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亚太需要一场战争吗?

火烧 2014-06-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探讨亚太地区是否需要战争进行历史清算,分析中日关系及美日菲越的动向,指出战争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

  时当仲夏,西太平洋就要进入暴风雷雨季了。东海、南海还会有另一番风雨与之交加在一起吗?新加坡香格里拉会议交锋之后,美日菲越越来越狼狈成奸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亚太可能会有些麻烦。中日恩怨深重,也许真的需要一场大战来进行历史清算。美国妄言要再领导世界100年,但是,一个旧江湖要走下它的盟坛,或许也要用一场决战加注修昔底德的论断,因为在世界大同之前,战争仍是一种解决“不同”的暴力。

  不过,一定程度上,文明又是在战争中慢慢建设起来的。有人说战争是人类进化中所必需的因素,也许不一定全错。正如西方人评价公元前491年的马拉松之战:这是一本伟大剧本的一个卓越的序幕。希腊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凭着自己的力量,把波斯人击败了。这使希腊人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信心。这个命运支持了三个世纪,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出生了。而这期间经过十年东征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时期”事实上也是“古希腊科学发展最富有生命力的时期”。

  同样的,古美索不达米亚这片丰饶的“两河之间的地区”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与最古老的文明,但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故事是无休止的战争与征服的故事”。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会遭遇挑战,而他们又必须回应这种挑战。挑战和回应挑战所构成的张力越大,就越能够变革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体系与结构。军事战争就这样以生命的代价推进着文明的变迁,至少增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存量。

  甲午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通过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时成了西方技术的“高徒”,但战争也给日本人争下了仇恨。日本人虽久经儒风熏染,但安倍的所谓“新日本人”以及他的父辈、祖辈更接近马基雅维利设定的人性,那就是不会错失通过掠夺他人来获利的机会。相比而言,中国人更喜欢“通过互惠交换而合作的机会”,诺奖获得者英国人科斯就持这种观点;或者按另一位英国人汤因比的说法,儒家文化坚持“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逻辑。因此,中国人看日本人依旧不太顺眼。

  国家产生之前的战争多是血族复仇,定居农业则又在人们心中注入了一种扩张版图的冲动。无论今天的文明社会给战争装饰了多少重玻璃幕,其实它的里面还是这两种东西的混合物。这种情绪虽然不太阳光,却又十分顽固。中日关系也就注定会有很多困难。

  亚洲相比于欧洲,历史上是相对安静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好人式的儒雅与谦让。如古罗马史学家萨卢斯特所说:好人发动战争是勉强的,把战争推向极端也是不情愿的。不过,今天一些亚太国家在挑衅这个好人,而且有点打群架的意思。美国站台,日本、菲越动作下贱。拜鬼、买卖钓鱼岛,审判中国渔民,冲撞981,没一样做得坦坦荡荡。

  日本人拜鬼,就是要把他们的父辈祖辈的阴魂附体在他们身上,因而犯着点癫狂;菲越见利忘义,没有立场,因而无赖一样地耍一耍流氓。他们乌合一起,就是想惹得中国不胜其烦。当然,他们的山姆大叔一定要站在一旁给他们帮腔。

  中国应该坦然接受这种乱战式的棋盘局面,而且要力战中盘,争取势地两优的“中盘胜”。虽然中国讲究信及豚鱼,但是有些国家还不及豚鱼。所以善良只会让他们寡廉鲜耻、变本加厉。“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如此下去,将极大地消耗国家意志。

  战争虽然代价大了点,但舍生取义却也天经地义,况且战争还可能是历史的分叉点。比如图尔战役终止了阿拉伯人的西进,避免了西欧被伊斯兰化,同时也为查理曼帝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而阿因扎鲁特战役又从蒙古大军的铁蹄下挽救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此,我们看待战争应该多几个角度。

  自开天辟地以降,人类便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间歇型交替中蹒跚而来。战争缔造了国家,但未必改良了人性。虽然汤因比预言未来世界的图景应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但是这不是单靠宣讲就能完成的事情。今天亚太的事情说明他们离“礼智仁义信,温恭谦让良”还很远,永久的和平也就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就必须准备战争,虽然我们不挑起战争。

 

相关文章

  • 中纪委指社科院受境外势力点对点渗透
  • 馨月:欧日去美元化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国军抗战将士英勇牺牲换不来国民党的“中流砥柱”
  • 李殿仁中将: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抗美援朝战争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 台独新动向:「皇民化」与「私生子」
  • 美国“全球战略”三问
  • 美对华战略越来越具危险性
  • 比奥巴马更猖狂 布热津斯基称美永远在远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