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乌有讲堂

吴怀连讲座:社会区位论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火烧 2008-10-09 00:00:00 乌有讲堂 1028
吴怀连讲座从社会区位论角度分析三农问题,探讨农村边缘化及城乡关系,提出近期城乡一体化和长期生命主义社会构建战略。

主题:社会区位论视角下的“三农”研究

主讲人:吴怀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重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重庆合川市副市长、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是中国较早提出三农问题和新重农主义战略的社会学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区位论》、《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社会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时间: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乌有之乡书社(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1号楼长远天地C座1单元901室,电话:010-62760856)
主办:乌有之乡书社(网站:http://www.wyzxsx.com

内容简介:

在社会区位论看来,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农村与中国社会结构边缘化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近期和长期战略措施,关键在于中国社会区位化。讲座包括三个问题:

一、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

二、近期对策:城乡一体化

三、长期战略:构建生命主义社会

下面是本次讲座提纲。

社会区位论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吴怀连

   

一、社会区位论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观点

社会区位论是生命主义理论和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关于社会生命体的构造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最基本的构造是“中心—边缘”体系,“中心”和“边缘”都是社会的区位,“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是社会的区位关系。

社会区位论认为,区位关系是中国最基本的关系;社会区位“中心—边缘”构造是中国社会结构最基本的构造;区位性是中国社会结构最基本的性质;区位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最基本的趋势;区位化发展是中国和全球化最基本的发展方式;区位化战略是中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发展战略。

社会区位论在学术上隐含着用生命的世界代替物质的世界的观念,在政治上,反对近代科技—工业文明及其体制和意识形态。

二、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

当前“三农”问题,首先表现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如“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业太危险”。其次表现为一个政治和法律问题,如三农的权利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等等。第三,表现为一个体制和制度的问题,社会二元结构和体制长期存在,至今还不能完全清除。第四,表现为一个文化和人员素质问题,如三农人口数量和质量等等。

但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是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区位边缘化的问题。城乡关系不均衡、不协调、不合理。

从全球化和西方的观点看,西方化和城市化,最终能导致结构区位化和现代化,但从中国的观点看,城市化和西方化,均不能救中国。

三、近期对策是城乡一体化

城乡地域结构不均衡、不协调、不合理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不均衡、不协调、不合理的是土地问题。这实际上又是一个整体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是总的对策,具体行动的有10个方面:

(一)市民农民统称居民。

(二)农民、市民双向流动。

(三)农村集体土地农民股份所有,经营权有偿转让。

(四)土地管理由功能管理转向价值管理。

(五)粮食生产纳入国家战略商品管理。

(六)农民医保、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养老保险与计生挂钩。

(七)鼓励市民进入小集镇居住。

(八)村村通公路、通讯等城乡统筹。

(九)以土地换社保。

(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城乡统筹。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战略是中国的边缘性改造,从国家总体性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业农村和农民。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的总体性发展和边缘性改造。

从边缘区位走向中心区位,是中国总体性发展的总体性战略。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理论体制和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即从物质主义向生命主义转变,从人民中国向文化中国转变,从世界大国向世界中心之国转变。

具体行动,我在《社会区位论》提出了区位化战略(见P240-245;P251-253),这里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认真系统地研究一下中国下一步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我的观点是,中国下一步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生命主义理论。

(二)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下一步发展呼唤一个民主的、法制的、文化的和强大的中国。我的观点是,需要推进从“政治—阶级结构”向“市场—区位结构”的转变。

(三)要反思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战略。从生产效率、生活质量、生态平衡和生命主义“四生”统一入手,推进从物质主义社会向生命主义社会的转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