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地下地上》真左派的革命史诗

火烧 2009-09-05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地下地上》展现革命情怀与红色情结,讲述无条件奉献与共产主义忠诚,突出革命者的坚定立场与理想追求,展现地下工作者的牺牲精神与革命浪漫主义。

网易娱乐:我想问一下石老师,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有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想法?

石钟山:还是革命情结的延续吧,以前作品更多是正面描写我军将领的,所谓主旋律的光辉形象,(地下工作)作为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其实是很重要的一块,大家都默默无闻,甚至牺牲了别人也不知道,若干年后很多家庭才讲出来,我的前辈做过地下工作者。因为这是很隐秘,不能讲出来的。出于这个动机,因为这么多默默无闻工作的地下工作者,命运好的后来又做到了地上,但很多在地下就到此为止,默默地被牺牲掉了,这也是作为我的革命情结、红色情结的延续,是对于另类英雄的写照。

以上是《地下地上》原著对自己创作初衷的表述,很清楚,是“革命情结”“红色情结”让作者产生的创作冲动。纵观《地下地上》这部电视剧,确实是革命情怀和红色格调所引导的作品。与《集结号》抽象地表现“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的自由主义者的虚伪命题不同,与《潜伏》中对“组织”的无情所表达的哀怨情绪不同,《地下地上》讲的是无怨无悔的理想追求,是无条件的奉献和牺牲,是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在主题层面,不追求虚伪的“人道主义”命题,追求更深远的社会革命的价值。在思想高度上,远远超过《暗算》、《潜伏》的等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

《地下地上》主人公刘克豪,被组织上误解,冤枉,甚至打入监狱,他在接受审查中,没有丝毫的抱怨和不满,只想着如何抓到敌人,破坏敌人的阴谋;在敌人心脏,每年7月1日,他会独自给自己倒一杯酒,从不饮酒的他,会在这个日子里偷偷为党干上一杯;在他中枪后,王迎香用《马赛曲》呼唤他,这里表现出革命浪漫主义,在革命的歌声中,刘克豪逐渐苏醒;王迎香的父兄死在日本鬼子手下,当川口在她面前讲述枪杀共产党人的情景时,她愤而开枪杀死了罪恶的川口;王迎香的男友李志,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王迎香在读报学习中朗读的人民日报社论,作为观众,也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感人肺腑的一段革命者的颂歌了;刘克豪与林静的感情,他们分属不同阵营,作为革命者的刘克豪,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丝毫的动摇,在林静临死前,问他是否爱过自己,刘克豪依然不予回答,看上去冷血,其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立场。这与《潜伏》中表现的为了一个女人,从而追随这个女人的理想,这种庸俗的描写在《地下地上》里是看不到的,作者没有顺应小资产阶级情调,去写刘克豪与林静之间“超越阶级的爱”,而是明确地表明,阶级立场的不同,必然导致人生选择的不同,也必然会阻断这种所谓超越阶级和政治的爱情;跟一些自由主义者的论调不同,创作者不把国共之争定型为理想之间的斗争,而是“灵魂之间的搏斗”,创作者描写的国民党人,或如赵重光首鼠两端,没有廉耻,或如马天成,残忍无情,连自己的老婆都杀;或如尚品,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徐寅初倒是两袖清风,可是,他也感叹大势已去,顶多能做到独善其身;而代表光明和正义的一方,地下党吴老洪,忠诚果敢,为了党的工作,妻子女儿忍冻挨饿,却毫无怨言;彭忠良在斗争中叛变投敌,作者对其表达了最强烈的否定和贬斥,对于理想的丢失,对于立场的丧失,作者的批评可谓针针见血。

王迎香有句对白:刘克豪同志的表现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

作者以这样的标准,塑造人物,表达价值观的标准,不像很多作品,转向用抽象的道德化的“好人”,封建的“义气”,资产阶级的“人性”,以这些标签塑造所谓艺术形象,剥离阶级观念,否定阶级斗争,故意模糊、矮化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方面,《地下地上》作出了坚决的回击。

