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精神论纲

火烧 2007-03-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38
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展开,重点分析其历史实践性、主体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强调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指导意义。

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精神论纲

刘 国 晨 

------------------------------

  该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世界观的视角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内在精神。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总和,共产主义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价值观和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精神特征,即历史实践性、历史主体性、历史批判性和历史革命性几个主要的特征。

  关键词:解读 马克思主义 论纲

  作者刘国晨,1951年生,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实践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如何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首先必须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浩瀚文本,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阔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①],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来源和学科结构划分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列宁也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特征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体现在: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价值,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这些方面[②]。一个理论体系可以从多种视角和不同层面划分它的科学结构和内在特征;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是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认真的研究。但是一种理论体系除在研究范式、逻辑结构和其他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属性而外,还有着其内在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和精神特征,这是一个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如果面面俱到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往往就容易遮蔽这种理论体系的精髓。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留下的浩瀚文本,如果我们拘泥于文本的每个字句或他们所说过的每句话,那么就会囿于解读文本人水平和偏好的原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做出各种大相径庭的理解,而且他们都会从文本中找到有利于自己解读的论据而不利于其他与自己理解不同人的论据,马克思主义文本就会变成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理论漩涡,就会变成僵化了的教条。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写过或说过什么样的话,而是要进一步追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什么写出这样的文本或说这样的话,他们为什么写这样的文本或说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要探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为此,本文企图从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大厦世界观的内在精神方面,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涵着许多具体的特殊的学科和对象,即某一方面的特殊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创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从中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著名的划时代的著作时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③]此后恩格斯又从不同视角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所以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加以认识。

  世界观是什么?世界观,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一种是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体系,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包括广义的世界观,也包括狭义的世界观。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而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是从后者的视野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精神和特点。从这个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应包括四个基本的方面,即价值取向或基本态度和立场,对世界本源和规律的基本认识或观点,获得这些基本认识或观点的基本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或人类世界发展所应该具有的最终方向和目标,把这四个方面加以简化,就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和最主要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的最主要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解读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个具有系统性的宏大的理论体系。要准确解读和认识这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首先需要按照逻辑的方法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之加以划分、确认和定义。这是明确一个理论体系最基本的逻辑方法。而在以往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往往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的区别,所以对准确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

  内涵是反映一个概念本质属性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一个系统性的宏大体系,它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只能抓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特征明确它所具备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首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属性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一般来说,在关于人类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中除少数纯形式的理论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运动学等一些学科外,人文社会科学只要是涉及到社会存在、社会问题、社会道德、社会法律、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等经济的、政治的、人文学科的事实或观念,就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该理论的阶级立场和社会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有阶级存在以来的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构成的,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主要反映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不可能不反映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的。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内是很难有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的,社会中的主要阶级都要为自己的阶级利益寻找和制造理论,争取话语权,各个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是不愿和很难承认对方所宣扬的理论的。就如一贯以标榜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也是通过各种手段培植强大的所谓主流学派对人文社会科学加以控制,并通过各种媒体掌握话语霸权,强行灌输或巧妙地诱导人们相信他们的价值观,以便为他们的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这里要害的问题是,不是反映不反映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反映谁的价值取向,如何反映价值取向,反映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的学究式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理论,是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先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然声称他们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是人类社会追求解放的理论,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同志就把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两个显著的标志之一[④]。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按照逻辑结构又可划分为一般的普遍的立场和特殊的、个别问题的立场,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特殊立场和个别问题的立场又都是来源于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般的普遍的立场的必然指向和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普遍的一般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普遍关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是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论述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特殊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类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立场。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性精神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始终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只有反映历史主体性的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有资格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才是最革命的阶级,才能够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才能够完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立场的个别体现是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具体问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如早期马克思争取出版自由,反对书报检查制度;反对君主立宪,主张人民主权;以及后期对“巴黎公社”的支持等等。对这些具体历史问题和具体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对共产主义前途命运的关怀,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般的普遍的立场息息相关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的第二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原理和观点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体系,是一个互相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大的属概念范畴如列宁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创始人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些属概念范畴下又包括了一系列的种概念,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可反作用于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价值、剩余价值,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也可分为一般的普遍的认识或原理,对历史上特殊阶段、特殊类型问题的认识或原理,对历史上个别问题或事件的认识或论断。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可反作用于存在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不断运动发展不断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的一般的普遍性原理,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认识或论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类型问题的认识或原理。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二重性的原理,是对商品特征的分析,适应于有商品交换存在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和资本利润的分析,它适应于有资本存在和雇佣劳动存在的社会内,如此等等。这些原理受特殊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离开了这些特殊历史条件,这些原理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其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上的大量的具体问题和事件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认识和论断……

