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西单道路中央为何要设置栅栏

火烧 2007-05-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西单道路中央设置栅栏是为了改善人车混行问题,提升交通秩序。改造方案包括设置隔离带和过街天桥,实现人车分流,但可能影响商业繁荣。市民和专家对改造效果存在不同看法,西单商圈改造方案即将出台。

西单道路中央为何要设置栅栏

何必

  去西单逛商场,能逛上一天,尽管这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方,但是感觉很乱,有关部门打算对这里进行整治,具体方案,还没有出来,先听听市民和专家的意见。西单,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有关部门统计过,一分钟,就有209人经过这里,而最热闹的时候,每分钟通过这里的人数能高达227人。不光人多,西单大街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城市中心区为数不多能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之一。因此,行走在这条街上,人们感受到繁华与繁忙的同时,还有混乱。市民:“人车混行,秩序不太好,感觉很乱。”“你看这边,过马路的时候很不方便,我自己就遇到过危险的情况。”西单大街东西两侧都有大商场,因此逛街的人必然会频繁地穿行马路,这样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一下子就降低了,此外,在西单逛街不走斑马线的大有人在,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短短半分钟里,就有50多人随意穿行。据了解,西城区筹划投入2亿多资金,对西单商业区进行综合改造,设置隔离带,架设过街天桥,实现人车分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及:“有得有失,可能环境好了,交通好了,可能整体的繁华会受到影响。”改变了人车混杂的局面,为什么可能会影响到商业的繁荣呢?市民:“如果要是加上互栏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到那边去了,因为还得上过街天桥,麻烦。”“中国人逛街的习惯,很喜欢在路面上行走,不愿意往上或者往下。”其实现在就有一座过街回廊架在中友和君太之间,可是你瞧,逛累了的市民,愿意上台阶走过街桥的少之又少。中国人逛街,传统的习惯是喜欢左边右边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如果今后到马路对面只能走过街天桥,很多人表示,他们有可能只逛一边的商场了。而目前,西单商圈,位于东侧的中友、华威、西单商场的人气远远高过西侧的商场。陈及:“东部热西部冷,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把道路隔开,西边本来就冷清,那么可能西边就会更冷清了。”有市民建议,不如把西单改造成王府井那样的步行街,在一定区域内禁止机动车通行,但专家说如果牺牲了交通的利益,肯定不现实。陈及:“西单大街是南北城市主干道,把这里封闭了,就少了一个主要的通道,对与目前北京拥堵的情况,造成更大的压力。”另据记者了解,西单商圈的改造方案将于本月出台,明年三月老西单将涣然一新。(2007年5月15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有笑话说,威尔逊开摩托车撞倒了一个行人,他安慰这个愤怒的人说:“先生,你真幸运,今天凑巧我休息,平时我可开的是大卡车呢!”
节目里那个“专家”,又是个热衷于出镜的主儿。无论什么事,都乐意在电视台的摄像机前面摇头晃脑一本正经地说点子什么。这倒是记者很喜欢的主儿,任何时候,随叫随到,想让说什么就说什么,成就了当前很热门的“媒体经济学家”。光是在首经节目中,这个家伙出现的频率就居高不下,以至于每次我看到记者的稿子,其中又是出现对他的采访,就有生理上的反应。这种人,与现如今已经被间谍罪判处20年徒刑的中国社科院陆建华、人民大学周孝正等等,都是电视界很熟悉的无论什么节目都上的主儿。而这类主儿的存在,也让很多电视新闻记者不思进取,懒得开发专业化的采访对象。

  而这个“专家”之所谓,也实在让人感觉到,现在来不来就顶着个经济学家名义的说三道四到底是些个什么货色。

  西单大街又面临着改造,这应该是当前北京市又一次兴师动众的举措了。西单大街位于北京的西城区,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面积不过弹丸之地的城区,从空间上说实在没有什么扩展余地,就只能在存量上做文章。像鼓楼大街、阜成门周边、以及新街口胡同的拆迁,让人们看到了,为了能够迎合房地产热潮,不惜将作为历史名城的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的四合院和胡同彻底送进坟墓,也要在GDP狂热当中有所斩获。人们也知道,西城区拆迁企业的头目,恰恰是西城区官员的血亲。如此情况下,北京城要是能够保护住,那才叫见了鬼呢。

  胡同还要拆,北京市三番五次规定的城区保护规划不断被突破,胡同所剩无几,即使是像华新民那样的对胡同保护殚精竭虑的人士东奔西走,还是得眼睁睁看着祖上留下的遗产在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当中灰飞烟灭。不单是要拆胡同,对西单大街的整治也会在议事日程上。本来嘛,有工程就有腐败,有工程才有腐败嘛。