《地下地上》的原著石钟山,坚持弘扬革命文化,反对文艺作品的庸俗化,《地下地上》的编剧汪海林,是新左派的作家,在通钢事件中,曾经公开表示对工人阶级的支持。在这里,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作家表示敬意。

附文:石钟山做客聊《地下地上》:比《潜伏》好看
  2009-09-02 18:05:57 来源: 网易娱乐专稿
  《地下地上》原著作者石钟山、编辑汪海林、女主角王雅捷做客网易聊天,强力推荐该剧,表示,这个剧比《潜伏》好看,因为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
  网易娱乐9月2日讯 谍战剧《地下地上》正在地面热播,各地收视率出乎意料的好,1日,该剧原著作者石钟山、编辑汪海林、女主角王雅捷做客网易聊天,强力推荐该剧,表示,这个剧比《潜伏》好看,因为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
  石钟山:《地下地上》比《潜伏》好看
  网易娱乐: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网易《超级面对面》,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地下地山》的三位主创,坐在我左手边的这位是里面的女主角王雅婕小姐。
  王雅婕:大家好。
  网易娱乐:中间这位是这部戏的原著作者石钟山老师。
  石钟山:大家好。
  网易娱乐:最左边这位是编剧汪海林老师。
  汪海林:大家好。
  网易娱乐:非常高兴三位作客网易娱乐,首先请雅婕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地下地山》这个戏讲述了什么故事和你在戏里的角色。
  王雅婕:我在戏里的角色待会儿我会介绍,讲述的故事可以请汪老师介绍,他比较清楚。
  汪海林:名字叫《地下地山》,故事从结构来讲是两块,一个是地下部分,一个是地上部分,讲的是我党派出了一个特工刘克豪(音)顶替军统特务乔天曹(音)进入军统沈阳站潜伏的故事,这是地下部分,他遇到了很多危机,周围都是敌人,敌人在地上,他在地下。沈阳解放以后,乔天曹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安全主管,他原来保密局的同事成为了地下潜伏的特务,他有一个反动作,需要抓住搞破坏的特务。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地下地山》。
  网易娱乐:雅婕在里面饰演的谁?
  王雅婕:我演王音香(音),假扮夫妻,误打误撞,本来由别人去护送他过去,但我得到消息后赶过去,被来接的人被误认为是他太太,必须留下来和他演一场戏,属于赶鸭子上架,但不是接到任务来冒充他妻子的。
  网易娱乐:以前没有地下工作经验。
  王雅婕:没有,半途出了事儿,她本来是过来通知(男主角),结果被人误认为她就是男主角的家属,人家觉得你是,你就必须留下来接受任务。
  网易娱乐:虽然是误打误撞,赶鸭子上架,但最后好象还是成为了非常出色的地下工作者?
  王雅婕:王音香后期当到了团长,是我党很大的女军官,有一定文化基础,我在她身上更多是展现她的质朴、真诚和军人气质,她是识大体的,可能脾气不太好,教养也不是太好,但心里还是明白道理的,所以她最后也很努力地配合工作。
  网易娱乐:我想问一下石老师,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有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想法?
  石钟山:还是革命情结的延续吧,以前作品更多是正面描写我军将领的,所谓主旋律的光辉形象,(地下工作)作为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其实是很重要的一块,大家都默默无闻,甚至牺牲了别人也不知道,若干年后很多家庭才讲出来,我的前辈做过地下工作者。因为这是很隐秘,不能讲出来的。出于这个动机,因为这么多默默无闻工作的地下工作者,命运好的后来又做到了地上,但很多在地下就到此为止,默默地被牺牲掉了,这也是作为我的革命情结、红色情结的延续,是对于另类英雄的写照。
  网易娱乐:现在电视荧幕上的谍战剧题材非常火,之前也有非常优秀的谍战剧,比如《潜伏》,您拍的这个剧观众难免会拿它跟《潜伏》做比较,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地下地山》比《潜伏》更好看吗?
  汪海林:当然是这样的,谍战戏有很多种类型,有些走内心、有些走外部,我觉得我们是很好的内心片。
  王雅婕:情节片。
  汪海林:刚才聊到了美剧(看相关剧评),其实我们是在往这方面努力的,强化情节,目前的谍战剧从情节角度来讲,没有哪个戏超过我们,而且收视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网易娱乐:现在收视率非常好。
  汪海林:对,在很多地方台播的时候都是今年年度第一。
  网易娱乐:石老师呢?您在当初创作这个戏时给这个戏设计了什么样的亮点来吸引大家?