  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第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立场和观点的前提下,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这个基本方法就是辩证法,就是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辩证法不是作为普通意义上策略的方法,而是对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在此基础上,把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去分析和认识其他事物。

  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辩证法的基本认识方法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事物是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而不是孤立的;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世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根据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引起的,外部力量对这种运动和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世界运动变化的基本轨迹是由渐进的量变过程到显著的突变的质变过程;这个突变的质变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其结果就是新的事物不断代替旧的事物……这些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或者说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构成了马克思分析认识世界的辩证逻辑和方法。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的一般的普遍的认识或原理,还是对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类型问题的特殊认识和原理及其对具体问题和事件的认识论断,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贯穿着这些基本的辩证逻辑,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就是充分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和杰作。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的第四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发展指向,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有目标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目标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立场、观点、方法所产生的总结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必然归宿。没有共产主义作为目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不是完整的世界观,舍弃了共产主义这个目标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的庸俗世界观。列宁在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⑤]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的这段话,首先说明这是一个新的世界观,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接着他论述了这个世界观所包含的内容,这些内容归纳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而立场、观点、方法都是围绕着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所展开的。因此,在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时绝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舍弃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准确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极大热情和坚定立场,研究人类的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等不平等现象仅仅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导社会发展的是占人类社会大多数的劳动阶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如以往的社会形态一样必然要被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所否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只能是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能否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下一个较简略的定义?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世界观给出一个简要的定义是困难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都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给马克思主义下过简略的定义,但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实际上马克思本人从阶级存在的历史视野对他的理论新内容作了简要的说明。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有段著名论述说明他的理论贡献:“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⑵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⑶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文中黑体字是原文所加)[⑥]这是马克思对他的理论新内容所做的说明,也可认为是对他的理论新内容的定义。这个看似简略的表述,实际上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丰富内涵。其中的第一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即阶级的存在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一定经济条件和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的存在也不是永恒的,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地消亡或被消灭;第二点“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第三点“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到来,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阶级私利,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才能获得最后解放,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通过无产阶级这个代表历史前进的主体执政而达到人类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根据马克思对他的理论新内容的表述,结合以上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世界观内涵的分析概括,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做出以下简略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是为整个人类谋求解放和自由的学说;它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原理,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和揭露了资本主义榨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要灭亡的矛盾和规律,认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在资本主义内部创造出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的目的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并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外延是一个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或对象。作为认识人类社会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如上所述,主要可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四个方面。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外延是不能简单地用上述狭义的世界观加以划分和解读的,而更多的应该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广义世界观的视野加以解读,才能够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种种错误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应具备的广阔外延。因此,本文在这里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外延不仅从狭义外延加以认识,而且也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广义外延加以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外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述所包涵的时间和空间及其所所涉猎的事物和对象之中。时间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外延的纵的历史对象的外延,空间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外延的横的现实对象的外延。

  从时间外延上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其所创立的世界观涉猎或分析了从天体演化到人类出现的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问题,从人类社会出现的上至古代原始社会下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认识,其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从空间外延上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其所创立的世界观涉猎或分析了世界的三大形态即自然的、人的、社会的基本问题。而其中主要内容和重点是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和认识,这种分析和认识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而重点又是从分析经济基础入手来认识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外延所含的对象是非常广阔的。这些对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的是专门的重点的探索和论述,有的是一般地涉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对所涉猎的每个对象都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尽管他们在同时代学者中知识堪称是最渊博的,尽管他们在所涉及的每个问题上几乎都有独到的精辟见解甚至是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们人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所处时代和所拥有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他们不可能预测他们身后所发生的人类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历史事件,更不可能对之加以论述。所以,我们在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外延时,虽然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涉猎的每个对象都加以研究,但是重点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重点研究和论述的对象。这样就有可能更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实质。[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及其理论贡献是比较明确的。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列宁堪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列宁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上创新和贡献的几个主要方面,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所应倍加重视的。列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次列宁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贡献和特征集中体现在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价值,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九个方面。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和理论贡献的论述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概念系统体系,在上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对象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具特色的概念系统,即这些主要对象是属概念范畴,在其下面还有一系列的种概念,及更小的一系列的种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外延对象的属概念和一系列的种概念构成的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外延简单化,而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系统。

