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的"小岗悖论"
悖论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有名的“说谎者悖论”:“现在我说的是一句假话”。这句话是真是假?假定它为真,将推出它是假;假定它为假,将推出它是真。其他有名的还有“飞矢不动”等等。 
      悖论之所以悖论,是因为它包含了不正确的隐性假设,换句话说,我们往往潜意识里把不同的东西等同了。其实“说谎者悖论”里有个隐性假设:单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它的真假。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除了逻辑上永真或永假的命题,其他任何命题我们都不能从命题本身来判断其真假。既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那些假定怎么就怎么样的推理就都是扯淡。有人说,“飞矢不动悖论” 的问题,在于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是不真实的,这其实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它还有另一个隐性假设,那就是时间有一最小量,而不是无限可分的。如果时间也无限可分, 就不见得是悖论了,因为无穷级数之和为一定值,在数学上很常见。也就是说,在“飞矢不动” 的悖论里,空间是连续的,而时间却是量子化的。  
悖论是个不错的工具,可以用来检验推理中是否包含了相互矛盾的或者错误的假设。当然悖论也可能是证明。比如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的泊松斑:主张粒子说的泊松,当初还洋洋得意认为自己推翻了波动说呢,因为他认为不可能有那个斑;但实验结果却是出乎泊松意外,那个斑真真切切的出现了。悖论曾经对数学起过一定的作用,这作用其实也被夸大了,悖论的作用就是对逻辑提了个醒:你规矩点,不然会有乱子的!公理化集合论出现就是规矩后的一个成果。但可怕的是悖论被滥用了。 
      比如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的学者王晓毅提出的所谓的"小岗悖论":如果说小岗村的农民那么齐心,愿意承担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包括经济风险),为什么他们却不能够在公共的土地上共同劳动?承担这样大的风险无疑是需要作出牺牲的。愿意作出如此大牺牲的人可以被假设为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精神去促成集体的瓦解,在逻辑上很难解释得通。如果像以后所解释的,他们有很强的个体主义精神,聚集在一起的社员不愿意出工出力,只有分田单干,个人利益与个人劳动直接挂钩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甚至为别人多牺牲一些汗水都不愿意的人,为什么能够集体承担如此大的风险?"  
这里其实毫无悖论可言,所谓的悖论不过是作者对“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体主义精神”咬文嚼字,生硬地造出来的。照此逻辑,请问“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还是“个体主义精神”?客气点说,这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的学者就是个吃饱没事干,成天价瞎琢磨的书呆子。不客气的话,这样的学者活着,真是白白祸害粮食!鲁迅说“无聊才读书”,我们的学者可真是“无聊谁读书?吃饱好瞎编”。 
       "小岗悖论"的提出当然是有目的,对"18个血手印"文书的怀疑么?其实文书的真假倒是无关紧要。民国时《新青年》上刘半农、钱玄同的双簧演的还真是好,如果要评选百年第一炒或百年第一秀,真是非他们莫属。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