  石钟山:以前很多戏写地下工作者只写地下的部分,很少设计地上部分,即使设计也变了另外一个味道,就是新中国了,完全脱离了反潜伏的东西,现在我们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潜伏与反潜伏,地下与地上,刚才海林也说了,不管以前拍了多少谍战戏,说白了,我们这类题材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口子,并没有太多,当然,六七十年代也有过一批(谍战剧),影响很大,但作为类型剧,我觉得这种电视剧所占的比例和份额会越来越大,会成为一种类型剧。海林也非常自信地说,作为这一类型中的谍战剧,像《地下地山》这样情节紧凑,达到类型剧的剧,确实还不多见。
  汪海林:王雅捷比姚晨演得好
  网易娱乐:刚才介绍的故事,地下部分似乎类似《潜伏》,但地上的部分现在还是比较新鲜的领域,国内其他的电视剧目前还没有涉及到,雅婕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人家会不会拿你跟姚晨的角色相比?
  王雅婕:有啊,还没播的时候人家就说,你们这宣传得好象和《潜伏》特别像,一开始我知道《潜伏》,但不知道《潜伏》讲什么,后来拍了《地下地山》,因为本来就不知道,所以也没有什么障碍,就是根据剧本来演,应该说这个剧本不是那么草根,她有文化、能看报纸、背电话号码,还统领了那么多士兵,是一个女领导,应该说她不是一个山沟里的游击队队长,而是一个组织里的游击队队长,跟林静(音)相比她可能不够有修养,毕竟是农村人,像璞玉一样,比较有乡土气息,淳朴、直爽,没有见过那么多大世面,但她也不是很草根。我想在她身上表现出积极的东西,当时看到剧本这个角色我就想到了向日葵,在阴暗的保密局里她是一抹亮色,代表了光明,这是从我自己创作的角度来说的。
  后期拍摄时改动了剧本,也让我措手不及,打断了原来的思路,我一直很感谢任辰伟(音),因为以前和我合作过,我们比较默契,我们也一直在探讨怎么把(角色)顺过来,最后呈现出来的地上部分我还蛮喜欢的,解放后从压抑紧张的气氛里直接释放出来,她的真诚、热情、投身到工作中的状态是很吸引人的。
  汪海林:我要补充一下雅婕的人物,塑造的这个角色是我们最满意的角色,当时我们第一次去见到雅婕,感觉雅婕是一个特别文静的女孩,所以有些担心,但后来看了样片觉得很好,雅婕的诠释很准确,她是真正在塑造人物,角色哪怕和她本人有一定的距离,她也能真正体会角色,真听、真看、真感受,自己把人物诠释得非常好、很准确,不表面化。如果演员想要讨好观众,可以用一些表面化的方式来演,洒狗血,但她没有,控制得非常好,收放自如。在她爆发的时候,完全是激愤的情况,在家里开枪把客人打死了,那几个地方都处理得非常好,很有层次,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秀的演员,而不是用明星角度来衡量,像这样的女演员,我们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希望以后再和雅婕合作。
  王雅婕:说得我不敢说话了。
  网易娱乐:汪老师的意思我听出来了,雅婕演得比姚晨好。
  王雅婕:没有,他只是和我们自己的戏比,不要误导(笑)。
  网易娱乐:石老师,您比较喜欢塑造男性阳刚气比较足的戏,您是如何在您的作品里描述女性角色的呢?我们知道,女性角色在战争年代往往处于容易被忽视的角色。
  石钟山:作为那个年代的革命者,女性也是不能分开的一部分,在我的原著中,对王音香这个人物倾注了更大的比例,雅婕也在说,变成了一号人物,不敢说一号人物,但她一直和男主角并驾齐驱,是对手,我在写她时也把她当成纯粹的革命者来写,包括她的出身、她的感受、对于革命的认识……首先她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的牺牲、奉献(都不缺),无非就是不太适应压抑的生活,在压抑与被压抑之间展现出她的张力,刚才说到表演,我也看了几集,最早我和海林有同样的担心,因为雅婕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很柔弱的女性,有时候在外在的部分把女人往男人气上演,撒泼耍赖,这样的也好演,但观众看了会不舒服,因为不是你从内心、从情绪里流露出来的,我觉得雅婕的表演不温不火,适度把握了王音香的情绪,让人感觉不愣,不会让人觉得是装出来、演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观众会更认可、会(看得)更舒服一点。
  网易娱乐:雅婕之前也说到在拍戏过程中经历了一点小小的波折,汪老师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
  汪海林:波折我不希望多谈了,任何戏都会有波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最终来讲还是一个很好的集体,编导演各方面都有很好的配合。我想讲一个改编者和原著之间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1946年,潜伏打进去后马上进入到1948年,1948年故事的起头就是王音香,也就是雅婕这个人物的出场,我认为这是故事真正的开场,结果剧本发到电视台,电视台有了意见,想看1946到1948年之间的故事,强迫我们加这段。
  网易娱乐:在石老师的原著里这部分也是空白的?