  在认识和明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时,还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逻辑的角度讲,一般而言内涵具有确定性,而外延则相对地予以确定,尤其是对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而言它的外延是相当广阔的。内涵的确定性是这一概念内涵区别于那一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特指的限定的,而外延相对地确定是因为外延所存在所可以延伸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是确定的,也是完整的、科学的、创新的;而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可包含的外延则是难以准确确定的,是非常广阔的,有的只是被人们相对地限定了的外延。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述了时空过程中大量的有限的事物和对象,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把他们的学说延伸到无限悠久的历史中去,也不可能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空间中去,所以马克思主义就难以具有完全准确的外延,而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具有完全准确的外延,只可能有被相对限定的外延;马克思主义的外延我们只能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涉猎的有限的事物和对象中去认识,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未论述的或所未经历的事物和对象强加于马克思主义,导致把马克思主义外延扩展到无限的时空过程中去。正确的态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去分析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未涉及到的时空过程的对象和事物;这种分析和认识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完全取决于分析和认识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而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无关的,因此我们更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应用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坚持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途径。有些人总是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外延所不可能包括的,从马克思主义外延的广阔视野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空白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无限多的空白点。即使把我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知识加总,也存在着无限的空白点,因为人类的有史以来的历史是有限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作为容纳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的外延则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要的就是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终极目标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世界观贯穿于其中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即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指向一个人类有阶级存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类有阶级存在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总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存在的,没有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方向,没有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也就不会如我们今天所知的那样举世瞩目震撼世界,就不会显得那样的崇高而伟大。而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和反对派,对马克思主义不遗余力地攻击和否定也是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这从反面说明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显著地位和核心作用。因此,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终极目标。

  上述引用的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的著名论述说明他的理论新内容里,马克思清楚地指出他的新内容在于证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来临的历史趋势,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从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个无阶级社会的内涵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称读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⑧]到那时将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马克思所声明的他的理论新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核心和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一个系统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积累、继承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阶段实践方向的选择,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实践和理想,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都是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来临的历史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的头脑的主观臆测,而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从有阶级存在的人类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充满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使一些阶级消灭了,一些阶级胜利了,新的革命的阶级战胜和取代了旧的阶级,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发生变革。这些新旧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和激发的。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大工业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必然是无产阶级的胜利、资产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胜利的结果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逐步地过渡到无阶级存在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的力量,是因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多数群体和主体力量,是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创造者,而且一无所有,最革命、最有力量,对世界具有强烈变革的愿望,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少数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出于它们狭隘的阶级私利是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是不愿失去它们现实的剥削阶级存在的条件的,是不愿失去他们的剥削阶级天堂的,所以他们是不愿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因此,建立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利益,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阶级私利也不应该有自己的阶级私利,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如果无产阶级不能解放全人类那么无产阶级自己也不能最后获得解放。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终极目标是指有阶级存在社会的终极目标,是阶级被消灭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把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称为人类的史前史,共产主义社会将结束人类社会的史前史,而展开人类社会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文明史,真正的属于人的历史。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精神特征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形成了并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具备的内在精神或本质特征。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还必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对我们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精神可归结为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历史实践性,二是历史主体性,三是历史批判性,四是历史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内在精神特征是实践的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重构,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内在精神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要之点是:第一,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意识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第二,人类社会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实践的过程也是批判创造的过程;第三,哲学是有目的的哲学,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哲学要转化为人们的巨大精神力量,才能推动世界的发展;第四,世界处在普遍的矛盾运动之中,矛盾运动的方向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第五,哲学思想和理论的真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真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由相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回答了哲学的来源、本质、目的和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累积和结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革命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不仅在于它的认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⑨]改变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就是要使哲学家们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承担起改变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就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今天,我们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有两个问题须进一步认识和特别强调:一个是实践的动态时间过程;一个是实践的静态空间场域。

