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2006-12-19 吕臣 阅读174次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我国是人口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将近70%。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有1.5 亿剩余劳动力, 每年还增长600 万左右,以年均4%的增长率增长。如何来解决、转移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 成为当前的难点问题。
2.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不高, 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根据最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平均每户劳动力为3.84 人, 在每户中, 初中文化程度及其以下的劳动力为2.22 人, 占58%; 有专业技术职称和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为0.28 人, 占7.3%。《2003- 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8.6%。可见,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总体水平不高, 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远远不够。
3.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来说, 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一致。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工业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时, 劳动力转移程度应该达到50%的水平。目前, 我国工业在GDP 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 但全国劳动力转移率只达到30%左右, 这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一致。这说明, 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与世界相比相对滞后, 不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来转移我国现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 扫清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4.城乡分割、地区分治和财政分灶吃饭以及部门间只能交叉、协调沟通不够, 进一步形成了影响我国市场管理和工作效率的体制障碍。目前, 我国实行各级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 一些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入地的当地政府和有关机关部门负责人对由当地政府财政出资为外地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持不同看法, 认为地方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等问题。同时, 涉及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部门较多, 但责任不明确, 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劳动力市场管理方面,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则和管理制度, 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机制。再加上, 本地区政府为保护和扩大本地区居民的就业, 采取行政手段来限制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某项职业。总之, 体制性的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就业。
5.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出去, 留在农村的人口剩余存在很大问题, 缺少可持续性。拿四川资阳市为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 99%以上的责任田转租或无偿地出让给了在农村务农的农民, 也就是说, 25%的土地集中到了75%的农民手中。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 有利于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这应该说是好事。但发现这些土地集中在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手中, 大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壮年进入城镇打工, 留下的非劳动力和年龄在50 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了总劳动力的74%, 农村经营主体的老、弱、病、残、妇幼化导致了部分土地无法耕种或广种薄收, 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费。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 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或负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在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提高,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根据刘易斯理论,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两个经济部门: 一个是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 该部门集中了大量资本, 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 该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但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时, 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 也就是说, 农村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 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 故在剩余劳动力未转移完毕前,农村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 从而由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业低效率。
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土地稀缺, 影响农民收入, 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农村土地是有限的, 具有稀缺性, 而农业人口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种直接结果是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不增长或负增长, 这就会影响农村的稳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稳定。因此,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的, 提高农民收入是必须的。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及时的正确的。那么, 如何有效分配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既在城镇中打工又不放弃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增收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三、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路径
