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历史的镜子的折射

火烧 2025-06-2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历史中法治与权谋的辩证关系,分析重刑与轻刑的社会效果,结合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揭示刑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

  1、以刑去刑和以刑致刑都是源于法律体系建设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效果,一种是减少、阻止刑事案件的发生,一种是导引、增加了性质更加恶劣的刑事案件。古时候的法家人物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重刑与轻刑的概念,并且偏向于前者,也就是采用重刑而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商君书·勒令》中写道:“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韩非子在《六反》中继承了前人的观念:“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名!”就是说利用法律的震慑作用,削减隐匿于无形之中的嫌疑犯和刑事案件,并且申明“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关于“以刑致刑”公孙鞅说,如果对犯罪较重的人以较轻的刑罚或者刑事处分来处理,等到刑期结束就很有可能发生新的更多的更严重的刑事案件,那样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这与新时期推崇西方法治思想的人物提出的轻刑、慎刑是非常吻合的。韩非子在《六反》中鲜明地表态: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他进而分析解释说:“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这是从刑罚的效果进行判断,轻刑不能够阻止重犯,屡禁不绝,必定以重刑方能化解问题。“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继而韩非子从获利及犯罪成本方面进行对比论述:“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加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着重对“轻刑”进行阐述:“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倘若推崇轻刑,是诱导驱使国人去犯罪;等到他们犯了重罪然后诛杀,等于是设置了一个个陷阱进行的杀民伤民害民的行为啊。所以韩非子慨叹:“明主之法,揆也。”明君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韩非子在《敕令》中也有相同的论述。

  2、《韩非子·说疑》中对奴隶社会的“臣子”进行了分类描述,其中有“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这样一段话,典型的拉帮结派形成了宗派主义,它们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肆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浑水摸鱼、损公肥私,对上胁迫君王顺从它们的本意,对下欺凌剥削属地的老百姓,投降、支援外部势力,阻碍、破坏内部团结,结党营私、自行其是,霸道猖狂。这怎么与风行的新自由主义非常相似呢?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沽名钓誉、为了讨好主子,可以置国家、民族、老百姓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状态于不顾,处处标新立异,时时逢迎献媚,事事损公肥私,将苦难留给了老百姓,将耻辱刻在民族的门楣,将斗争灾殃导引给国家。韩非子悲悯地说:“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看得见也说看不见,放任其发展,又怎能有勇气和魄力限制它们呢。昏乱之君必定维持着一个混乱之国,混乱之国在“非我族类”围歼之时,自我逃避、自我迷醉、自我颓废,国将不国呀。这也是韩非子“性恶论”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佐证吧!

  3、中央新闻记者,在描述X某某中东之行的时候用了个标题“X某某的高光时刻”鄙人才疏学浅,认为及其不妥。斩颜良、诛文丑是关羽的高光时刻,败走麦城是关羽的什么时刻?垓下之战是韩信的高光时刻,地宫悬空而死是韩信的什么时刻?宁王造反鄱阳湖大捷是王阳明的高光时刻,嘉靖皇帝敕封新建伯是王阳明的什么时刻?试问你们这些个才子文人居心何在,何必夸大其词、何必自诩高明、何必自鸣得意,什么时候才是它的低潮和谷底时期呢?

  4、关于以刑致刑还有一种新的版本。当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司法机关或者偏袒被告方,或者依据法律条款判处被告方支付原告方必要的赔偿资金,待法律程序已经走完了,被告方凭借某位高人的点拨,摇身一变成了原告,重新诉讼被告人(上一个法律程序中的原告)居然胜诉了,司法机关以“寻衅滋事”为名头,对被告人施以法律制裁,等于是一正一负,损失了的依旧损失了而且落下不洁不雅的污名,保本的依旧保本元气未伤分毫。原来法律的阶级属性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可以保护特殊阶级的固有利益。近几年,类似反向执法的案件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公孙鞅、韩非子两个法家代表人物估计连想都不敢想。可悲啊!

