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更夫的梆子文人的笔

火烧 2010-05-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对比更夫的梆子与文人的笔,分析两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强调更夫的实用性与文人的复杂性。

          打更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更夫的梆子(有时还加上锣)有三个作用:一是为百姓报时的工具,二是为“领导”提供自己巡查路线、表明自己没有偷懒的“考勤表”,三是发生意外情况的“警报信号”。  

第一点是小时看电影后请教大人后搞明白的:晚七点入更,早五点出更,整个夜晚共分为五更。冬天的五更最冷,所以有部电影叫《五更寒》。  

第二点是当兵野营住在农村,听丢了小鸡的农妇骂街时体会到的:该农妇右手持菜刀、左手持菜板,行进间有规律地以刀背(避免刀刃和菜板的不必要损耗)敲击菜板,每次敲击三下。敲击三次后站住开骂,骂完后继续行走。早、中、晚饭及临熄灯前必绕村一匝。我从菜刀菜板声中不仅清楚地知道了她的行动路线,也无师自通地领略了这一点。  

第三点也是从电影中得知的。记不清是那部影片了:武工队悄悄摸进村,一人捂住更夫的嘴,另一人接过梆子继续按点儿敲击。哦,敢情梆子一旦停了或者乱了就相当于发出警报呀!  

至于文人的笔嘛,其实也和更夫的梆子差不多的。天下太平的时候,闲散文人扯扯闲篇,在卖弄文采的同时给百姓添加点儿饭后茶余的谈资;御用文人拍拍马屁,在表明自己笔耕不辍的同时,给皇上大臣们添点儿河清海晏的乐趣;多事之秋的时候,闲散文人奋笔疾书,在怒斥佞臣误国的同时叫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拿起刀枪;御用文人痛心疾首,在大骂百姓愚昧无知的同时,给皇上和大臣们谨陈管见甚至暗通款曲……总之是一团糟。  

说到这里,我倒觉得有些冤枉更夫了。尽管他斗大的字识不了 二升 ,但却是为百姓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像文人,或是因笔生事,或是用笔杀人,终其一生未必能做几件于民有利的好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存在了上千年的东西总是合理的。如果听不到文人敲出的“梆子”声,大家都会感到寂寞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