1.加大技术教育投入,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目前, 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 另一方面, 我国的广东、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的矛盾问题。就其本质上说, “民工荒”是技术工人荒, 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缺乏劳动力, 职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成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根据2005 年抽样调查, 广西人口总数为4925 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占了70%, 在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0%, 在2005 年广西参加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29.9 万农民中, 仅4.8 万人取得国家初级职业资格。由此可见, 劳动力技能和知识的缺乏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有一个问题, 培训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支付? 这有三个关系人; 农民工、用人企业、政府。首先对于农民工来说, 这部分费用全部由农民工来支付, 这会使本来接受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农民工的积极性更加降低, 他们主要看重的是短期利益。高额的培训费使农民工“望而却步”。其次对于用人企业来说, 这无疑使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产品竞争力下降。退一步说, 就算用人企业来支付费用, 农民工经过培训后由劣势地位转移到优势地位, 他们有了向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 一气之下离开企业, 使得企业花了培训钱最终却是为别的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因为现阶段农民工的“道德水准”让人怀疑, 所以用人企业也不乐意支付。再次对于政府来说, 政府现在财政赤字每年递增,财政缺口比较大, 同时, 各地区的行政分割严重, 无法形成统一的培训费用的管理系统。从上分析, 笔者建议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基金会”, 其目的就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统一的教育培训, 使其掌握一门技术, 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之需要, 解决发达企业的“技工荒”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矛盾问题。其经费由政府、用人企业和农民工三者共同出资, 其中政府和用人企业为主要经费来源。同时, 出资的用人企业通过培训获得自己发展所需要的农技工, 在出资之前, 用人企业要和接受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合同, 保证农民工在接受培训后到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的企业工作一定期限, 不至于用人企业白白花钱没有获得好处; 政府主要其监督作用, 防止道德败坏的不良现象发生。
2.积极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继续实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多年来, 我国实施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转移策略, 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就地转移”策略中, 第一, 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 构建我国城市工业之外的“第二工业体系”, 开辟经济建设的第二战场。截至2001 年底,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 亿人,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 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总额为8200亿元, 人均为850 元, 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4%。这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 又发展了城镇化建设。第二, 通过农业产业化, 可以更多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值约占总量的80%, 而我国只占10%;发达国家食品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 倍, 我国不到1/3; 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 而我国是7∶1∶2。可见,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发展潜力较大, 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渠道。第三, 引进城市资金到农村就地办厂, 鼓励成熟民工回家乡创业, 造福家乡。同时, 把城市中不再需要发展或成本增加的企业搬迁到农村, 既解决农民就业又减少企业成本。在“异地转移”转移策略中, 首先大批农民工进城, 为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其次, 在城市中的第三产业解决了一定量的农民工。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30%左右, 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达60~80%;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种类有150 0个,而我国只有50 个; 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就业份额20~30%, 而我国仅为4%, 据推算, 全国32 个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和43 个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 社区服务能够提供1500 万个就业岗位, 再加上中等城市和乡镇城市, 提供的就业岗位将更多。可以说, 第三产业将是未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大空间。第三,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口, 促进我国劳动力向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劳务输出, 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3.打造“农村地方人口”品牌, 形成地方优势。拿四川为例, “川妹子”家政服务在全国闻名于世,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妹子”品牌。四川农村妇女以其勤劳、朴实、纯正的优良品质深得各地的普遍赞誉。我国城镇家庭需要家政服务的人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年龄、高级知识分子、中高级干部的“四高家庭”。就拿高收入家庭来说, 我国拥有1000 万资产的家庭有24 万, 100 万元资产的上千万个。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 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6.96%, 而且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将更加突出, 老年人的衣食起居需要人来护理。而四川现有农村人口数6800 万, 农村劳动力3780 万, 剩余劳动力1300 万人, 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一般适合做家政服务的为16~45 岁的农村妇女。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有1622.4 万人, 按照1/3 来计算约为540 万人, 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 在这个方向上转移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潜力巨大。同时, 别的省市地区的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可以通过四川家政部门培训后以“川妹子”的品牌走向全国。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 各省市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 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形成市场需求的地区品牌优势。
4.学习上海市“专业农民”使用技术培训工程, 形成卫星式辐射。“专业农民”是指以农为主, 具有发展潜力, 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民。上海市于2005 年起, 每年计划培育“专业农民”1 万人, 每一个“专业农民”辐射10 户农户, 使10 万农户受益。2005 年, 上海市郊区10 个区县共计培训“专业农民”11600 余人, 市财政投入580 万元。通过对各个区因地制宜的开设《粮食》、《蔬菜》、《农机》等培训专业, 经过培训后颁发“专业农民”培训证书, 并建立“专业农民”信息档案, 促进各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专业农民”培训证书, 并建立“专业农民”信息档案, 促进各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专业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和农场生产主干为主体, 他们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一门专业知识, 将所学知识和技术通过分发技术资料或利用示范田示范等形式传授给周边的农民, 力争做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 真正达到辐射带动的目标, 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造福农民,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区应该借鉴上海市的“专业农民”工程, 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适合本地区的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培训网络和培训基地, 逐渐形成以培训为主, 推广、咨询与信息服务四种功能齐全的地方培训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吕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价格月刊》2006年第11 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