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酱油和醋放久了会生白浮
“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你听说过这句话吗?意思就是说,牡丹虽然很美丽,如果缺少了绿叶的衬托,也就不够美了。
鱼、肉、蛋和蔬菜虽然营养丰富,如果缺少了调味品,吃起来也是淡而无味的。
厨房里的调味品确实琳琅满目,油啦、盐啦、酱油啦、醋啦、糖啦等等,在这些调味品中,最难“侍候”的,恐怕是酱油和醋了。一瓶酱油或一瓶醋,保存不好,十天半月以后,它们的表面就会长出一层“白浮”来。
![]() |
酱油和醋为什么容易长“白浮”?这得从酱油和醋的成分说起。
你天天吃酱油,你知道酱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酿造酱油”是我国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发酵食品的一种,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在我国《周礼》一书中就有制酱油的记载。
制“酿造酱油”的原料是大豆和面粉或小麦。先把大豆蒸熟,拌加面粉或炒熟粉碎的小麦,让一种称为曲霉的霉菌在上面大量繁殖。当拌加面粉的大豆表面长满黄色的“茸毛”后,这就是制酱油的“曲”。在曲中添加盐水,放在大缸中,让阳光晒它两三个月,曲就会发酵变成芳香的酱,再把酱一压榨,得到鲜味芳香的液体,就是“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利用发酵微生物,把蛋白质、淀粉经过复杂的发酵作用变成的,里面含有鲜味的氨基酸和芳香的酯类,还有少量有机酸、酒精、戊糖和甲基戊糖。戊糖、甲基戊糖和氨基酸一结合,就变成鲜艳的红褐色了,酱油的颜色就是这样得来的。
![]() |
酱油既是有营养价值的调味品,它对在空气中浮游浪荡的微生物就有吸引力。最喜欢“吃”酱油的微生物是“日本接合酵母”、“圆形酵母”和“醭酵母”等几种野生酵母,它们一旦闯进酱油中来,就欢天喜地地“落地生根”,生子生孙。这样一来,几天工夫,酱油表面就长出一层“白浮”。“白浮”实际上就是一层菌膜。
有没有办法防止酱油生“白浮”呢?
有的。
第一个办法:把酱油带瓶放进70℃的水中,使酱油中的温度升至65℃左右,半点钟光景,长“白浮”的“捣乱分子”就死光了。
第二个办法:在酱油中添加一些食盐,盐分多了,微生物无法生存,白浮就生不成了。
第三个办法:在酱油中放进一小汤匙的熟油。食油浮在酱油上面,就可以防止那些野生酵母偷偷溜进去捣乱,万一溜了进去,没有空气也活动不了。另外,酱油尽可能灌满瓶子,以减少瓶内的空气。
第四个办法:把几瓣打碎的蒜头丢进酱油中去,蒜头中含有一种植物抗菌素,它能扑灭和抑制野生酵母的活动。
醋也是容易生“白浮”的调味品。人们利用醋酸菌在稀的酒精溶液中活动,把酒精氧化变成醋酸,这就是醋了。
用醋烧鱼和排骨可以烹调成有名的醋溜鱼、糖醋排骨。甜酸的菜肴,不但有开胃作用,而且还能把食物中的钙质变成可溶性的钙质,身体就容易吸收了。
我国有不少著名的醋,象山西醋、四川果醋、镇江醋等等都是各具独特风格的名牌土特产。这些醋不单纯是酸的味道,还有香味和甜味,而且颜色很漂亮。
醋既然是厨房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贮存久了,会生“白浮”,怎么办呢?
醋生“白浮”,一般也是微生物在醋中活动生成的菌膜。它们虽然嗜好醋酸,但醋酸浓度大了,就不敢光顾。如果醋酸浓度超过1%以上的醋,是不容易生“白浮”的。
一般醋只有酸味,没有香味。如果在醋中加入微量酒精(一杯醋加3〜4滴即可),或加一些烧酒,再掺少许食盐,加以搅拌,就可使酸醋变香,而且日子久了也不会生“白浮”。
象酱油一样,用一些熬过的食油“封面”,也可以防止醋生“白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