  官方资料上说,西单大街位于天安门的西侧,宣武门的北侧,与王府井、大栅栏并称北京三大最著名的传统商业区。南起宣武门,北至灵境胡同,东临横二条东侧,西达西辅路,覆盖整个西单十字路,核心地段880米,延伸长度5400米。这里‘商贾云集,人气高涨’,日均客流量20万以上,行业涉及百货、餐饮、娱乐、金融等各个行业,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多亿元,在北京市商业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单在历史上曾存在过很多著名的文化场所和大型寺庙。现北京图书大厦和民航大楼一带曾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双塔庆寿寺的基地。西单商业街位于北京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这条街南起宣武门,北至新街口豁口,全长5.4公里,贯穿西单市级商业中心和西四、新街口两个区级商业中心,是西城区商业、服务业最为集中、最为发达的地区。西单商业街商贸企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目前占全区总量的60%以上,是北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西单商业区目前有大型商场8家,占全市十分之一。其中西单商场销售额居北京市大型商场之首,列全国前五名,西单商业区年销售额45亿元以上。在这条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先是建起了北京图书大厦,成为了京城书迷的云集之地,接着有拆除了百花市场建成了地面为休闲场所,地下设有餐厅、市场、电影院、保龄球馆、游泳池、攀岩和国内最大的镜宫的西单文化广场,成为了长安街沿线面积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西单以商业为主,各种服务业同步配套发展,呈现出交错经营的趋势,市场定位按消费群体划分,商品档次以中高档为主,突出了“专”而“全”的特色,能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要。几年来,西城区通过重点开发建设西单西侧和西单东南侧,西单国际大厦、中银大厦、首都时代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金融大厦相继建成,著名的西单商场、西单购物中心、西单赛特商城、中友百货等大型现代化商厦与"桂香村"食品店、万里鞋店、“元长厚”茶庄等京城“老字号”竞展风采。总建筑面积为3.5万多平方米的西单文化广场是目前京城中心地区规模最大、环境良好和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

  这种很有中国官场话语特色的介绍,把西单大街活脱脱弄成了个人间仙境,却根本不提现在的西单混乱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而针对西单的改造,也有着很让人热血沸腾的设计。去年11月17日千龙网消息,“西单:3C共融 建立大西单商业区”。规划认为西单商业区在设计中需要体现和融会以下概念:商业(Commerce)、文化(Culture)、顾客(Customer)。融会“3C”,打造西单品牌商业区。按照规划,西单北大街及其延长线将在商业上实行“南联北拓”。从“商业街”建立“大西单商业区”。四个节点:原洵贝勒府、蒙藏学校、清学部南堂教堂四处历史要素作为开放空间,形成西单地区的核心文化吸引力。三个广场:新开辟两处街边广场,与文化广场一起改善西单城市环境,优化整体环境。三片院落:改造三片老四合院群,形成商住混合的高品质休闲区,提升文化品味。步行系统:以人为本,重视步行环境。西单北大街原有步行天桥拆旧换新,改建二座、新建四座步行天桥。宣内大街、浩洋大厦西侧人行天桥将拆除,改为地下通道。

  这种规划,也体现出如今官方的基本套路,好大喜功,动辄大手笔,劳民伤财,而且还要弄个什么3C之类的崇洋媚外词汇来画龙点睛,然后就是委府通行的将所有改造都毕达哥拉斯化,千百十,四三二一,像初小学生那样掰着手指头恨不得连脚趾头都算上来悉数,标榜于中国官僚色彩中的数字化形式。

  而此次的西单商业街的改造,核心内容是什么?无非就是在西单大街上设置栅栏,改变人车混行的状况。

  其实,北京市出现这种治理招数并不新鲜。我所在的《首都经济报道》2004年5月25日披露,几天前,北京东直门的簋街在路中央安上了护栏,本来想是杜绝原来车辆随意掉头,行人横穿马路等造成的事故隐患。可没想到,才装上的第一天就有商家随意拆护栏,更有甚者在护栏旁边放上个小凳子,帮助客人跨越护栏。翻越护栏的,身穿工作服的饭馆服务员的也不少,那是为了饭馆彼此调剂余缺。由于翻越护栏,路中央常常冷不丁就出现行人,所以司机紧急刹车的情况时有发生。原本热闹的簋街却几乎每家店有不少空桌子。商户纷纷把委屈撒刚刚安装的马路护栏上,抱怨“受影响太大了,我们基本上下降了60到70%”。店主说今天还正商量着关门歇业。现在,从北小街到北新桥这段路有1500长的护栏,而餐馆密集区却只开了一个口,就这一个路口还承担了机动车掉头、人行横道等多项功能。许多客人已经不想来这吃饭找麻烦了。交管部门说,护栏就是为了安全而设立。

