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澄清中国式标语口号之“大公无私”

火烧 2011-03-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大公无私’的来源、成语故事及现实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公私关系的辩证性,揭示假公济私等现象,为理解该标语口号提供全面视角。

一、大公无私之来源与现状:  

   

【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语出】:《汉书·贾谊传》:“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清·龚自珍《龚定庵集·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当今常用人员】:各级政府官员、公务员。  

【事与愿违的现象】:假公济私、公权私用、公车私用、以权(公)谋私泛滥。  

   

二、大公无私之口号澄清依据:  

   

1、从字的构成来分析  

“公”字中的底部有“厶”(私的古字)、“私”字的右边有“厶”,公私两个字都含有“厶”字。文字构成上表明:公中有私(公中有厶字)、私中有公(公中的厶字),公私其实就是厶字不同变化的结果,二者相互依存、彼此转换。无私(厶)就没有公、有公必有私(厶)。  

2、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  

从伏羲氏创建阴阳学说及当今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公是阳、私是阴,公与私的关系就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由此可得出公中有私、私中有公,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可以转换,只要公存在一天、私就不可能消失。  

绝对无私的公(公极了)可能就是私,所以才有假公济私的人。假公济私和以权(公)谋私的人常常就是一副大公无私、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的嘴脸。  

有私的公才是真公,所以真诚的人为了事业与理想可以做到 “公而忘私”(暂时忘私而不是无私)、“舍己(私)为公”(舍是为了今后的得)、“公私兼顾”(在不影响公的前提下适当满足私欲的表现)。这才符合辩证法,符合人性的要求。  

   

三、澄清结论:  

   “大公无私”这一中国式标语口号,不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文字构成与易学思想)、不符合辩证法、不符合人性特征。这种说教式口号混淆了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人们的价值观。  

“大公无私”这一中国式标语口号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让位于“公而忘私”、“舍己(私)为公”、“公私兼顾”等科学提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