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北平原能进行“地道战”
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都会对华北人民在抗战时创造的杰作赞叹不已!看那密如蛛网的地道,穿林走巷,连接各家各户,能攻善守,防毒、防水,简直“绝了”!在那条件如此艰苦的抗战期间,为什么在华北平原能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工军事工程呢?
![]() |
有人说,地道战是逼出来的。不错,抗战初期,日军凭借自己的武器优势和整体军力控制了华北,加之华北是平原地区,游击队难以隐蔽,于是进入地下便成为自然的战略设想。但是如果华北大地下面尽是坚硬的岩石,那么地道靠人力是挖不出来的。所以华北地道战的重要地质条件是那里有巨厚的性质均匀又干燥的黄土层。黄土粘、砂成层分布,性质均匀,容易开挖,一个普通百姓一天就能挖个藏身洞。再者,华北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挖多深也难以碰到饱和含水层。这一切优越条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即华北平原那巨厚的黄土层是那里来的呢?原来在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以东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称为渤海凹陷,是个不断下沉的地区。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带来大量的泥沙,(据估算每年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1652吨泥沙绝大部分在华北平原沉积)使黄河河床不断升高,每当暴雨来临,水位猛张,洪水冲破堤坝泛滥成灾,同时把大量黄土覆盖在华北大地上。据历史记载,黄河自秦代以来曾发生大小决口1593次,大改道26次,它的河道从北向南,又从南向北不断变迁,最后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在这漫长的2000年中,黄河南来北往把大量泥沙堆在华北平原上,加上海河和淮河带来的泥沙的参与,沙源是十分丰富的。大量的泥沙充填于渤海凹陷,尽管这里不断下沉,华北平原还是不断向海湾伸展。
![]() |
华北平原的黄土是从黄土高原上来的,故称为次生黄土,经过泛滥分选,平原上黄土沉积物质粘、砂成层交织分布,同时还保留了在黄土高原上的某些特性,这些巨厚的黄土是很有利于开挖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里的地下水为什么埋藏很深呢?这主要是过量开采造成的。华北大平原由于降水时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大量降水变成洪水流入海洋,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由于在非雨季的漫长的十个月左右时间内,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因此地面河流水逐渐干涸,人们只得大量抽取地下水以供生产和生活之用,比如以前北京地区年用水量90%以上来自地下水。过量开采的结果终于使地下水位越来越低。
综合上面两种情况,我们就可知道,华北平原既有便于开挖的巨厚黄土,地下水位又如此之深,因此华北平原开展地道战就十分方便了。当然北方地道战的经验是很难推广的,因为像这样的条件全国是不多见的。
- 上一篇
为什么对通古斯“陨石”的本质一直争论不休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许,在俄国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河上游的瓦纳瓦拉地区,一个比太阳还要耀眼夺目的火球,沿着大约275°的方位角呼啸着从天而降,顷刻之间落地一声炸雷,震耳欲聋。爆炸的巨响传到千里之外,发出的冲击波把周围100公里内所有房屋的玻璃、门窗震
- 下一篇
为什么说吉林陨石雨是世界罕见的!
1976年3月8日,世界陨石研究领域内,发生了一件前所未有的特大事件:这天下午3点钟刚过,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降落在我国吉林省境内。 那天下午3时许,宇宙空间一颗有好几吨重的陨星,顺着地球公转方向从后面追上地球。在它飞速坠入吉林市地区上空的高层大气时,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