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制度论(纲要)·续篇》——揭示当今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火烧 2011-08-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制度的理论内核,分析改革开放成就背后的核心机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如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制度论(纲要)·续篇》  

——揭示当今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马格宁思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谨将此文献给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摸着石头过河”之  

 邓小平 先生  

以告慰其在天之灵!  

   

我在《中国制度论(纲要)》一文中,对当今中国社会制度进行了高度之概括和阐述。该文,虽对“中国制度”提出了“所然”,但是,对于其“所以然”的阐述,还不够深入和深刻。本文作为其“续篇”,则将着重对其“所以然”,加以更透彻和精辟的论述。  

一、我们所寻觅的“理论”是什么  

改革开放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的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走完了当今世界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甚至还要更多时间,才能走完的路。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想知道的“秘密”。世界上都在探求“中国模式”。有如下答案:  

1、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胆魄。“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实践的过程形成认识,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背后的“理论”又是什么呢?则需要回答。  

2、有人说:是中国“复辟了资本主义”,所以才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我反问两个例证:  

一是、英国、美国皆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发展,不是以前用什么“别的什么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发源地”,一直沿用着资本主义制度,它们不用复辟什么的。但是,大英帝国现在已经明显地没落了,闹到了连一艘“航母”都已贱卖,且大幅度降低国家财政开支、大大降低国民福利、提高大学学费等,致使伦敦等数个大城市暴乱;美国之“肌体”,则陷入了“巨额赤字、巨额债务”的癌变之“双高期”中,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二是、前苏联现俄罗斯,我们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采用“休克疗法”,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复辟了资本主义”。二十多年过去了,它的发展又如何呢?有一点,请大家切记:如果说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比美国、英国好的化,那绝不是它“复辟资本主义”的结果,而是它“原有的社会主义”的“肌体”比英美好的缘故罢了(今后如有可能将单撰文论述)。  

综上所述,无论是“原有的资本主义”,还是“复辟的资本主义”,其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不尽人意的。  

3、有人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同意此观点。但是,目前无论是中国的理论界,还是外国的理论界,都没有说清楚其实质。这正是本文要揭示的问题,即近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巨大成就之理论是什么?其理论的核心实质即内核是什么?且论证如下。  

二、我们找到了这个理论即“中国制度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上的。或可称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即简称“中国制度”。这是中国通过改革开发三十年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我在《中国制度论(纲要)》一文中,对这一制度进行了高度之概括和阐述,即中国制度论:“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垄断的、市场经济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一高度之概括和阐述,则回答了: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巨大成就之“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即回答了这一理论之“所然”之问题。但是,对其“所以然”则还没有论述的那么清楚和深刻。本文将从不同于《中国制度论(纲要)》的切入点和角度,着重论述其理论之内核,以及其内在的本质关系,更深刻和精辟的论述回答“所以然”之问题。  

中国三十年社会经济巨大成就之“理论”——“中国制度”,即是由“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垄断的、市场经济的”这“四个定语”来确定的。这“四个定语”虽然各有其含义,用以界定各自的范畴,但又是一个整体不可或缺;同时,在他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本质的”关联。具体如下:  

1、理论突破之一  

⑴、制度的构成成分要素  

所谓社会主义制度,是集权的、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运行机制。  

所谓资本主义制度,是分权的、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⑵、制度的“嫁接”“杂交”或称谓“制度成分要素的重组”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概括起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公平”但“低效”;资本主义制度“不公”但“高效”。人类社会,恰恰是因为“公平与否”,和“效率高低”的不同,而产生“穷人富人之两极分化”,“有产无产之贫富悬殊”,“剥削被剥削之劳资矛盾”、“不同阶级间之阶级斗争”。  

那么,我们能不能“扬”两种制度之所“长”,“弃”两种制度之所“短”呢?即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之“公平”,资本主义制度之“高效”,舍弃各自的“低效”和“不公”。将“公平”与“高效”,通过制度的“嫁接”“杂交”之方式,生成一个生命基因工程科学的“杂交之优良品种”;或称谓“制度成分要素的重组”,通过制度要素的重新组合,即将“分子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使“石墨”生成为“金刚石”。社会制度的变革,其原理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的本质亦是相通的。  

2、理论突破之二  

“公平”与“高效”,是通过“四个定语”来实现的,阐述如下:  

⑴“社会主义的”:解决社会的“公平”问题。公有制为主体。  

⑵“市场经济的”:解决社会的“效率”问题。承认保护私有财产。  

⑶“中央集权的”:解决社会组织的“统一领导”,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社会决策的“高效快捷”,社会行动的“举国体制”等问题。  

⑷“国家垄断的”:解决“公平”与“效率”,在社会政治与经济中的比例与比重关系,是各个行业经济的刻度指标之游尺。国家垄断,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垄断的比例与比重是可以调节的,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取向。当国家在追求“公平”的时候,将加大“国家垄断”的比例比重,让“政府”来解决问题;当国家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将减少“国家垄断”的比例比重,让“市场”来解决问题。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如:民生商品、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国家垄断的比例与比重要高,以追求社会之公平,反之亦然。国家垄断的“载体”是国家掌控的“国有公司/企业”。国家垄断比例比重关系的调节,即由实行“中央集权的制”的政府来实现。  

