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吴文英 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扫花游·西湖寒食原文: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扫花游·西湖寒食注释
1渡:一本作「沸」,一本作「波」。2蛾:一本作「娥」。
扫花游·西湖寒食赏析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此词咏调名本意,与词牌名实相符。
「冷空」三句,寒食清晨出游西湖所见。言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阴影不时遮暗了湖边的柳色。湖中晨雾涌起,像一扇扇护花的屏障。寒食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证之。所以词人清晨游湖,天气虽无雨状,却已暗伏雨意。「艳晨」三句,概绘了当时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盛况。言游人在春日遇到一个少见的艳阳天,所以在心目中觉得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从清晨转为晌午。是时,湖面上游船如蚁,笙歌阵阵;岸堤上年青女子摩肩接踵,人群如流,互相争道而行。词人对西湖繁华晴日的描述,是作为伏笔来与下面的雨境狼藉成强烈对比。「骤卷」五句,转写雨中情景。突然间狂风骤起,尘埃翻滚,真是「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所谓「雨来风领路」,这雨前序曲使游湖女子的秀发散乱,花容失色,纷纷以袖、巾掩面而行。刹时雨点来临,那些豆大的雨点将许多桃花瓣、杏花瓣一一击落在地,任人践踏。这时候,连无知的春燕也停止了呢喃声,似在为这场狂风骤雨发愁,默默地在雨中低翔。西湖春天的特征:桃、杏、燕子等在雨景中的特写镜头,被词人一一摄入。上片刻画了西湖寒食的晴雨景观。
「乘盖」三句承上。「乘盖」,即乘轿。「旗亭」,即市楼,这里引作酒店。可参见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解佩」,用唐贺知章「金龟换酒」典故。此言由于下雨,因此乘桥游春的人们也纷纷找寻地方避雨。词人在湖旁的酒店里与老朋友不期而遇,于是就解下身上的玉珮换酒待友。「恨春」三句,酒中话题也。词人说:「这场大雨是『春姑娘』的嫉妒心在作怪,因此下一场大雨不但使游春女子的罗裙湿透,也使其『金莲』(即双足)沾满了尘埃,弄得她们狼狈不堪,实在可恨。」「恨春」句与上片「愁燕」句相同,都用拟人手法描摹物态,更显生动形象。「酹入」两句,以幻象道之。言眼前的春雨像醇酒般地浇灌在梅树林中,而绵绵不绝的雨点又如泪帘般地遮暗了那远处的梅林。西湖边多梅树,故有此语。词人极富想像,所以能将眼前之雨,忽成醇酒,忽化泪珠,显得变幻莫测,跌宕多姿。「峭寒暮」两句,言春寒临暮更甚,寒风中有人用笛子吹着《陇头曲》渐渐远去。这也是说游湖众人在临暮时渐渐散去的情景。
全词概括出西湖寒食一日游中的天气变化及游人的各种姿态,为后人提供了古代风俗的一些写真材料。
诗词作品:扫花游·西湖寒食诗词作者:【宋代】吴文英诗词归类:【寒食节】、【风俗】、【春游】、【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