  5、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土地,是土壤干旱时天空能降下一次次充沛的雨露,是艰辛劳作时不会抱怨、不喜干扰、不愿麻烦的朴实情愫,他们别无所求,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但是统治阶级从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资料方面极尽剥削、掠夺之能事,让他们本来就非常贫与瘠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的忍耐是对它们最大的控诉和最真实的证污。

  6、“美国对中国打关税战,本质原因在于中国正从美国手里夺回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控制权,不再把这个权利奉送给美国了。所以,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加税。”特别惊愕,什么高大上,自始至终都是不相信的,当把“这个权利”奉送给美国并且执行了好多年,依旧“我还是我”稳扎稳打地坐在权力之巅高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倾情式陶醉式的表演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觉得不端正、反正挺猥琐卑鄙的样子。

  7、关于识人、任人,韩非子也给昏聩的君主提出了严正诫勉。《韩非子·说疑》有这样的描述:“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不懂得辨人识人,将国家政权的管理事务交付给他,委以重任。“为人臣者破家残賥(suì,指财产财物),内构党与、外接巷族以为誉,从阴约结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劝也。”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内外勾结,上下串联,形成阵营,左右一方,官官相护,攻守同盟,旁枝错节,乱国干政。“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盘踞高位,遗患无穷。更精彩的是接下来的描述,活脱脱对国内外买办阶级、官僚资本主义、腐化堕落的官僚体制进行画像,“彼又使谲诈之士,外假为诸侯之宠使,假之以舆马,信之以瑞节,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使诸侯淫说其主,微挟私而公议。所为使者,异国之主也;所为谈者,左右之人也。主说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正是由于买办阶级善于伪装造假,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有雄厚的“币帛”作为坚强后盾,而僵滞的官僚体制又为它们提供了华丽炫目的外衣,所以它们所到之处,莺歌燕舞,欢笑一堂,不分彼此,同权而异利。它们服务的对象终究是国外势力,它们附和的团队终究是同利之人,唇齿相依,休戚相关。“难之从内起与从外作者相半也”只有内外勾结、蚕食鲸吞,它们很有可能长时间隐藏、奋斗并最终攻克薄弱环节并取得胜利。对于混乱的君主来讲,“若夫转身法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如果采取绥靖政策,采取投降政策,采取妥协政策,背叛初衷,违背初心,更改初愿,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拱手交给这些“叛逆+乱党”才是最大的错误,才是历史的耻辱和民族的羞辱。如柳氏家族撺掇的夜查摩托车事件,如黄洁夫、黄有光倡导的器官移植和艾滋病免检事件,如推广转基因的韩某赋等等,事实上,它们胜利了,而且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那么手下败将又是谁呢?

  

8、《韩非子·六反》描述的是王朝政治清明的必然保障,有“清君侧”的呼吁,也有彰显法治思想的陈述。“六反”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一一对应的共计12种人格诉求的臣民,简单的讲,与过去提倡的“八荣八耻”是非常相似的,暗含的意思则是法当禁邪、止奸、诛暴,崇美、扬善、卫道。开篇第一段是论点的起航线,通过对比、权衡利弊赏罚的事实,总结出“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这样一个论点,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指鼠为鸭)、混淆是非、赏恶罚善,许家印的房产骗局、张核子的预制菜和核酸拭子造假发国难财、李兰娟的器官移植黑幕及资金构成、某十字会的虚假信息和奢华公务等等,都有冶容诲淫、慢藏诲盗的巨大嫌疑,它横亘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堵塞路径、因害生恨,它们一拖三六九,一推三五年,毫无信息、毫无进展、毫无答复,惘然不顾,置之不理,伤的是国家的信誉、党派的形象、百姓的利益、历史的真相。这样的事情累积的越多,越不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使其不断发展、累积凸显并形成新的阶级斗争现象。“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着,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崇法律、赏罚分明,收拾民力民心,达到国富民强致治的效果。但是有的统治阶级意志力薄弱,凝聚力不足,胆识与担当互不相关、不能匹配,所以韩非子叹曰:“夫奸必知则备,必诛则止;不知则肆,不诛则行。” 这种矛盾对立、阶级斗争的现实考量与理论分析,实则处于一种动态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新时代,这种斗争将会愈演愈烈,并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9、《韩非子·诡使》开篇一段文字非常有意思“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让利于民、树立权威、统一思想,如此简单,为什么社会意识形态会混乱不堪呢?是因为君主推崇的东西(代表的阶级利益与保护措施)和他用来治理国家的新思想(正面的高调的温情的治国理政思想)相违背,无他,它们在说谎,在欺骗,在做梦,在玩弄文字,在粉饰历史!谗谀私行和利益输送相投者得到重用,则失信失德、无能无忌、毫无廉耻便交互产生并发生作用,韩非子说:“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当君权被特殊阶级绑架左右的时候,权力处于不得已的偏废偏私,“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要想实现富国强兵、光前裕后的梦想,实在是痴人说梦,堕落于塔西佗陷阱:指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民不化上、下不敬上、盛名难副,世之乱者,皆出于此:自作孽不可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