  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一个总体的历史的能动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割裂的过程。实践从动态的时间过程讲,它是过去、现在、未来实践过程的总和。过去和现在的实践人们是容易理解和认可的,而对于未来的实践往往是怀疑的。一些人片面地理解或曲解实践,以为只有当下现实的实践才是实践,并以此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前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之中有许多原理是不现实的或没有实现的。这是不正确的,是对未来实践缺乏应有的认识。人类社会必然要向未来发展和迈进,未来的实践是存在的也是必然的。一种理论正确与否,不仅需要依赖当下实践的检验而且也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人们常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里的历史就是指未来的历史,就是指向未来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些已被以往的历史和当下的实践所检验所证实,一些理论还有待于未来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和确认;诚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任何一种正确的理论一样存在着偏颇和缺失,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进程不断地被纠正、补充、丰富和完善;那种轻易地否定和肯定一种理论的认识和态度都是不正确的。仅仅停留在过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是“右”的“倒退”的理论,仅仅停留在当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是“短视”的“盲目”的理论,一味“向前看”而不顾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条件限制的理论是“左”的“空洞”的理论,正确的实践和理论态度应是: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回溯总结过去和预见未来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不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知道明天将要干什么,那么就无从把握现在,现在的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因此,我们应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应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而且要通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历史的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之、检验之。

  实践从静态空间的场域讲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是社会现实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人和集团都不是实践的总体,任何一个方面和系统都不是实践的总体。哲学社会科学要反映实践的总体性,才有可能使其理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不反映总体性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从对现实以及对现实的理解中找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他人的证据,并可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欺世盗名的伪哲学社会科学。但是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反映不同利益集团价值取向的哲学社会科学是难以达到总体性要求的,有可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反映实践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性精神。

  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历史主体性,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现代人类社会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即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这里用历史主体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更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因为马克思之所以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因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主体,阶级斗争必然导致受剥削受压迫的大多数人战胜剥削和压迫大多数人的少数统治阶级,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因此,把握了历史主体就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历史主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性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不是由所谓的什么英雄创造的,任何所谓英雄或者精英离开了人民群众只能变成孤家寡人而一事无成;第二,历史实践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决定历史总体前进的方向,任何所谓的英雄或者精英只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相结合并顺应这种历史前进的方向才能够有所作为;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主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者;第四,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要由现代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所承担的,无产阶级没有狭隘的阶级私利,无产阶级的命运是同整个人类命运连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经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也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性精神是与历史发展的现实性和历史前进的方向的统一。人类有史以来及现代的历史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些观点是符合历史运行的总体轨迹的,是正确的。农民阶级阶级代表了奴隶社会内部新兴的阶级和未来封建社会的主体,从而推翻了奴隶社会建立起了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代表了封建社会内部的新兴阶级和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从而推翻了封建社会。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已演变成为具有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的脑力劳动阶级,它既包括蓝领工人也包括白领工人;他们仍然是现代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的历史主体,这是一个比传统无产阶级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时代无产阶级更觉悟、更成熟的脑力无产阶级,是他们在推动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地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必将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积极的辩证的批判,是对以往历史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阶段的发展运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精神来源于他们的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立根于社会实践的反思活动和理性的批判;实践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能动的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批判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就是批判和超越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主张:第一,要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第二,要通过批判超越现实的自在性、异己性并促进历史能动的自为的发展,通过批判创新和促进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第三,通过批判否定那束缚人、统治人的独断与专制、迷信与崇拜的异化和异己的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四,通过批判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不断使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都是来源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批判,尤其是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是伟大的理论家而且更重要的是革命家,是一个具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革命家。他们的理论是为其革命目的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革命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纯形式的理论体系和庸俗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彻底革命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立场和原理,是对以往英雄创造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彻底颠覆和革命。这种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所证明和支撑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其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资本主义时代就是发现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三大矛盾,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性批判和颠覆;而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革命而且是对有史以来人类阶级社会的革命,从而建立起符合社会化生产条件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照亮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灯塔。

  --------------------------------------------------------------------------------

  [①]参见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09-314页。

  [②]参见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13-448页。

  [③]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9-40页。

  [④]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重排本,第261页。

  [⑤]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16页。

  [⑥]马克思:《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47页。

  [⑦]参见段若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2004年第3期,第46页。

  [⑧]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页。

  [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页。

  [⑩]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重排本,第269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