  汪海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抵制了(电视台的)意见,因为我跟石老师不认识,没见过面,我就对制片人说,让他问一下原著要不要加这段。后来制片人给我打电话说石老师认为不应该加,加了就是流水帐,因为故事就是从1948年开始的,在我们两人还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就形成了神交,成功抵制了这个不靠谱的意见,保住了故事的节奏。
  网易娱乐:这也是一个共性问题,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编剧与原作之间的关系,石老师认为这种交流是否是必需的?
  石钟山:我是原著,把作品转让给了制片方,制片方再根据原著找编剧来改编,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如果把“嫁接”的过程做好了,那是没有问题的,是在做乘法,真正领悟到了你的作品。其实认识不认识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的审美一致,对它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没问题。但有时候编剧误解了原著的意思,用他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重新架构你的故事,那时就不敢说加分,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平台、另外一个故事了,这时故事的精髓和命脉和我没有关系了,我的作品被改编得很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5部了,遇到好的合作人有,不好的合作人也很多。但从《地下地山》来说,我和海林还是在改编之后才陆续有交往,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作品改编得很好、很成功,在我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情节的丰富,故事的脉络、走向又没有改变,故事性和人物性格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网易娱乐:石老师的很多作品我们都耳熟能详,《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根据您的经验,这种交流是否是必需的?
  石钟山:如果之前有很好的交流,大家一起做做剧本,讨论一下,把我原来的想法,甚至是没写在小说里的想法贡献出来一起探讨,这肯定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在没有写作之前可以通过相互碰撞进行二度创作,增加灵感,演员在场时也很好,起码演员知道咱们要的是什么,知道人物原型是什么样的、气质是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演员也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更好地丰富人物,在这些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汪海林:制片方操作总是要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原著买过来,后面就看我的,别人不要管了,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时候不是很符合创作规律,当然阅读原著本身可以理解创作意图,但最好能够坐在一起交流一下。
  网易娱乐:您作为中间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地位也有一点尴尬?
  汪海林:我们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中间有一些意见和想法也会向制片方提、向导演提,他们听进去就听进去了,没听进去我们也只能表示遗憾,下次再说。从创作来讲,因为这个戏本身写的是沈阳,其实原著写的是好几个地方,从拍摄角度来讲我们尽量集中在一个城市,我跟延刚(音)在07年冬天时专门去了一趟沈阳实体考察,通过沈阳的实地风貌找那种感觉,当时我们想到,为什么党组织会派一个不靠谱的游击队长执行这个任务?包括《潜伏》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但在那个大雪天里我们突然想到,应该派一个靠谱的人来,她只是一个护送者,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整个故事的关节就解决了,但很遗憾,后来我们没能去沈阳拍,这些都是制作上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沈阳拍,有旧故宫,还有冬天的景(就更好),因为当时沈阳解放是在冬天,奥运会期间,沈阳是赛场,不能带道具枪过去,有一些困难,希望观众能理解,对这些问题,观众可能不知道,觉得不像解放沈阳,是解放横店(笑)。
  网易娱乐:您在塑造角色时有没有什么比较遗憾的地方?
