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互联网不是为赚钱服务的而是为自动化服务的

火烧 2016-12-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指出互联网的核心目的是服务自动化生产,而非盈利。通过控制论与工程控制论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关系,强调信息反馈与动态系统的应用。

 互联网不是为赚钱服务的而是为自动化服务的

——用《资本论》解决中国的内忧外患(3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劳动生产力的规律是,产品的数量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成正比。人类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手工劳动生产力、工场手工业劳动生产力、机器劳动生产力、自动化劳动生产力。资本主义以前的古代共产主义社会、西欧的封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手工劳动的生产力。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英国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机器的生产力。随着机器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力发展起来了,现在,自动化生产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到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自动化的生产力,如何控制自动化的生产力,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

1948年美国人维纳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控制和通讯的科学》,1954年发表了《人有人的用处》从理论上阐明了自动化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1954年钱学森发表了英文版《工程控制论》,1983年发表了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修订版,从实践上解决了自动化生产的实现问题。

    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他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控制论的三个基本部分是 1.信息论。主要是关于各种通路(包括机器、生物机体)中信息的加工传递和贮存的统计理论。 2,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主要是反馈论,包括从功能的观点对机器和物体中(神经系统、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研究。 3.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即与人类思维过程相似的自动组织过程的理论。 控制论系统的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个特征,是要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例如在速度控制系统中,速度的给定值就是预定的稳定状态。 第二个特征,是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有一种信息的传递。例如,在速度控制系统中,转速的变化引起的离心力的变化,就是一种从外部传递到系统内部的信息。 第三个特征,是这种系统具有一种专门设计用来校正行动的装置。例如速度控制系统中通过调速器旋转杆张开的角度控制蒸汽机的进汽阀门升降装置。 第四个特征,是这种系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内部都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换言之,控制系统都是一种动态系统。显而易见,控制论是为自动化生产服务的,互联网的信息、数据等则是为控制论服务的。人类发明机器是为了生产产品,机器的自动化是为了生产产品,而不是为赚钱服务的。因此,为自动化生产服务的互联网,自然也绝对不是为赚钱服务的!

   钱学森1978年《工程控制论》再版的时候写了序,在这篇序言中钱学森同志以《现代化,技术革命与控制论》为题描写了工程控制的实现过程。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对工业生产力影响最大的技术革命主要有三项:核能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

第一项是核能技术革命。1公斤铀所含的裂变能量相当于二千吨煤。当核能的巨大意义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以后,人们就会全力以赴把这种现代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扩展起来。核能电力工业正在全世界快速发展。

第二项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蒸汽机和电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而监督与调整生产过程的工作仍需人工完成。工人要不断照料机器的操作,用眼、耳和神经系统来直接获取生产过程的信息,然后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做出要不要改变机器运行状况的决定,并通过手对机器的直接调整来执行这一决定。本世纪初以来,产生了能对各种物理量进行精确测量的感受器件,也产生了各种执行机构,获取机器生产状况的信息工作,就由感受器件取代了人工器官。控制决定的执行,有执行机构取代了手工对机器的直接调整。但是,控制决定还得由人直接作出,整个生产过程还需要人的直接参与。这一状况影响着生产率的进一步发展。对一些日益精密化、快速化的现代工业过程(如化学工程过程),人工控制已完全不能胜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思维在速度、可靠性与耐力方面都显得不够。五十年代出现了模拟式自动控制设备,在一些不太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自动控制。但是这种设备一般不能用于复杂的现代工业工程,不能进行数据处理,也不能用于整个工厂或车间的全盘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并用于工业生产,才使自动控制技术产生了革命。计算机能够实现整个企业和企业体系生产过程的全盘自动化。这样绝大部分的劳动力就从全盘自动化生产中解放出来。关于过程的信息,是调节与控制这个过程的手段。人和人需要交换信息,人和机器也需要交换信息。人和实践过程都需要处理信息。人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调节与控制事物的能力。

第三项技术革命是航天技术。航天技术首先是把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的通讯手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实现了一种理想的天上中继站——通讯卫星。利用卫星通讯,不需要敷设电缆或微波接力站,极少受天气干扰,作用范围光,可靠性高,通讯容量大。利用卫星通讯实现了电视对任何地方用户的的直播。利用卫星通讯可以把大范围内的信息处理设备沟通形成信息网络。航天技术实现了气象观察方式的革命。用于监视地壳的活动,对地震和火山活动预报作了贡献。对海运空运的导航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天上无线导航台。航天技术开辟了天上生产的远景。在天上建设大型的太阳能电站,通过大功率微波器件转换成微波能量,定向发射回地面接收,在转换成工业和民用所需的电力。航天飞机的出现为天上实验室利用无重力环境进行天上生产成为现实。从天上来发展我们对地球、大气层和整个自然界的认识,使人们眼界有一个飞跃的扩大。

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控制论的对象自然还是客观世界,所以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最终还得联系到物质,只不过不是物质运动本身,而是代表物质运动的事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些关系是直接的,有些关系不是直接的,要通过信息通道,表现为信息。事物因素,信息和控制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体系,表现为可以用数字表达的一系列关系。

近几十年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各种信号数字化,即用各种编码的形式传输信号,用计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这种情况更加清楚地显示出了在控制系统中信息传输的特征。

毫无疑问,1978年钱学森同志描述的工程控制论的实现活动,不就是互联网的活动吗?因为毛泽东时代发展工业发展自动化不是为了赚钱,因此,钱学森同志的互联网也绝对不是为了赚钱。

   总而言之,无论是维纳的《控制论》,还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仅仅只是为自动化生产服务,那么,当今把互联网作为赚钱的工具是完全错误的!是与控制论背道而驰的!是对自动化生产的控制论的破坏!

劳动者201612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