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到底应该拉黑哪些人?
【破土摘要】我们只想向这些热衷拉黑穷人的人传授一点人生经验:你完全可以在私人领域中秉持这样的价值观,并“闷声”依此行事,但是当你在社交网络中以这种歧视性话语发声,就不说有多违背自由主义的基本素养了——你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最主要的问题是这样做显得逼格太低——当一个人需要通过歧视穷人来标榜自己并唯恐天下不知的时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这几天,《我为什么拉黑了朋友圈的那些穷人》一文突然刷屏,文章第一句就是“抄袭,打护士,杀医生,猥亵女童,偷窃不成杀死店员……这些事,一直有圣洁的声音唱诵着,要大家原谅,因为,他们是弱者。”一句话一下子把非弱者的仇恨都拉起来了,凭什么弱者在法律面前应该被眷顾,不是说好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对此,我们除了强调必须依法治国之外,不能多说什么。
但是当我们开始看后面的内容,就会发现,全文根本没有违法犯罪的戏份,不外乎一些以弱势地位为砝码争取利益的情节。细究一下又会发现,小故事还挺多样化,有小三叫板正室,有穷人拒绝买单,有网络不知名写手抄袭,有借钱未遂破口大骂。总结一下,这就是天涯八卦板块最流行的“奇葩事件”。文中列举的这些奇葩事件当然太过夸张,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经历一些介于奇葩和正常之间的人和事,对此可能会感同身受:奇葩真的太多了!
不过稍等,这关穷人什么事?
其实,文章所列举的故事主角可不一定是穷人,只是在故事角色的力量对比中较弱的一方而已,在现实中,我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弱者,但文章最后却把问题都指向了穷人。这个逻辑无疑不能自圆其说,然而问题的关键正是在于,这样的逻辑竟然被广泛接受了!这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这个帖子可以视为这样一种征象:一个针对穷人的话语歧视体系正在浮现。
近些年来,各种网络撕逼大战盛行。这背后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秩序崩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随之崩溃带来的混乱。在当代中国,经历着两种旧社会秩序的崩溃——社会主义的和乡土的。在以公有制为绝对主导的社会主义秩序中,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而在传统的乡土人情社会中,亲戚邻里之间的人情和礼尚往来,成为维系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在这种社会中,亲亲、互助和名誉是主导的价值观。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涌入,同时在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让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无论是社会主义秩序还是乡土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它们所得以依存的社会主义单位制和传统农村社会都被新自由主义冲击得七零八落。然而,这些社会秩序虽然都崩毁了,但是已死先辈们的传统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统治着活人的头脑。于是,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和乡土的)与新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让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异常混乱——看看朋友圈上那些乱炖的鸡汤就明白了!
新旧两种价值观是在不同社会中产生的,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互助、奉献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去回应他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有着乡土人情、社会主义新伦理等多重因素;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人与人之的界限则被权利的边界所重新设定,我没有为别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义务,别人也绝对不能侵犯到我的权利。因此,当那些在熟人社会中秉持传统价值观的人进入到新的市场(生人)社会中的时候,就产生了严重的价值冲突,他们会以为人与人之间除了权利和契约关系,还应该有更多的联系,比如互助(我经济困难你接济我一下为什么不行)、人情(我喜欢这瓶香水你送我有什么不可以),而且,他们可能对隐私没有概念,以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紧密的联系。这些观念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无疑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个人主义群体,对那些初入市场社会的人的怪异行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讨伐。“奇葩”一度成为网络关键词,各种奇葩事件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一次,“奇葩”这个词被有组织、有系统地指向了穷人,穷人被齐刷刷地拉黑了!为什么穷人中枪了?
因为生活在这个崩毁了的世界中正是这些穷人,他们很可能要么是下岗工人的子女(一个社会主义秩序崩毁了的世界),要么是农村子弟(一个乡土社会崩毁了的世界),因为他们所成长的社会环境都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成长过程“光怪陆离”,一方面是它们所继承的传统价值观已经扭曲、变异,一方面是这些残留的价值观在市场社会与基于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于是,他们或者沦为“奇葩”在网络上遭到大众的唾弃,或者导致严重的精神问题,像毕节留守儿童那样的自杀身亡。当然,我们这里绝对不是在断言所有穷人秉持的都是传统秩序的价值观或都是奇葩——事实上通情达理作风正派的穷人绝非少数,我们只是想给出一种解释,为什么在网络舆论中,穷人会与奇葩联系在一起——想想天涯上鬼哭狼嚎般对凤凰男的声讨吧!
可见,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事件,却共享着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这一共同历史背景。那么,或许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穷人的奇葩行为背后是什么?以及,这些行为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奇葩吗?或者只是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饱受所谓“奇葩行为”困扰的话语权掌握者却无暇反思,匆忙得出结论——我要拉黑朋友圈的那些穷人。一下子把所有的不合理行为纳入了富裕与贫穷的二元对立框架当中,而此逻辑背后常常又伴随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二元对立,然而,正如我们此前所揭示的,历史地看,这实际上是正在崩毁的社会主义和乡土秩序与新的新自由主义秩序之间的冲突。因此,当我们把所谓的奇葩行为这种社会现象简单归结为穷人的问题,是把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永恒化为简单的二元对立问题,这也造成了事件背后历史脉络的遮蔽。
那些拉黑了穷人的人,我们可以给出一幅大致的素描:他们的枕头边上大都放着一本安·兰德的《源泉》,他们秉持着她这样的教诲:每个人的自私都是合理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天然正当,任何人都不需要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总之,“理性”的自私是一种美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以一种孤立、冷漠的眼光打量着他人,并在人与人之间拉开一个让他舒服的距离。他们追随着内心的声音:“我遵纪守法,绝不去侵犯你的权利,你也别来打扰我的安宁。”
我们在此没有时间去反驳这种价值观——“然并卵”的事情我们就不干了,我们只想向这些热衷拉黑穷人的人传授一点人生经验:你完全可以在私人领域中秉持这样的价值观,并“闷声”依此行事,但是当你在社交网络中以这种歧视性话语发声,就不说有多违背自由主义的基本素养了——你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最主要的问题是这样做显得逼格太低——当一个人需要通过歧视穷人来标榜自己并唯恐天下不知的时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这些热衷于网络撕逼的中华田园自由主义者们可能最需要补上这一课:包容他者,起码是在公共领域中包容那些与你存在价值观冲突的人。
那么至此,也许我们都该认真想想,你的朋友圈到底应该拉黑哪些人?
相关文章:
《我为何拉黑了朋友圈的那些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