  王雅婕:那是肯定的,这个角色是我一开始最感兴趣的角色,一是他们说反差很大,可以做个尝试。另外一开始他们只是给了我一个大纲,我就买了原著看,原著里王音香写得太突出了,包括她的精神、心理和信念,都写得很丰富、饱满,我看完后很激动。所以我想得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比如刚才说到的去不了沈阳拍,会有点点滴滴的中间的转折,也有很多因素来干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我自己觉得没有原来想象的一半好。
  网易娱乐:上升空间还有很大。
  王雅婕:如果各方面的条件能够再好一点,就像画家一样,给他20种颜色和给他10种颜色,画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当然不是10种就画不好,素描都能画得很好,但如果有20种颜色就更好了。
  网易娱乐:石老师,您的作品被搬上银幕后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石钟山:遗憾肯定会有的,影视剧就是遗憾的艺术,这是集体创作发挥,不可能按照一个人的想法来实现,那也不现实,我想这是很正常的。
  汪海林:我倒更多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戏有这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些粗糙,但为什么观众这么喜欢……
  以后也许网络等收视平台会超过电视
  网易娱乐:您之前没想到收视率会这么好?
  汪海林:之前我也知道有别的题材的戏,但当时我对老板说,别的我不保证,但我保证这部戏的收视率能赢。
  王雅婕:南北收视率都好。
  汪海林:这方面我有把握,但没想到会这么高,在各地都创了记录,有些是建台这几年来最高纪录,我也在研究观众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戏的问题,最后觉得还是因为演员演出了人物的魅力,只有他关注人物的命运,才能把角色演好,感谢几位主演,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网易娱乐:在戏开播以来有没有关注收视率?
  王雅婕:我不太关注,可能我不太会挑剧本,我认为有点艺术价值的戏……当然,不包括这个,我认为很多很好的戏倒不如有些(剧的收视率高),可能有的剧受众面比较小,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才能看得懂,有些更大众文化一些,我觉得这部戏结合得很好,石老师原著中对于那种精神和信念是写得很好的,再加上汪老师的改编,改编之后情节更加生动、节奏更加快,更加扣人心弦,老少皆宜,所以收视率才这么高。
  网易娱乐:网易娱乐一直在探讨电视剧界的问题,前一阵还做了一个关于电视剧的十大预言,其中一条是:收视率不能作为品质保证的唯一标准。不知道几位是否认同?
  王雅婕:认同,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好作品收视率也很高,也有一些老百姓看完就忘的,什么事儿都不绝对。
  汪海林:我认为是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我们的评价体系发生了断裂,收视率高的作品不一定能够得到很高的评价,甚至被骂的也比较多,有些口碑比较好、媒体非常喜欢的戏,收视率却一般,对于创作者来说,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取舍,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另外,现在的评价体系和市场也是脱节的,市场里只有一个买单标准,就是收视率,在想做高品质戏的情况下,可能没有人为你买单。我在这行干了十多年,我认为作为创作者,第一位就是要保住自己的饭碗,收视率是不能放弃的,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在品质这块,如果我们的播出结构不调整(可能很难改变),如果有收费频道,那就可以做高品质的戏,比如《黑道家族》这样的戏是收费观看的,它的思想,甚至里面还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法,(这样的剧并)不是针对普通观众的。目前我们只能生产老少咸宜,收视率更广的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说《地下地山》可以保证收视率的原因,这时我把媒体评价放在第二位,说好也好、说不好也好,收视率对我来说更重要。我也分析过这个问题,白领阶层在审美上是被建构了的人群,我更相信一个普通小保姆和一个普通民工的审美,因为他们(的审美)没有被建构。
  举个例子,我们背一个名牌包,其实你原来对这个名牌包是没有认识的,但因为包上有LOGO,你认为背上它才有品味,实际上你是被建构了,被消费文化建构了,这并不是你自己的判断。审美上也是这样的问题,我认为白领阶层和媒体被建构的程度很深,我更看重两头,一头是更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创作人员的评价,一头是最草根的评价,目前为止我接受到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创作人员认为我们的《地下地山》很好,普通草根民众也认为是这样,白领、媒体不是收视主体,在某种情况下如果要取舍,我宁愿牺牲这块。
  网易娱乐:您反而更看重最底层和最尖端的看法?
