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支持什么趋势?
半二十八画生
去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中粮参股蒙牛集团等案例,引发了“国进民退”的讨论话题。对此,在日前举行的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国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马建堂从2005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5年的企业单位数占10.11%,到去年这个比例是逐年下降,去年比重为5%;利润总额,相比2005年的44.04%下降了29.66%,税金总额由2005年的48.50%下降到38.10%,从业人数从2005年的27.17%,下降到20.30%。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比例却在上升。企业单位数私营企业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45.55%,上升至2008年的57.70%;利润总额中的比例2005年是14.33%,去年是27.16%;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2005年24.54%,去年是32.50%。
非国有企业,指在所有的企业中把国有及国有控股扣除后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单位数2005年占89.89%,去年95.00%;利润总额2005年55.96%,去年是70.34%;就业人数2005年是72.81%,去年是79.70%。
“总体来讲,我们感觉到从统计数据来讲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马建堂说。
无独有偶,前不久新华社一篇题为《广东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报道称,1978年,公有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份额不断降低。到2005年,公有制经济下降到32.6%,非公有制经济迅速上升到67.4%,公有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含港台澳经济)之比为32.6:30.7:36.7,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到目前,公有制经济份额已不足三成。
看来,不单是“从总体来讲”,而且从局部来讲,都能“感觉到从统计数据来讲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那么,统计数据支持什么趋势呢?难道是私进国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