   

“国家垄断”的比例与比重示意图  

市场“效率”(100%-0%)———————(0%-100%)社会“公平”  

说明:①:当“国家垄断”之指标游尺趋向“市场”方向时,说明国家垄断水平“低”,市场自由竞争比较充分,国家政策取向是追求市场“效率”。  

 ②:当“国家垄断”之指标游尺趋向“社会”方向时,说明国家垄断水平“高”,市场自由竞争不够充分,国家政策取向是追求社会“公平”。  

   

三、“中国制度论”需要完善的地方  

1、“中国制度论”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垄断的”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要解决好:权力的确定、权力的更迭、权力的监督、权力的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好:垄断而形成的“利益主体”或称“利益集团”,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侵害;以及“国家垄断”进入或退去经济领域的,“进入与退去”制度与机制等问题。  

   2、“中国制度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的。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理论升华之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的“中国制度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有生命力的。故可以成为“中国模式”的理论之基础,由此形成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中国模式”是以“中国制度论”为理论依据的;“中国制度论”是以“中国模式”为现实载体的。  

四、用“中国制度论”去指导和矫正中国当前的偏差  

中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民生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民生商品、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历史的经验、国内国际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市场”,不仅不能解决好上述问题,反而会将事情办的更糟。  

略分析一下中国当前的行业经济形态,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和清晰的看到:凡是“国家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能源、航空、铁路、金融、公交、资源等行业,都没有出现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国计民生”的问题,虽然存在“垄断利益集团”与“民”争利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国家发改委”的“价格指挥棒”调低一点,以及国家财政部从垄断国企上缴的利润中,拿出一点,补助“民生”的话,那么“垄断利益集团”与“民”争利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你“国家发改委”也好,你“国家住建部”也好,你能让“房地产开发商”降一分钱房价吗?你不能!因为99%的开发商是私有企业、是私人老板。现在的“房价博弈”,是否已经成为“有房产阶级”与“无房产阶级”之“阶级斗争”了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详见参考文献)。  

我认为,按照“中国制度论”的“国家垄断”之原理,目前只有将60-8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成为“国家垄断”企业,由国家为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建造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才是解决中国住房问题的根本出路(详见参考文献)。  

关于“民生商品”之物价飞涨之、“医疗”等问题,亦应按照“中国制度论”的“国家垄断”之原理,加以解决(详见参考文献)。在此不作赘述。  

五、“中国制度论”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意义  

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举世震惊,人们将其称谓“中国模式”。现在总结归纳出的“中国制度论”,则是“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撇开“意识形态”的划分,从国别上看,选择三个大国的制度,曾经存在的和现在仍有的是:苏联制度、美国制度、中国制度。  

苏联,已经解体,苏联制度亦不复存在了,在此不作赘述。但是,中国曾经采用与苏联同样的或是类似的制度。而今,苏联的继承人俄罗斯,却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采用“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仍然存在,故其制度亦在,但是,美国的制度却是制造“巨额赤字”、“巨额债务”的“温床”,由此必然潜伏着四大危机,即“赤字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并且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或者其“导火索”正在燃烧之中,危机爆发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中国,将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制度的“嫁接”“杂交”或称谓“制度成分要素的重组”,诞生了一个新的制度——“中国制度”,创造了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可见与苏联制度、美国制度比较,中国制度更具有生命力。苏联解体、美国衰退其原因不在于外部,其关键因素在于它们的“制度”出问题了。因此,人类最终胜利是“制度”的胜利。中国最终战胜美国、俄罗斯是战胜了它们的“制度”。这亦正是“中国制度”,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制度论·子篇(之四)《中国医疗卫生制度问题》马格宁思2011-08-04  

2、中国制度论·子篇(之三)《中国的住房问题归根到底“疑似”为“阶级斗争”问题》马格宁思2011-08-01  

3、中国制度论·子篇(之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再认识》马格宁思2011-07-30  

4、中国制度论·子篇(之一)《中国政府根本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性战略决策》马格宁思2011-07-18  

5、《中国制度论(纲要)》马格宁思2011-07-05  

6、《中国中央政府“组建房地产业国家队》马格宁思2011-05-24  

7、《中国政府“并购掌控”“家乐福”》马格宁思2011-05-18   

8、《面对疯涨的高房价,国家对“商业银行”该警醒啦》马格宁思2011-03-17  

9、《中国住房制度的“第三条”道路》马格宁思2011-03-15  

10、《清华大学向“高房价”打响了第一枪》马格宁思2011-03-11  

11、《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纲要(之终结篇)》马格宁思2011-03-07  

12、《助纣为虐的“住房按揭贷款”,万恶之源的高房价之帮凶》马格宁思2011-03-04  

13、《中国崛起之路》马格宁思2011-03-01  

14、《中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马格宁思2011-02-28  

15、《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纲要(之二)》马格宁思2011-02-13  

16、《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纲要》——扼杀高房价之宣言马格宁思2011-02-1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