  汪海林:很奇怪,他们往往在一些审美问题上反倒是一致的。
  网易娱乐:汪老师的看法非常精辟,研究得很深。
  石钟山:我觉得海林说得很好,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不能迎合市场,还是应该有一种引导的东西,刚才海林谈到了一个观点,出口,出口不在于创作者,也不在于制片者,而在于电视台收购者,一干领导审片,可能我说话不太敬,但原理就是这样,若干个观众代表一个口径,觉得这个好那个差,这种倾向是非常害人的,看准了还成,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天天看,已经处于麻木状态了,什么好片到他们那里都不会引起兴奋和激动,可能会造成一种情况,漏掉好的,上来糟的。目前这样的形态不是特别合理,我想总有一天电视台会更丰富多彩,有一些收费频道、普及频道,还有一些其他频道,是百花齐放的形式,甚至对电视剧作分级处理,我想这样能够有一个更公正的评价体系。
  网易娱乐:汪老师怎么看?
  汪海林:我想会很快,现在机顶盒技术已经有了,技术上已经解决了问题,而网络视频这块已经慢慢成长为主流的观赏方式之一了,像网易这种网络平台以后就很有可能(发展起来)。
  汪海林:我们创作者的理想是希望真正实现彩铃下载这样点对点的收费,直接面对受众,现在中间有很多别的(部分)隔离了这种收费,很可悲,现在我们整个影视产业加起来没有彩铃下载的产值高,但我们的影响力比他们高,我觉得盈利模式还是有问题,希望能够早一点实现点对点的收费,到那个时候,像石钟山老师有这么多作品,那就可以实现很高的盈利了(笑)。
  网易娱乐:石老师是不是也希望早日正规化?
  石钟山:对,我觉得时间不会太长,十年八年吧,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享受到(这种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数钞票的快感(笑)。
  汪海林:音乐上已经做到了,卡拉OK的版权费用已经可以直接送到创作者手上了。
  网易娱乐:雅婕对刚才两位老师说的问题怎么看?
  王雅婕:说得很实在,有些戏真得不怎么样,但确实收视率很高,播得很火,不要说你们困惑,电视台也很困惑,他们经常说,我们为什么要买这种戏?有一个很有名的制作公司说,我们准备做《良家妇女》,我说啊?为什么这种名字?他们说,就是有人买,一出这样的戏就有人买。我觉得这样会把艺术引到邪路上去,好的东西还是需要大家积极的宣传和呵护,不能随大流,说实话,我不太相信收视率,虽然你们很相信,我就没弄懂这怎么查出来的,凭什么说这个看了那个没看呢?
  石钟山:这是片面的,一部分。
  汪海林:从统计学上来讲有它一定的科学性。
  王雅婕:也许有碰巧的因素吧。
  汪海林:就像对高考质疑一样,高考也有不公平,但因为没有更公平的东西来取代它。
  王雅婕:电视台收视率的点会影响到广告,广告又是电视台的饭碗,一个饭碗连接另一个饭碗,所有的饭碗都连接到收视率上去。
  石钟山:他们是金饭碗,我们是银饭碗。
  汪海林:但如果我们多拍一些《地下地山》这样高收视率的戏,饭碗才能更巩固。
  王雅婕:兼顾一下吧。
  网易娱乐:就如刚才汪老师提到的,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还是相对客观的标准。
  石钟山:是的。
  网易娱乐:时间关系,请三位在最后对网友说一下你们对《地下地山》的想法吧。
  汪海林:我个人认为这个戏还是非常好看的,总有一款适合你(笑)。
  石钟山:大家可以看、可以喜欢、可以骂,畅所欲言,我们能够经受住一切考验。
  王雅婕:我这个人比较较真,看了很多戏,也喜欢去评价谁好谁不好,我喜欢艺术性高的戏,《地下地山》是可视性比较强的戏,就像你们说的,是情节剧,比较好看,情节带动故事。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