  就此,我当时就写过“簋街栅栏”的文字,认为这种举措就是地地道道的倒行逆施。结果呢?簋街栅栏设置之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簋街商家纷纷逃离,仅存的餐馆也门可罗雀。如此情状里,交管部门依然怙恶不悛执迷不悟,斩钉截铁地表示设置栅栏本身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在媒体和社会的压力下,只不过是在栅栏当中开辟出几个截断,供机动车调头和行人穿行。而如此改变,让簋街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食品一条街的模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食客想品尝多样化的品种,餐馆人员不得不跨越栏杆向街对面的食客运送食品。

  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北京灭绝所有民间市场的铁定活动。不信可以看看,改革开放到现在,北京市曾经出现过的自发形成的市场,哪个没有被北京委府干掉。最早的秀水街现在怎么样?以消防名义被拆除;雅宝路怎么样?簋街怎么样?动物园批发市场怎么样?官园宠物市场怎么样?沙子口小商品市场怎么样?红桥水产市场怎么样?三里屯酒吧街怎么样?……到现在,完全可以肯定,委府根本不是为了市场的繁荣,反倒是只要有市场的存在,就成为委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随便找个什么公共安全借口就让其销声匿迹。

  这西单大街是北京市重要的地标性区域,而且对于西城区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系着西城区委府的收入,和衙门官员们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进项,当然不能简单地一灭了之了。

  而整治西单商业街的混乱局面,现在委府的路数依然是在道路中央设置栅栏,让人和车各行其道。

  表面上看,这很符合法制(姑且不说根本不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有各的路权,都在各自的权利区域里安分守己,应该是未可厚非吧。

  可问题是,这栅栏的设置的限制对象是什么样的交通主体呢?显然,是行人。这种限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节目里人五人六的“专家”已经说了,会影响到西单的繁华。(这明显表现出如此“经济学家”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中国特色经济学本质属性。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

  问题果然如此简单吗?

  当一项制度设计所造成的利益侵害集中在某一个特定人群时,就有了公共选择上显而易见的纰漏了。

  现如今,在仨代表科学发展观先进的性八荣八耻八股八卦等等的说辞当中,和谐社会也是被委府里脑满肠肥的官员们时不常挂在嘴边上进行愚民政策的口头禅。而说到和谐社会,在道路上,应该是不同交通主体当中及其之间的和谐,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和谐相处。出现人车混行当中的混乱,原本就是制度安排上的疏漏,以及城市管理上的无能。在西方国家,步行街扩张成为大势所趋。其原理很简单,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机动车的城市。换句话说,在商业街里,机动车的出现原本就是不正常的,既然是商业街,就应该让行人畅行无阻。

  在道路中央设置栅栏,从根本上说,是城市管理者观念中机动车至上的基本思路的表现。为了机动车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交通主体的权益,通过设置行人难以跨越的栅栏,限制行人的活动空间,让机动车能够通畅,这就是委府的制度安排的基本考虑。而如此把戏,恰恰体现出来,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里无处不在的机动车霸权,让一个原本是人的居住场所的城市让位于机动车的权力,行人必须为机动车让路;同样作为交通主体,行人的权利要低于机动车的权利,简言之,物权高于人权。

  这也叫以人为本?这也叫执政为民?谁会相信?

  在过去20年中,建设“共享街道”或拥有集成化概念的街道,成了最令人感兴趣的设计革新之一。其核心意念是:街道其实是生存环境中进行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但是车辆通过的地方,同时也是建立社交关系、居民进行交流活动的最佳场所。在荷兰、德国、英格兰、澳大利亚、日本和以色列,“把公共交通和居民活动集成到同一个空间里”的概念,刺激了崭新的设计构造,在街道上增强了社交互动、提高了街道安全系数,并且改善了行人的活动环境。这个概念源自英国道路工程师兼建筑师科林•布坎南于1963年向英国运输部就如何改进城市交通运输问题提交的一份报告。在1990年以后,荷兰和德国建造了超过3500条,日本建造了300多条,以色列则拥有600多条。

  而中国呢?在其首都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域的西单大街,现如今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将人车混行的道路用栅栏来区隔,让具有机动性的机动车一马平川安稳行驶,却让完全依靠人力的行人们上天入地,而且干脆不顾老弱病残们的路权由于无法路过地下铁道或过街天桥就这么被剥夺的事实。

  当然啦,这么着,委府管理起来会有成本最小化的收益,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全社会为了交通管制方面的昏庸无能付出最大化的代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