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器》:中国不能没有国企
国企改制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少有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大社会变革。文学,显然不应当在这场大变革中缺位。《国器》一书的作者习晓思,大学毕业后由国有煤矿技术员到报社记者,再到省国资委官员,一路见证并参与了国有企业改革。他在自己十多年来围绕国企工作、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上千万字国企改革的实例和中外学者对国企的研究理论,“怀着对国企既痛又爱的感觉,写下了这部深层次揭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作品”。而前一段时间吉林“通钢改制”喋血事件发生后,更是让人有《国器》现实版上演的感觉。
《国器》一书以国企改制为主线,用通俗的文学形式、专业的经济观点,深层直面国企改革与发展,揭示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尤其是国企改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纠葛与冲撞。例如,在国企改制中,一些知名经济学者表面引导政府官员解放思想,其实是为少数财团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服务;国企改制缺少政府层面的有效监管,暗箱操作,无人监督,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腐败滋生;虽有职工参股但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往往由少数个人控制,工人被大量裁减,激化了管理层和职工的矛盾;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推进过于迅速等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
小说在挖掘社会矛盾的同时,也试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针对当前国企的现状,作者提出国企改革要有一个界限:中小型国企应当改革为“国有资产相对控股,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参股的形式”,大型国企必须做到国家绝对控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应对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的行业,一般不能允许非国有资本和外资进入……作者借小说一号人物林方敬之口向世人发出呐喊:“战争年代,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国企就是我党的枪杆子,枪杆子当然不能丢!”
一般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以刻画人物、描写人性为主,而《国器》却是以重大事件为主。这种表现形式,尽管在作品的文学性上欠佳,但所揭示的矛盾更加突出,更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重重矛盾中顽强的坚守。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目的时,作者习晓思认为,从哲学上说,矛盾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就是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不应当回避社会的丑恶与矛盾,也不会单纯以揭露社会的丑陋与隐秘来赚取读者的眼球,而是要以消除这些社会丑恶为最终目的,同时将社会上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给读者以希望,给社会以推动的力量。这部书,就是要真实客观地记录国有企业改革的这段历史,并希望通过这部小说与更多人共同反思中国未来命运。
国企改革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稳健、更无愧于未来,这不仅仅是作者面对现实与历史对自己的严肃拷问,无疑也值得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密切关注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