摆脱危机影响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有只影响我们的出口业,对国内其他行业也有一定影响。虽然我们没有完全与世界经济接轨,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们经济发展的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发展我们的经济。如前述,靠出口和房地产不是一个好办法,不能稳定,不能长久。转一转靠其他行业怎么样,可以尝试一下。可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就是世界经济的严冬环绕之下,我们的经济形势也不可能太热。在这种大势之下,过于重视增长,是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的积蓄可能允许我们稍微折腾一下,但这些积蓄不可能给我们提供过多的尝试机会。一两次尝试失败或许不会伤筋动骨,但多了就不保险了。  

我们是应当逆经济大势而动,强调保增长,实现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严冬的时候,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一支独秀,还是变换一种思维方式,承认严峻形势,韬光养晦,力求保持和开挖一种增长潜力?本人倾向于后者。十几年前,我们就提出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然而现在我们只是部分地做到了,并且这个比例依然相当低。已经有人指出,不要把我国的经济困难与世界经济危机过多地联系起来。这很有道理。即使没有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只要我们的增长方式不变,中国经济的冬天也会来,只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世界经济危机只是我们经济滑坡的外因,我们已经看到,但解决问题关键还是查找内因,还是从内因着手解决问题。2009年政府与群众的日子都可能会比较难过,这是明摆着的。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慌了手脚。知不可为而为之,非智者所为。盲目追求增长数字,显然是为了应付当前的危局,但如此应付,只怕将来终有一天还是有应付不了的时候。如果应付中再出现失误,那么那一天来得可能会更快。  

社会稳定无疑是当前第一大局。各地政府非常聪明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倡议企业即使开工不足,或是没有开工,也要给工人发工资。有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保障性措施,如可以提前使用社会保险金中的失业保险为工人发工资,期限为六个月。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越是形势紧张的时候,越是乱不得,稳定第一。这还不够。摆脱危机,我们正在做,国家投资四万亿,目的就是拉动内需。四万亿,可能还会增加,这些钱能不能保证每年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长速度?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往好处打算,可以保证百分之八的增长速度。但我们的增长方式还是没变。即使是保持几年这个速度,我们还会有一个增长方式转变的阵痛期。如此,我们就不如把保增长放在第二位,把改变增长方式,保持增长潜力放在第一位。在不利的经济大势下,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我们就不如在这个时期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挖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一直强调数字,所以这一转变一直未得到切实推进。现在是时候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我们还没有潜力可挖?我感觉有,有的是。我这个老脑筋一直认为,毛主席的话很有道理,尤其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民心相背”。把这句话换个说法,用到经济发展上,就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不是一两套先进设备,而是人”。中国人很聪明,千万别瞧不起自己。搞哲学,文学,我们稍差一点,但搞政治、搞经济,我们有本事。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多少年?至今我们还要从中吸取经验,西方人有吗?搞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中国GDP还居世界第一,并且是排在第二、第三位国家的总和。这个统计数据来源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应该有些可靠性。中国人以前很厉害,现在也不差,关键是我们经济发展中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三部分,政府机关(既可以看作人的整体,也可以看作人的集合)、企业主、工人。政府从“婆婆”到“媳妇”的改革,正在使政府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服务型政府机关的建立,政府作用还会进一步发挥。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说是领导也好,说是指导也好,说是服务也好,实质上充其量是个配角,主角还得由企业主和工人去唱。从本人检查过的一些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来看,企业主经营管理观念明显落后,而工人明显是在为别人干活,没有发现一点儿主人翁的意识。作为一个企业主,首先应当对本行业的现状有个清醒认识,对行情必须了解清楚,这是最基本的。然而他们多半只根据订单认识行情,对本行业发展前景缺乏预见力,对现状掌握不全面。工人没有主人翁意识,也首先也应当归因于企业主。经济发展对工人的影响只是在不景气时下岗,景气时企业主却想不起来给工人涨工资,主人翁意识从哪里来?大锅饭的意识及管理方式,并未在企业内部消失。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人只知道拚命干活,却没人琢磨怎么干更快,怎么干更好,琢磨了也没用,多赚的钱还是入了老板腰包,自己没什么好处。创新的积极性从哪里来?诺贝尔、爱迪生、福特都是工人里面出来的资本家,都是靠技术发家的。中国的工人里面出过吗?项羽有功不封,刘邦有功不吝赏,我们的企业主多是项羽,少有刘邦。如果企业主能够通过工资奖金分配机制让工人体会到,没钱有能力肯钻研肯吃苦,照样能找到着做老板的感觉,那么情况会大不一样。  

有点钱就忙着包二奶,就不知道姓啥,就张牙舞爪的暴发户,成不了大气候。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不能寄托到这种人身上。政府应当找到具备现代企业家素质的老板,哪怕他现在还不景气,也得尽量支持他。企业主要善于发现有能力的工人,该培训培训,该培养培养,要舍得花钱,要舍得奖励。如果在工人里面培养出百分之五的技术专家或研发力量,那么比从科研机构购买科技成果要便捷得多,也划算得多,而且从科研到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政府机关不应再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思想,要学习外国家族企业几代人接力创业的精神,自己这一任成绩不明显,给下一任打下基础也是成绩。而且不仅是成绩,还彰显了一种甘为铺路石的精神。  

我认为,与其咬紧牙关保增长,不如花大力气保持增长的潜力,挖掘增长的潜力。让我们先做短期的沉默,让我们先不忙张扬。在这短期的沉默里,我们可以积蓄力量,我们可以默默地完成转型。当世界经济复苏时,我们的经济可能就脱胎换骨了,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冲刺的准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